过渡环节是一日活动中的纽带,教师能否将其纳入教育意识范畴之中,关系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畅性与有效性。
幼儿园一日生活由各个环节构成,如入园、晨间活动、户外活动、室内游戏活动、午餐、午睡、教育活动、离园等。过渡环节即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从一个环节活动转向另一个环节活动时产生的中间环节。之所以出现过渡环节一是因为两个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空间上的不同,如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的转换,另外则是因为可能两个活动所需要的环境、材料与设施不同,如集体教育活动到区域活动的转换。
1.教师对过渡环节的价值认识不足、教育意识薄弱。是幼儿消极等待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的质量。
2.更重视集体,对幼儿自身特点与个体差异考虑不足。多以集体活动简单组织或者以高控式的管理模式为主,命令式、催促性的言语较多,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3.对过渡环节缺乏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很多过渡环节设置缺乏灵动性和趣味性,常常一味追求效率,为了按时按点进行下一个环节,而缺少了计划性。
4.过渡环节的预知意识缺乏,组织策略单一。教师在活动结束前给与活动即将结束的预知信号,即将过渡预知信号的发出,从各方面都能让幼儿有心理准备。教师的预知内容应提前告知幼儿此活动即将结束,这比匆忙催促幼儿显得更尊重他们,也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过渡环节更加流畅、自然。但在教育现场中教师催促式快速过渡的情况却屡见不鲜。
总之从时间安排来看,当前幼儿园过渡环节总耗时长;从组织来看,过渡内容不够丰富,组织形式单一,以集体行动为主;从幼儿表现来看,幼儿自我管理、服务集体的行为少,无所事事的行为多;从教师表现来看,教师价值认识不足、教育意识薄弱,在过渡环节的参与度比较高,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其进行必要的互动,但互动质量不高。
面对重重问题,过渡环节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呢?
有趣的晨间活动既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开端,更是幼儿消除紧张感,积极来园不迟到的动力。
幼儿园入园的弹性时间较大,早来的孩子可以进行值日、阅读、自主区域游戏、照顾自然角等安静的活动。等一大半的孩子到齐后,一名老师负责接待晚来的孩子,另一名老师应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奏响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序曲,避免早来的幼儿消极等待。晨间活动可以试试这样做:
传统的签到往往都是教师点名,学生答“到”,只是一个形式,孩子们并不能真正感受“入园”的意义。从教师点名到幼儿自己动手签到,方式的转变更能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签到表里有什么?要签在哪里?怎么签?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幼儿自主“开会”发表意见,由幼儿共同制定签到的方式以及规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简单的签到活动是幼儿养成好习惯的方式之一,教师应抓住晨间签到这一环节蕴藏的教育契机,发散思维、总结提升,巧用签到表,让小道具进一步发挥大功效,推动每位幼儿的全面发展!
晨间谈话是指早晨幼儿入园后、集体教学活动之前的 10-20 分钟,幼儿和教师一起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交流,在双向互动中整合信息。晨间谈话为教师和幼儿创设了师幼互动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倾听意识即在随意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学会聆听他人的看法,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积极情感,有助于幼儿关注到身边的人,与周围人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除了早操,也可以尝试由以综合性体能训练代替班级晨间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晨间活动的趣味性,还能锻炼身体,从多角度发展“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与技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促进幼儿成长、练就健壮体魄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都在提倡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晨间入园这个阶段也是一样,并一定需要集体管理,还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选择权,让他们自主游戏,如故事会、玩具分享、自由谈话、音乐游戏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只是引导幼儿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而不干涉他们的自由,这样的晨间活动才是最温馨的。
设计一张积分表,以日历的形式划分为若干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天。幼儿按时来园参加晨间活动,教师在其手背上盖印2分,表示该幼儿按时参加晨间活动,如果中途加入晨间活动则盖印1分。晨间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幼儿的盖印分数记录在积分表中。每周五,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周积分,月底一起统计月积分。根据积分表中分数的变化,幼儿可以看到自己与同伴参加晨间活动的情况。积分越高说明幼儿参加晨间活动的次数越多,活动时间越长,活动质量较好。每个月可以开展“晨间活动小达人”评比活动,给积分前5名的幼儿颁发奖牌,以示鼓励。这种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幼儿主动参加晨间活动。
户外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幼儿在园时经常会穿梭于幼儿园室内外之间,就是这样一段来回的路程,已经构成了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重要过渡环节,其特征为次数多、时间短、人数多、难把握。如何发挥其价值,让幼儿享受来回途中的快乐,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室内活动后转移到户外活动的过渡是幼儿的一个自我放松的时间,也是为下一活动做准备的调节时间。这一环节包含两个部分:准备外出环节和转移环节。
准备外出环节主要包括孩子们上厕所、喝水等生活环节,以及聚集在一起准备离开教室两个环节。
1.首先应通过播放“音乐信号”等方式提醒幼儿“户外活动”的到来,让幼儿对于马上要外出进行户外活动有心理上的准备。而后教师通过音乐或其他手段进行上厕所、喝水等生活环节的组织,并站在一边随时观察幼儿是否都已准备好,避免集体等待和集体时间的浪费;
2.集合时教师可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以“听口令,站站好”等游戏的方式将孩子聚集起来,利用放松的游戏方式增加幼儿外出集合的趣味性,调动幼儿外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避免幼儿在无序的情形下只是单一地听从教师的命令进行集合。
转移环节,依然可以利用幼儿天性,组织“过独木桥”等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平衡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为户外活动做热身准备。同时放松的心情也能让幼儿更好地迎接户外活动。注意,游戏需定期更换,且给幼儿自发自主的空间,以免最终成为枯燥、走形式的环节,失去其最初的目的。
过独木桥
活动介绍
户外活动前,老师需要通过活动使幼儿对离开教室做好准备,而在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过其它教室时,又要求幼儿能够保持安静。这个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平衡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帮助幼儿了解空间概念。
活动操作
请孩子先排成一列,让他们想象自己正在走独木桥,慢慢地向目的地前进。
课间过渡是幼儿园各个过渡环节的中心轴,虽然短暂,却是幼儿最愉悦的时光。
课间过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基于传统的课间过渡,就是两个集体活动之间的过渡,类似于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另一种是幼儿园特有的课间过渡,即集体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之间的过渡。
课间过渡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让幼儿快乐、平安、有意义地度过这段短暂的时光。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以游戏为主的课间活动,如音乐游戏、玩具小汽车等游戏活动;针对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以自主游戏为主的课间活动,如翻花绳、折纸、分类棋、飞行棋、斗兽棋等活动;针对大班幼儿,除了可以进行自主活动,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与幼小衔接相关的过渡活动形式。这些自主的活动为不同个性、兴趣的幼儿提供了空间,使他们有发展和展示的时间,同时为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一般会播放固定的轻音乐让孩子进行活动,老师与孩子们约定:音乐响起,孩子们开始活动,音乐播放结束则活动结束,孩子们马上分组整理、归类摆放材料,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个环节作为学习之余的小憩,时间短暂,还是以轻松、放松为主,让幼儿得以调节自己的状态和情绪,教师切勿高控。
餐后过渡环节往往是一日过渡环节中教师最难管控的,从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午餐结束,间隔时间大约在40分钟左右。一般教师会组织幼儿在餐后进行较安静的阅读活动等,但时间一长幼儿会坐不住,有的结伴拿书玩,有的在走廊教室上打闹、相互追跑以及不停地向教师告状等等,而此时教师不仅仅要照看全班幼儿进餐情况,还要个别照顾部分进餐困难的幼儿,同时要关注餐后在进行自主活动的幼儿,所以此环节会存在许多难以管控的事情。
想要同时照顾两边幼儿,班级老师的分工很重要,因此班级教师应该针对本班进餐环节做整体梳理,并提前规划好过渡环节的活动和材料,让幼儿能自主玩耍,不要消极被动等待,也让教师不用每天都需要想一个新花样去组织孩子。
2. 以游戏优化幼儿自主餐后活动
可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区域打造幼儿餐后自主游戏活动区域,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如将一些活动内容布置到走廊上,不仅给幼儿提供各种能力锻炼的机会,又解决了教师餐后环节分管难问题。像小班的走廊外设置“拼图我最棒”的游戏,用各种图形拼出各种形象,让幼儿进行辨认。而中大班的走廊上提供穿线板、辫子、纽扣、鞋带、夹乒乓球等让幼儿进行动手方面的练习 。
由于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进餐环节中教师指导工作有了双重性。如何合理地进行两者兼顾?当大多数幼儿还在进餐环节时,教师重点应放在进餐指导上: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醒幼儿专注用餐。当大多数孩子都进入到餐后游戏时,重心应移到餐后活动上,对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情况给予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对于吃饭慢的孩子,这时候则可充分发挥班级值日生的作用,请他去帮助吃饭慢的孩子。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根据班级情况做出调整措施,真正尊重幼儿,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午睡前的过渡环节是幼儿自由、自主的身心放松时间,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将这段时间成为师幼共同享受的午后时光,成为幼儿睡前情绪安抚的助眠剂呢?
饭后散步环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散步游戏方式。小班幼儿模仿“小猫走路静悄悄” “大象甩着鼻子重重走”、玩“小火车”排队游戏,帮助他们更快地学习排队的规则。中大班幼儿教师可以组织玩一些民间游戏“过南山”“接龙”“拍大麦”。同时,还可以打破常规,自主探索游戏玩法,如听信号游戏、合作类游戏、观察动植物等。
饭后散步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组织者、说教者变为幼儿学习、游戏的支持者,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为了更好让睡前活动帮助幼儿午睡,教师可以设计“慢动作”。比如,教师说口令或轻轻敲击乐器,让幼儿随音乐节奏做动作,使身心都逐渐平静下来。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入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和幼儿玩“充电游戏”:手机宝宝来充电,藏好小天线,关上开关闭上眼,安安静静充满电。现在你们都变成小手机,开始充电哦!听到教师这么说,孩子们马上就会把胳膊放在被子里,闭上眼,安静“充电”了。
还可以通过听故事、念儿歌,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安静优美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轻柔。对于低年龄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轻哼儿歌让幼儿进入游戏情景。让孩子们潜意识里会慢慢稳定情绪,也为午睡环节做好铺垫。
离园时刻,是教师和幼儿情绪变动最大的时间段,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若组织随意草草收场,就会把离园环节变成幼儿等待回家环节。所以教师更应该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营造愉悦满足的离园氛围,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创设安全自主的离园空间,为一日活动画上完美句号。
为避免离园等候时间长短问题,组织有趣的离园游戏能让幼儿感受离园的欢乐时刻。比如离园开展“小小木头人”“高人和矮人” 集体游戏,教师鼓励幼儿变成“小老师”的角色,自己则以同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游戏,还可以开展具有挑战性小组游戏如“有趣传声筒”,既让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又增强了自我表现的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由于离园环节的时间特殊性,教师应尽量减少选择运动量大、活动难度强、材料复杂等游戏活动,避免出现幼儿情绪高涨、游戏无法终止、材料来不及整理的情况,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需要,离园的时间长短,甄选确定游戏的内容,挖掘游戏的趣味玩法,开展故事欣赏、儿歌复习、图书阅读、自由交流、自主游戏等活动,支持幼儿获得经验、开启智力、升华情感。
整理环节是离园活动的必要内容,由于整理环节内容繁多细琐,教师或是包办代替为幼儿穿衣服、套裤子,或是大声吆喝督促幼儿如厕、背书包等,导致出现时间无法把控,组织匆忙慌促、拖延离园的情况。
增强幼儿的整理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完成自我服务任务,提升生活技能,同时能解放教师的手脚,合理控制时间,把握离园节奏。如中大班幼儿,教师可通过竞赛游戏、情景互动等形式调动幼儿的整理活动热情,让幼儿喜欢上整理环节,大班还可以开展离园小老师等活动,轮流承担值日任务,完成督促同伴、帮助朋友、服务班级等劳动,既提高了整理环节的效率,也增强了幼儿班级小主人翁意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