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思考
摘要:幼儿园中的游戏与课程两者相辅相成,互融互通。游戏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机遇,幼儿在不同形式的幼儿园课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又会丰富、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应让幼儿尽情操作、游戏,让他们在愉快的体验中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获得发展,获得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 游戏 课程
【案例】小黑和小蓝将四块叉形积木围合成正方形后,小黑在往上面搭木板时对旁边的小蓝说:“你必须把它缩小要不然我放不了。”但在移动叉形积木及后面的搭建中,叉形积木不断地倒塌。小蓝说:“这个必须有撑子撑着才行。”小花则说:“这个不结实!”这个时候小蓝从身旁拿起一块半圆形积木将其嵌入叉形积木,形成组合积木。小黑将木板轻轻地搭在围合成正方形的叉形上搭好第三层,然后与小蓝一起制作组合积木,但半圆形积木被推倒在桌上,搭在上面的板子晃了一下,小黑双手扶着叉形积木不动,小蓝看到后,想帮小黑扶起半圆形积木,但碰到了已经搭好的第三层,第三层“哗啦”一下全塌了。小黑扭头看看教师,转过头对同伴说:“先把下面的搭好,下面先搭好再搭上面。”对面的小花作出回应:“对呀,先把下面的搭好。”说着几个小伙伴边制作组合积木,边将其重新围合成正方形。小黑捡起旁边的长条柱子立在组合积木的接缝内侧,并说:“再来几个长条柱子!”小蓝听到后边捡起脚边的积木边递给小黑。小黑接过后将组合积木接缝处的内侧都立上了长条柱子,立好后轻轻搭上第三层的木板。
小蓝看着面前的建筑物,伸出一个手指笑着说:“等等,上面应该有广告的!”说完快步走向积木架。小蓝拿着两块长条积木回来,一边将其放到平台上一边自语:“广告广告,不错嘛这广告。”小黑走过来,似乎并不满意这种想法,他拿过小蓝手中以及平台上的长条木板放在地上。而小蓝则拿着一块拱形的积木走到建筑物旁,边放拱形积木边说:“二楼可以架个桥过去。”小黑听后说到:“但是我们要分出来回的路呀,要不然他们要挤死了。”边说边用手比划道:“这边是回这边是来。”小蓝摆好后又说:“这边都有那个,刷卡门。”说罢开始低头摆弄手中的积木。小黑则用刚才的长条积木和木板继续向建筑物上搭建第四层。一旁的小花似乎想让支撑第四层的长条积木边的缘与下第三层木板的边缘对齐,但在调整的时候,晃倒了第三层下两个相向而立的组合积木(木板由剩余两个相向而立的组合积木支撑着没有倒)。小蓝说:“有两个也搭得住哎!”于是小黑便准备将木板搭上去,他比划了一下说:“再往里来一点嘛。”便动手将两个组合积木都向中间推了推,然后把木板搭上去。他跪坐在地上看了看又把木板拿下来,在两块组合积木中间又放了一块叉形积木说:“中间再放一块更结实。”刚要把板子搭上去,发现叉形积木里没有嵌半圆形积木,又将叉形积木拎起来,放了块半圆形积木在里面之后才把木板搭上去。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不仅能感受到愉快的体验,而且还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其中。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而游戏则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去感知、体验。
(一)幼儿在游戏中尝试解决问题
布鲁纳1972年提出,游戏增加了幼儿的行为选择,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1]游戏案例中,作为支柱的叉形积木不断地倒下。小花认为叉形积木“不结实”,小蓝则认为“里面有撑子撑着才行”并自己动手在叉形处嵌入半圆形积木。而小黑在仿照小蓝的做法后,还将四根长条柱子立在围合接缝处的内侧,以此来增加组合积木的稳定性。但搭建过程中,摆好的组合积木还是被碰倒了,他们发现,即使只有两块组合积木,板子也能被撑起来。但小黑认为,三块会更稳固,因此将三块组合积木排成一列后再搭上木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尝试了:①嵌入半圆形积木;②在组合积木围合接缝的内侧放长条柱子;③三块组合积木并列排放这三种办法来增强叉形积木的稳定性。
(二) 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社会性交往
学前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在游戏这个集体活动中,幼儿通过跟周围同伴的实际交往互动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大班幼儿已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小黑和小蓝在搭建第一层时便是两人合作完成的——小蓝举着板子,小黑将四根柱子放在板子下的四个角处。而在整个搭建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用语言进行沟通,他们既有彼此的分工,又在进行着合作。小黑组还有小白和小红两名幼儿,她们直接动手参与搭积木的次数并不多,更多的是根据三名男同伴的需求取积木供男同伴使用。但当第三层倒塌,小黑说出“先搭下面的再搭上面的”后,几个小伙伴便一起动手组合半圆形积木和叉形积木。小黑和小蓝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搭个门、放广告牌,为整个小组搭建高楼大厦提出建设性的主意。
(三) 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探索
积木具有大小、高度、长度、材料、质地等特性,幼儿在利用积木进行搭建的过程中会自然的涉及到空间、平衡等概念。小黑在重新搭第三层时提出让组合积木“再往里来一点”。在此之前,小黑将木板悬空在组合积木上比划了一下,这个比划则反映了小黑对空间大小的一种感知。通过这个动作比较木板与组合积木,他认为组合积木相隔距离太大,木板放上去会掉下来或者是搭上不够平稳,所以要求将组合积木相互靠近。积木游戏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搭建的稳定性,幼儿在搭建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摆放积木,尤其是当建筑物越来越高时,幼儿的动作也会变得更加小心。并且在幼儿搭建时,幼儿经常会在作支撑积木的对应一侧以相同方式摆放同一种积木,这些都是幼儿用来维持建筑物稳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幼儿不断地进行积木游戏时得以积累,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二、幼儿在课程中获得的经验丰富着游戏情节
幼儿园的课程是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整体,最重要的是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兴趣,给幼儿带来经验的获得及提升,而不是掌握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对于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而幼儿在课程中获得的经验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经验。
游戏刚开始小蓝就兴冲冲地说搭建高楼大厦,搭建的过程中幼儿又不断地提出建议并加上了刷卡门、广告,对幼儿来说,高楼大厦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电视中也会经常出现,幼儿在日常的观察中和看电视的过程中会获得进门刷卡、楼上有广告的视觉经验。同样,小蓝在说用搭桥的方式连接两个建筑时,小黑提出“要分出来回的路,不然他们要挤死了”。为什么要有“来回”之分?为什么不分来回“他们要挤死了”?可能是因为小黑有亲身体验过这种过桥的经历,过桥的过程中看到行人在过桥的时候有来、回的不同走向,也体验过人多时桥上拥挤的状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小黑提出把桥分出来回这个想法。
游戏最后的分享环节中,小黑作为小组代表介绍了他们的成果:七层的高楼大厦;顶端的避雷针,有电可以往大厦里供电;人可以站在桥上看鲸鱼表演。这些都来自幼儿日常中经历过或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而非幼儿凭空想象出来的,有了这些经验的支撑,小黑组的高楼大厦更加富有情节性。可见课程中的经验可以延伸到游戏当中,以丰富游戏的情节。可以说游戏像是一个搅拌器,一个游戏活动可以同时调动幼儿的肢体运动、思维运转、语言交流等,将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与幼儿的各项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幼儿园游戏与课程互融互通
幼儿园中常见的游戏和课程的关系有以下三种:一是游戏与课程彼此分离,游戏作为课程的对立面,仅作为学习途中的“休息站”或者对表现好的奖励;二是游戏与课程有所融合,但游戏只是包裹课程的“糖衣”;三是游戏与课程相互融合,游戏被看作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和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实践当中,又以前两种关系最为常见。即使游戏与课程有融合的趋势,但游戏更多地被当成一种激发兴趣的工具,以更好地开展带有教育目的的教学活动,游戏与课程实质上仍是“貌合神离”。
然而,幼儿园游戏并不是没有目的地让幼儿嘻嘻哈哈地玩,它与课程是相辅相成,互融互通的。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而具有不确定性的游戏则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操作、感知和体验。例如上述案例中,叉形积木在幼儿游戏时不断倒塌,见状,幼儿发表“它不结实”“要有撑子支撑”等见解,在多次积木倒塌时小黑都曾望向教师,作为更有经验的教师,显然知道叉形积木本身就是易倒的。但教师并没有说什么,这便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相互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叉形积木的稳定性,通过变换叉形积木的位置摆放、对叉形积木进行组合改造等不同方法来尝试解决叉形积木不稳定的问题。游戏特有的“社会性情境”可以让幼儿围绕游戏中发现的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形成“游戏—学习”的共同体,从而为以对话和协商为基础经验的“社会性建构”创造条件。[2]在搭建中,幼儿真真切切地遇到了积木倒塌的问题,为了让问题得到解决,幼儿之间展开讨论,并通过不断地实际动手操作去尝试、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奏效。这是他们的一次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偶发于游戏中的教育契机。虽然最后幼儿通过组合积木将高层搭建出来,但在介绍时小黑张开双手作保护状,嘴里喊着“小心点别碰倒了!”也就是说小黑知道用叉形积木组合出的支撑部分依旧是不稳固的。游戏分享时如若就这一问题与幼儿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为什么这一部分总是倒塌?除了将积木组合在一起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那么这不仅可以帮搭建积木的幼儿巩固游戏经验,也可以将个体或少部分幼儿的经验通过分享扩大成为公共经验,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融入了语言、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的课程——一个由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生发出来的课程。也许有限时间的游戏分享并不能解决幼儿的问题,在下一次的游戏时,幼儿可以带着未完成的问题继续探索,甚至还可能通过查找资料等来获取更多诸如支撑、平衡等搭建的技巧和概念,这些新获得的对搭建的经验又会再支持着幼儿向更高水平的搭建能力发展。
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游戏带有一种肯定的态度,如若教师本身就认为游戏只是玩玩而已,那么在实践上也很难会真正将游戏与课程融合起来。教师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幼儿,真正地去玩一次游戏,体验游戏所带来的感受。之后再回想一下从所玩的游戏里面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以此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其次则是要创造有准备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大量的机会让幼儿尝试、探索,善于发现游戏中偶发的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支架,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游戏之于幼儿犹如天空之于飞鸟,游戏在带给幼儿放松、娱乐性体验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涵意和教育的机遇。在幼儿园中,课程中融入游戏的成分可以使得课程更富有魅力和活力,将课程的教育因素融入幼儿的游戏可以帮助游戏的主题、情节得以丰富,更可以帮助幼儿经验的提升。
[1][美]詹姆斯·约翰森,詹姆斯·克里斯蒂,弗朗西斯·华德.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M].马柯,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邱学青.游戏·渗透·课程[J].幼儿教育,2005(Z2).
原文摘自:王雪菲,邱学青.对幼儿园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15):86-88.
往期推荐
李季湄:园本教研需要教师“吃透儿童”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