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没错,我说的是“迎接”,不是“衔接”,是说小学的问题。
是的,本来幼小衔接是小学惹的事,可多年来,却一直让幼儿园蒙冤,一直在批幼儿园搞小学化违规教学。然后呢,幼儿园倒是听话了,可小学照旧,还是“三档起步”,抢进度,比分数。
于是,当幼儿园循规蹈矩不搞小学化的时,却催生了社会上的学前班,这是一种生存在管理夹缝中和街头巷尾内的业务,因为不在体制内就没人管,就彻底小学化,直接对接小学的“入学加速度”了。
这样下来幼儿园惨了,每年一到了大班就被“割韭菜”了,逼得许多幼儿园到了“黑五月”,就开始围追堵截,跟家长们讲幼小衔接的事了,讲明白的能留下,坚持孩子必须赢在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带着孩子转身离去,让幼儿园大班溃不成班。
为这事,我一直在为幼儿园喊冤,因为,幼儿园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幼小衔接的事了,也弄懂了正确的幼小衔接不仅于知识,更多的是自理能力准备,心理适应性准备和社会环境适应性准备等。
不过,这档子事也确实奇怪了,幼儿园这边搞的热热闹闹,小学那边却似乎无动于衷,好似剃头挑子一头热,逼得幼儿园仰视着小学说:你们开学速度慢一点呗,走下台阶迎接一下孩子们吧!
我把这个课题,叫做“幼小迎接”。
这个题太大,一般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解答不好,最后,教育部专为这件事出手,于去年4月份发文《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或许只是“指导意见”,力度不够,当年10月份,教育部又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第8297号建议,给予专门答复,明确表示: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各省市将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其实,要我看这个文件主要是针对小学的问题颁发的,因为幼儿园“懂事早”,幼儿园教育是一湾活水,幼小衔接那点事随便找一位老师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剩下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人家小学那点事。
当然,幼儿园老师们说不清楚的事,教育部懂得,所以,在《指导意见》中,把两大措施送给了小学,而且,直击问题。
如,文件的第三部分“解决措施”中第二点指出:
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
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
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
这一段话如果删繁就简,也就三件事:
第一,定性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为“入学适应期”;
第二,提出一年级教学方式应该贴近“幼儿园化”;
第三,纠正超标教学和盲目赶进度。
再如,“解决措施”第三点还说到了:
建立联合教研制度。
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
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指导区域教研和园(校)本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
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如果我们把第二点说成是为“幼小迎接”定性和定方向,那么,第三点所说的联合教研,就是双向衔接的联姻保障。你看看,还是教育部想的周到吧!
最后,剩下的就是拭目以待了,看看小学能不能降阶以待,迎接来自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看小学是否不以“三挡起步”,把刚入学没站稳的孩子们弄个倒仰;看看教育部设计的“入学适应期”,能不能落实到位。
如能做到,孩子幸甚!家长幸甚!幼儿园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