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活”的源泉
活教育思想之所以是“活”的,首先是因为其是在教育实验基础上产生的,有着广泛而丰富的“源头活水”。1920年,陈先生为找到儿童教育的心理依据,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观察与研究,开始了“活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验。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儿童的权利和天性,主张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以儿童为中心,这成为活教育的重要萌芽。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孕育了活教育思想的产生,后来经过鼓楼幼稚园三轮课程实验、幼稚师范教育的实验和探索,使活教育思想逐渐发展。1940年,在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展的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验,使得活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和完善。活教育思想正是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新教育实践中逐渐结胎成熟[1]。
“活”的儿童
陈先生提倡“儿童中心”和“一切为儿童”,批判传统教育把儿童看作“小人”或不把儿童“当人看”“任儿童做牛马”。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2]“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3]。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儿童期内发展的,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他认为,儿童年龄越小,其发展的价值、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言语、行为、能力、道德、文化在儿童期学习最快、最易养成。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他强调师生平等,指出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做儿童的朋友,以消除师生间的隔膜;要与儿童共同生活、共同学习;要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活”的目的
陈先生批判“见物不见人”的“死教育”,把“做人”作为“活教育”的首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因为“人自生至死,在他的面前一直摆着一个做人的问题”“可是到了近世,教育本身变了质,以为去读书就是‘受教育’。反而把做人忘记了,所以今天我特别提出‘做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4]。因而,活教育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儿童适应生活和环境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陈先生反对遥不可及的教育目的,又提倡教孩子一时要想孩子一世,很好地阐释了近期目标与长远教育目标的关系。他说:“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至于将来生活的帮助还是在其次。”“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这是制定课程的第一条原则。”[5]
“活”的内容
陈先生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教材。当然,大自然、大社会不是远离儿童的,而是儿童生活中所经历的自然与社会。当年,鼓楼幼稚园的单元教学主题都来自幼儿的“生活历”(相当于今天的课程资源表)。他主张“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6],应当把儿童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系统组织起来。因为,这两种环境都是儿童天天要接触的,是儿童可以直接感知、操作、体验的。
陈先生开发形成的“五指活动”课程,把课程内容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等五个方面,与今天幼儿园五大领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活动为内容的。并且,“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的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地发展。如果把这只手掌当成成人的,那么儿童心身的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7]“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也就是说,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围绕儿童的生活展开,且五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统一的载体就是儿童的生活。五指活动的内容不是平均分布、平均用力的,而是依据生活灵活安排的。课程的计划是可以依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做调整的、弹性执行的。
“活”的方法
陈先生认为“教育儿童首先要了解儿童。只有在了解儿童之后,我们对儿童的教导,才能确实有效”[8]。他指出:“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定有良好效果的。”[9]“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枉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10]“儿童为本”“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是其教学法的基础和基本原则。陈先生注重“做”的教学方法。“‘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自己做。”[11]一切教学重在‘做’,要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要融合统一。在强调做的同时,陈先生还强调思维的作用。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12]让儿童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自己活动”“自己思想”的主动学习者。
陈先生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不应直接把各种知识灌输给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去求结果。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幼儿园的课程应来自儿童的生活和经验,所以它也应该是整个的,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整个的。他反对分科教学,因为分科教学违背儿童心理,完全没有顾及儿童的生活。他认为,应该把各科整合在一起,不仅这科与那科不能分,在活动过程中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要倡导实施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这种教学法是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以做为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料,总以儿童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13]同时,整个教学法不仅是内容的整合,也是教育途径和教学方式的整合,应该做到家、园、社区的整合,所有教学形式的整合,才能形成对幼儿的教育合力。
“活”的环境
陈先生认为:“幼稚园要求发展扩张儿童的经验,非有完善的设备不可……设备不但要完善,而且要适宜。”[14]因为,儿童经验源于环境:(1)与实物相接触;(2)与人相接触。人的环境重于物质的环境,要为幼儿创设温馨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适宜的玩具材料。同时,陈先生重视户外环境的价值。他说:“不晓得孩子是顶喜欢野外生活的……”“若是教师在这种适宜的地方教小孩子唱歌、做游戏、画图画、讲故事等功课,这样小孩子学了许多天然实物,又可以学到普通所教的功课,并且可以增加儿童的快乐,活泼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身体。像这种户外的教学,比起室内的生活来,不知道要强多少倍。”[15]
陈先生提出“一切设施、一切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环境布置应是美的、家庭化的,应简洁明了,高度以儿童的视线为标准;要“留白”,要给孩子留出创生与互动的空间;倡导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进行创设环境,要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环境创设要室内外配合,相得益彰;布置环境的物品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儿童成绩(作品),还可以是有教育意义的图画、挂图和画片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要经常更换幼儿的作品[16]。
参考文献
[1]张翠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渊源探析[J].理论观察,2006(05):104-105.
[2][3][8]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407.
[4][11]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9,68.
[5][6][7][9][10][13][14][15]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7,458,527,522,165,81,82.
[12]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44.
[16]李宗玉.活教育思想下的活环境[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07-08):2-5.
原文刊载于2021年12月《早期教育》(教育教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
作者单位 |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