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顾名思义就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必须对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色彩亮丽、形象生动富有童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学生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要学习正规科目。按期完成学习任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小学在学习方式上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离开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宽松、和谐、亲密的气氛中,进入另一个以学习为主、紧张而又严肃的环境中,去接受要求严格、期望值高的小学老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大、负担重。
第四,作息时间的不同。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通常可以在7∶30之后陆续到园,上课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大中小班的上课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在课堂上有些个人要求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我想睡觉、我要上厕所、我不会、我不想”等,但进入小学后孩子必须使自己融入集体,遵守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课堂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讲等。如果孩子不能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很难保证充足的睡眠,当然也就不能保证第二天的学习质量,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成绩,影响生长发育。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才能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生活自立能力。到了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可以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向小学生活靠拢,适当延长上课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了解小学生应遵守的规则, 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规则,培养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教会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如整理书包文具,把自己的物品管理好等习惯。
第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面临的问题是:对教师概括性语言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在上课的35分钟坐不住。孩子已经习惯了幼儿园宽松自由的环境,还有幼儿园老师直观性教学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对小学老师的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很难适应。这就要求幼儿老师在大班上课时应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让幼儿静坐几分钟,慢慢地延长静坐时间,如果能持续15分钟,其注意力就能胜任课堂学习。
第三,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交往能力。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因环境的陌生与变化而感到不安, 产生孤独、焦虑、自卑、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幼儿园老师应带孩子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多了解小学的生活,并鼓励他们多与周围的小学生交往、游戏,结交更多的伙伴。因为进入小学后有作业,所以幼儿园老师要提前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让孩子给家长转述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布置一些与上课内容有关的自学材料,如了解交通工具有哪些等。
第四,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对所做的、所学的没兴趣就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幼儿园老师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因势利导,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帮助和暗示下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在进入小学前孩子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认读简单的汉字、认读拼音、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等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这些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掌握,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反复指认某个汉字,在游戏中练习计算,在画画中画圆点、直线,掌握基本的握笔姿势,为进入小学后的读写算打好基础。
第六,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幼儿体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使幼儿能适应入学后紧张的学习环境,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体质的锻炼,除了基本动作训练外,还要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适应外部刺激的能力。如加强晨练,在课间活动中增加体育竞技类游戏等。
总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信地去面对小学生活。
(责编 钟 岚)
【幼儿园能为幼小衔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