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回望2023这一年,你最为密切关心的幼教问题是什么呢?最让你头疼的幼教难题又是什么呢?是这两年大火的“表征”“一对一倾听”,还是一直都困扰着你的环境创设工作,亦或是花尽心思,却怎么都写不好的游戏案例……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读懂儿童和老师们一起盘点2023年大家最为关心的幼教工作话题,并且每个话题后都附上了相应的方法策略,希望老师们带着这些方法能够做好准备迎接全新一年的工作。
要说今年最为热门的幼教话题,那一定是“表征”。自去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表达表征”后,各个幼儿园便刮起了一阵“表征风”。重视表征本是一件好事儿,但现如今一提起“表征”却让老师和孩子都不寒而栗。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看待“表征”这件事?
? 画表征不是表征表达的唯一形式
什么是表征?幼儿表征是指幼儿使用大量的图像和符号来表达幼儿自己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并运用这些图象和符号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包括语言、图画、肢体、眼神等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把表征简单的等同于画画,那必然是有失偏颇的。
? 表征只是手段,理解尊重儿童才是目的
为什么要表征?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形式的表征,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强调表征的目的是为了透过表征更好的去了解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兴趣,观察解读儿童的发展,以及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表征不是目的,而是帮助老师更好解读支持儿童的手段,不能为了表征而表征,更不能说为了所谓“教育留痕”,让幼儿园把儿童绘画表征作为常规工作要求。
除了表征,“一对一倾听”可以说是今年幼教圈的另一个大热门话题了,尤其是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主题定为“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后,幼儿园更是掀起了一波“倾听”小高潮。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少老师却反馈自己就是为了听而听,记录大多也是流水账,感觉不仅这件事本身毫无意义,而且大量压缩了和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怎样才能让“一对一倾听”不成为老师的负担呢?
图片 | 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幼儿园
? “一对一倾听”的本质是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听”和“记录”只是“倾听”的一种外显形式,倾听的本质是“听懂”和“尊重”,是老师要懂用心地听孩子发出的声音和需求,并据此做出真诚地、适当的回应。而“一对一倾听”,则更加强调老师和单个孩子的互动,它的本质在于让老师和孩子间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师幼关系。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应付而听,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倾听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联结,那这样的倾听不仅会让老师感到很累,而且很有可能“忙而无用”。
? “一对一倾听”要听出“言外之音,弦外之意”
在 “一对一倾听”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会为了赶下一个活动环节催促孩子快点讲完,其实这种表面上的听并不是真正的倾听。为了避免让一对一倾听流于形式,教师就需要听出孩子的“言外之音,弦外之意”。比如可以注重听听孩子讲的游戏过程;又比如老师通过孩子的描述同理他的情绪和感受并加以反馈;再比如老师要通过孩子的表述理解其内在需求。
环境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同时也是每年都让老师们最为头疼和困惑的工作之一。每学期,老师们都有做不完的环创,做了又拆,拆了又做,感觉幼师们不是在做环创,就是在做环创的路上。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做环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让老师从做不完的环创中解脱出来,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教育价值的事情呢?
? 环创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好用”
做环创之所以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环创的意义和价值没有理解到位,容易陷入“虚假的精致”的误区。其实,“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比起精美,环境创设更为重要的是要“好用”,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让其在幼儿园的环境里感到舒适和愉悦,并能处处隐含教育性,这才是环创最重要的意义。
图片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乐星幼儿园
? 环创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让孩子多多参与进来
老师觉得环创“累”,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大多时候老师自己把环创包办代替了。环创不是老师的独角戏,如果我们把环创的出发点从“我想怎么装饰,我可以怎么布置”转变为“我怎么吸引和启发幼儿参与,怎么在让幼儿有体验感”,让孩子多多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老师能从繁琐的环创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也能发挥出环创最大的价值。
相信每一位幼儿老师都曾为或者正在为游戏案例撰写“头疼”。现如今,案例撰写已成为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它也逐渐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彰显,但案例撰写这件事本就不易,而要写出一篇能获奖的优秀案例更是难上加难。案例的素材到底从哪里来?案例是不是字数越多越好?到底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优秀案例,增加获奖的可能性呢?
? 优秀的案例是从孩子的游戏中来
相信很多老师在撰写案例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那么多,哪些可以成为优秀案例的素材呢?华爱华教授曾说过:“精彩的游戏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案例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游戏的精彩程度。所以,想要游戏案例能够写得精彩,教师就需要先提供自主的土壤,让孩子的游戏有自主生发的机会。
图片 | 绵阳市公园路幼儿园
? 案例不是字数越多越好,要会适当取舍
“游戏过程写得越长越好”是许多老师在写案例时的误区。可以说是不动笔则已,一动笔那便是长篇大论,想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要写出来。其实老师们在写案例时,不一定要100%还原当时的每个场景,而是要考虑哪部分对于游戏主题有深化突出作用,则可以重点描述,反之则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介绍。如果全篇每个场景都是重点描述,那其实整个案例也无重点可言;有详有略,才能更好地突出案例主题,读者读起来也更加一目了然。
虽然近些年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幼儿教师观察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已被提到战略级的高度,然而现实情况是幼儿教师在做观察评价时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观察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观察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写完记录后不知道怎么用……怎样才能让老师突破现有观察评价工作的束缚,让老师做观察评价不再感到压力,真正发挥观察评价工作的价值呢?
? “看”很简单,“看到”和“看懂”却不容易
观察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要基于真正“看到”。“只看”很简单,但要真正“看到”和“看懂”并不易。很多时候,老师的观察记录会出现“个人观点”而非“客观事实”的问题,比如“调皮”“不听话”等,事实上,这一行为是孩子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发展节点上出现的典型表现,老师需要从内心接纳这一行为,把想改变孩子的内在意图放下,反之,老师永远没有办法真正看懂“调皮”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
? 真正的“看到”是用理解心、接纳心建立联结
老师要保证自己写的观察记录是“事实”,而非“观点”。“事实”是“我看到”“我听到”,“观点”是“我认为”“我觉得”。要理解儿童,一定离不开观察,而观察不是只用眼睛看,带着什么意识,用什么心去“看”更加重要。老师唯有带着理解心、接纳心去观察,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才能透过表象洞察背后儿童的想法、需求和感受。
除了上述话题,如果老师们还有其他想要关注的话题,大家可以在“读懂儿童”公众号聊天框回复相关的关键词试试(比如回复“幼小衔接”),即可获得相应的文章合集。除此之外,老师们也可以在留言区交流讨论,关注该话题的人越多,我们整理归纳该话题策略方法的机会就越大哟。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 | 绵阳市公园路幼儿园
创作 | 橙子
编辑 | 橙子
审核 | 李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