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由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所决定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让生活走进课程,让课程贴近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126-02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指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将其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由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所决定的。
一、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应有之义
(一)幼儿园课程特定对象的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的特定对象是3~6岁的儿童,这些儿童的生理在不断发育,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中介和桥梁。然而,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既不可能是灌输式的,也不可能是强迫训练式的。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使幼儿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此,幼儿园课程必须遵循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幼儿的以感性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一致。而幼儿的生长、发展是基于生活进行的,幼儿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能力。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浅显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口头语言及粗浅的数学知识和科学常识以及一些、美术活动。这些课程内容是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出发确定的,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它并不是以知识的严密逻辑性组织起来的学科,而是以幼儿的生活逻辑组织起来的感性的、多样化的一日活动,具有浅显性。课程内容往往随着幼儿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在组织、实施时,需要通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来完成。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活动化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能力很低,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依靠教师的直接灌输、系统的书本学习、语言传递的间接经验来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而必须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获得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身心的发展。所以,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应通过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情景,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自己的操作、探索,获得物理的、逻辑数学的和社会的经验,而这一切都是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进行的。
(四)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是由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教育任务、目标、要求决定的。幼儿身心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身体、认知、能力、情感等个别属性上,还表现在幼儿整体内在身心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上。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整体性教育,而整体性教育必须有整体的课程来支持。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就是针对幼儿认知的整体性而提出的,认为应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把儿童所应学的东西全面地、系统地去教给儿童,“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生活化。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要源于生活,做到清新自然
良好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它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熟悉和喜爱。以往那种机械地选择教学内容,呆板地执行教学计划的做法,往往导致教育的僵化。福禄培尔曾经指出:“一切专断的、命令的、绝对和干涉的教育、教学和训练,都是起毁灭、阻挠和破坏作用的。”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专制化”的教育和“共性化”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通病,如果换一种思路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实施课程的,看到的情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春天,万物苏醒,各种各样的树开始发芽了,长出了嫩绿的小芽苞,花儿在静悄悄地开放。结合这一季节特点,可及时开展“春天来了”的二级主题活动。和幼儿一起去结识树朋友、花朋友,以朋友的目光感受朋友、理解朋友、关心朋友,幼儿给自己的树朋友制作身份证,细致入微地观察芽苞的色泽、质地、形状……这一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清新自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能使幼儿从生活入手探索发现,并且还整合了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因此,活动中幼儿轻松愉快,积极投入,他们一有空就会去看望树朋友、花朋友。这一主题活动可使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发现,获得心理体验。
生活中有许多的教育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利用。如果教师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课程,那么,源于生活的活动一定会给幼儿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要融入生活,做到动感活泼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那种不考虑现实生活背景的课程不是适宜儿童的课程,远离幼儿生活背景的内容难以让幼儿真正感受和领悟,难以进入幼儿的认知结构之中。因此,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既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又把生活作为教育的途径,将课程融入幼儿生活。
例如在“蔬菜”这一大班主题活动中,可带幼儿去参观农民种的小白菜,让他们学着捡白菜,观看和亲手制作小白菜馅饺子的过程;收菜的时候,教师和孩子一起去观看。要求幼儿回家观察妈妈制作白菜的过程,通过家园互动,幼儿用各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这一主题活动自然融入幼儿的生活,不再让孩子端坐于课堂,教师提问,孩子回答,而是用生活化的学习手段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萌发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必须立足于幼儿的天性,那种脱离幼儿生活的教育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而融入幼儿生活的活动课程,则是动感活泼的,合乎幼儿本性的。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要来自生活,做到鲜活有趣
理想的教育就应该从幼儿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它来自生动鲜活的幼儿生活世界,是幼儿乐于探索、主动建构的有价值的学习和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种完全来自幼儿实际生活的、生动的课程内容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它彻底摆脱了传统课程的框架和模式,是一种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课程。
例如午后散步,可带小朋友到户外小花园玩,小朋友在草丛、小树旁发现了小蜗牛,他们会对这一小动物发生浓厚的兴趣,纷纷跑去寻找。教师及时开展“寻找小蜗牛”实践活动,小朋友把找到的小蜗牛带回教室放在自然探索区,一连几天都跑去观察,“小蜗牛从硬壳里爬出来了”,“小蜗牛有两对触角”,“小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白线”,“小蜗牛会吃树叶,它是不是害虫”……可将此话题拓展成一个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全面搜寻关于蜗牛的资料,建成一个主题网络,开展全面探索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莫过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能够从兴趣点上生成的活动,是真实、鲜活而有趣的活动。那么我们不妨多关注幼儿的生活,从其中寻找一些幼儿需要的活动课程。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要表现生活,做到创意精彩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活动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获得发展,就必须把生活作为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源泉,满足幼儿表现生活的愿望。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发明家,只要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为依托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善待他们在生活中的发现,及时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积极尝试,提供和搭建各种平台,让幼儿自由表现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那么生活化的活动课程就会尽显精彩创意。
例如在 “漫游地球村”主题活动中,通过“多彩的服装”和“参观服装市场”等系列活动,幼儿对服装的种类、服装的款式、服装的加工制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结合幼儿想做服装设计师的愿望,开办“宝宝服装店”。幼儿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创意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精美服饰,进一步开办“娃娃服装城”。孩子们装扮服装城,设计制作广告语,招聘营业员、聘请时装模特儿,忙得不亦乐乎。再如在进行《交通工具》主题活动时,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班级来,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车,并一起观察汽车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车的功能。有的孩子家里有汽车就说得津津有味,不了解的孩子也听得很专注,孩子们说着、讨论着,最终教师将话题引向高科技的汽车,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拥有了汽车”为题展开讨论:你最希望你的汽车是什么造型、什么颜色、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功能?这样,教学活动不再枯燥乏味,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在熟悉的生活中,产生了要探究学习的情感与认知需要。
课程并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让生活走进课程,让课程贴近生活,活动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幼儿在开放的、多元的、生活化的活动课程中尽显生机与活力。
【生活化:幼儿园课程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