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经验。”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建构对于世界的认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我、探索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发展社会交往技能。那么,教师应如何为孩子们的建构游戏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发展?一起来看看集团三幼老师们的做法吧!
一、观察了解,发现问题
通过长期观察,老师了解到小班的孩子们由于缺乏搭建经验,没有掌握搭建方法且因为建构水平低导致其对建构逐渐失去兴趣。
基于对孩子们搭建水平的了解,老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引导和支持其提升建构水平,并在搭建过程中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搭
建
二、制定计划,隐性示范
面对孩子们搭建水平较低的情况,班级老师决定专门安排一名老师在旁适时介入。该教师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对积木搭建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清楚小班孩子能达到的搭建水平,并且对班级孩子能力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大概的评估。最后,制定搭建水平提升计划,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孩子们进行搭建,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在此过程中,老师作为游戏参与者的角色,在区域中深入观察孩子在建构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初期,老师与孩子们进行平行游戏,以自己搭建的方式和对游戏的态度,作为对幼儿的隐性示范,启发诱导幼儿。
三、同伴示范,激发兴趣
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不仅仅是让在该区域活动的孩子产生兴趣,同时也要让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以部分孩子的活动效果带动全体孩子的活动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够关注到积木区的游戏情况,老师采取让幼儿共同讨论搭建作品的方法,引导幼儿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使用了多种策略,例如当一个孩子分享自己的搭建作品时,老师适时抛出问题,让其他孩子提供建议,使其他孩子在获得多种想法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参与感。又比如,当一个孩子的搭建作品有变化时,老师会引导其他孩子观察此作品变化的地方。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孩子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在积木区共同进步。
下面以一次区域分享为例,展示教师在区域分享时的适时提问,引发孩子们的共同思考。
分
享受
老师:“这是他搭建的动物园,小朋友你们觉得还可以怎么搭建或者还可以添加一些什么呢?”
想想:“动物园的小动物是分开住的,而且要把它们围起来。”
琳琳:“可以加个停车场,人去动物园要有停车的地方。”
小彤:“我去过动物园,是有买票的地方的。”
小麟:“可以加上大门,可以进入动物园的地方。”
四、分工合作,共同搭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工合作。”因此,下一阶段老师以引导幼儿合作搭建为目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在第一阶段,孩子游戏时,老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积木搭建游戏。一开始老师使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在一旁与幼儿一样单独搭建。当老师的搭建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幼儿开始模仿老师搭建方法和搭建作品时,老师会邀请幼儿合作搭建或请求幼儿的帮助。
在第二阶段,当幼儿的搭建技巧有一定的提升后,幼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同伴的合作搭建活动中,此时老师开始引导幼儿进行同伴间合作。例如,当老师提出:“如何在区域时间内更好地搭建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一问题时,有的幼儿提到:“一起合作搭建。”“互相商量。”“可以他搭一部分我搭一部分。”“还可以分工合作。”通过共同讨论,孩子们开始思考同伴合作搭建的方法。
丰:“我们今天一起搭建什么呢?”
越:“我们可以搭个酒店。”
想:“可以,那我们分工合作。”
桓:“我负责拿积木出来吧。”
想:“你们拿积木过来,我在里面搭建。”
越:“我们要把酒店先围起来,所以需要长方形的积木。”
丰:“还需要一些正方形的小积木。”
五、学习技巧,丰富主题
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小班孩子们对建筑的了解较少,因此,老师在为幼儿游戏提供支持时,在环境中提供了大量建筑物的欣赏图,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其观察真实的建筑物。
孩子们对环境中展示的建筑物图片十分感兴趣,并想要去模仿,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不会搭建时,便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之后,老师会与孩子们进行合作搭建并在区域分享时留下难点,让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此过程中,老师也根据孩子们的能力发展状况及时更换并调整建筑欣赏图的难度。
老师:“搭建这个高架桥时,因为采用的是高的圆柱形的积木,搭建的过程中总是不太稳会掉下来,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搭建呢?”
梓桓:“可以用比较矮的积木。”
昕彤:“用多一点的积木。”
第二天的搭建效果△
通过运用以上策略,老师发现孩子们在积木区的游戏有了明显的改变:
第一,孩子们对积木区越来越感兴趣。从一开始的只有少数孩子在积木区搭建,到后来很多孩子每天都很有兴趣地来到积木区进行搭建。
第二,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多种搭建方法。从单纯的只会叠高,到会架空、会半包围合,再到会方形围合、会有目的地使用横排平铺、会桥式等。
第三,幼儿的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从各自搭建各自的,到二三个人合作搭建,再到一个区的幼儿共同进行有计划的合作搭建。
一开始孩子们只是简单地拿积木拼在一起把动物全部放上去,和老师、同伴分享的时候也只是比较简单地介绍道:“这是动物园,动物在这。”经过引导,孩子们逐渐了解了垒高、架空的方法,搭建的作品也变得立体,细节更加丰富。
下一阶段,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能够描述出细节:“这是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花和树,还有小动物是分开住的,河马是住在水池里的,人可以站在观景台上观赏动物的。”
此时,孩子们也能利用方形围合搭建动物园;会将动物进行分类;同种类动物住在一起,如河马是在水池里的;动物园里还增加了花草树木还有观景台。
六、善用策略,巧收玩具
经过上一阶段的引导,孩子们能够进行有计划的搭建,并寻求同伴的参与,此时教师以收玩具环节为教育契机,进一步在其中渗透数学教育,引导他们发展合作能力。
★(一)巧收积木有方法
积木区玩具数量多、体积大,收区时积木区总是最后一个收完玩具。针对这个问题,在集体活动时,老师与幼儿谈论怎样才能将玩具收拾得更加快呢?
首先,老师及时表扬采取方法去收玩具的孩子,让他在集体中分享自己的方法。其次,引导孩子们从分类的角度考虑整理积木玩具的方法。
之后,孩子们会分工合作,讨论决定谁收什么类型的积木,还会两人或多人合作一起收拾更多的积木,以及利用工具(帽子、纸板等)收积木。和以往相比,积木区收玩具的速度快了很多。
★(二)渗透数学乐趣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数学领域中提到:“幼儿收拾整理积木时,可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如两个三角形可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于是教师以此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积木区的数学奥秘。”
当有孩子收玩具时惊喜地发现三角形可以组拼成正方形时,老师会及时邀请他在集体中分享这个发现,启发更多的小朋友。通过在积木区渗透数学教育,此后当生活中出现有趣的图形时,孩子们能很快就说出图形的组合,并且他们更想去探索和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组合。
反思与总结: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如何让游戏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需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引导。首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搭建水平,之后,以参与者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中,并发挥同伴示范的力量。此外,教师在环境中投放多种建筑物的图片形成环境暗示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幼儿去观察建筑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文|张琪(集团三幼)
编辑|梁海妍
审核|赵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