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董旭花教授工作室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MTUwODkzNw==&mid=2247505246&idx=1&sn=0c1d41cd1daaa2761513d855d578d636
Planting activities
本文节选自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一书
户外种植活动主要是指在幼儿园种植园地进行的一系列植物管理与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播种、移植、间苗、拔草、浇水、除虫、收获等植物生长管理的全过程。参与户外种植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身体力行参与生产劳动、体验“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透过种植活动,感受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大的奇妙过程,观察和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是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情感。
一
观察与指导要点
幼儿种植活动的内容不同,教师观察指导的要点就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种植活动的观察与指导要点如下:
1.幼儿对种植的兴趣和探究欲。
兴趣是引发幼儿活动最主要的原动力,所以,观察与指导幼儿的种植活动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以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交流的话题内容、提出的问题等。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植物播种与管理活动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种植活动之后的表征和交流讨论活动也会帮助教师了解到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幼儿的不同兴趣。
植物尽管一年四季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毕竟不像小动物那样会叫、会跳,活泼可爱,所以,种植植物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没有饲养动物那么大,教师可以利用植物的果实分享活动、童话故事、绘本阅读、亲子领养(每个家庭领养一棵户外种植园地的植物)等方式方法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植物的管理活动中。
2.幼儿在种植活动过程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经验。
种植的过程包含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留种等一系列活动,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这些活动即使对于农村的幼儿来讲也越来越陌生。所以,教师应该一方面关注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误区,避免过于追求植物知识的丰富,而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忽视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对于幼儿种植知识的观察了解,可以通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交流获得,教师也可以在种植前和种植后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活动,这样既可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也可以借助于交流丰富、拓展和提升幼儿的相关经验。
教师对于种植活动的指导包括种植知识的丰富、播种、植物田间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工具的学习和使用等。教师可以借助于视频、图片、图画书等媒介帮助幼儿丰富和拓展种植的知识和植物生长的知识;种植的技能必须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在初次进行播种或田间管理时,教师可以给幼儿示范和讲解,指导幼儿掌握播种、浇水、除草等工作的基本技能,并指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工具。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值日生、轮流等方式进行植物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活动。户外自主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植物的管理工作。
3.幼儿对种植的植物的观察探究与记录。
播种之后的田间管理过程,也是幼儿进行长期的系统性观察、记录和探究植物生长的过程。对于自己播下去的种子是否能发芽,会长成什么样子,幼儿会有很高的期待,教师在此期间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进行观察探究,探究不同的植物的发芽状况,记录它们发芽、开花、结果的时间和特点,观察记录它们之间的异同等。
4.幼儿的交流与讨论。
只要幼儿亲身参与过植物的种植活动,又经常进行田间管理和观察记录,幼儿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交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关注幼儿之间的交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提出的问题,由此确定引导幼儿更深入的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路径。
教师也可以专门围绕植物生长和管理组织幼儿进行专题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并和幼儿共同梳理出新的问题,围绕问题确定查找答案的方法。这样的讨论交流,也是幼儿学习概括、质疑、反思等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
常见问题与对策
1.我们领小朋友们去观看丝瓜花,黄黄的丝瓜花开满墙,非常漂亮。孩子们看到美丽的黄花都非常开心。这时候,有一个小朋友非要去摘一朵小花,教师同她讲道理,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小丝瓜,摘了花就长不出小丝瓜了。别的小朋友也批评她说小花会痛的。然后这位小朋友开始大哭,执意要摘下那朵小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如何教育幼儿、又不至于强化幼儿的负面情绪呢?
上面这个案例描述的是一个小班的幼儿,她的执意表明她性格中的倔强的特点,但主要的还是自我中心,小班幼儿普遍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但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能听进去的道理她却怎么说也听不进去?不能随意摘花,包括公园里、马路边、小区里,当然也包括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和农民土地里的花——这应该是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德,我们应该从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长大都提示孩子的。这个孩子表现出的执拗摘花并不是说她的公德心太差,我们不可以随意给幼儿扣“品行差”这么大的帽子。
幼儿表现出的行为可能与成人日常较为随意的举止有关系,如果成人在平时经常随手摘下路边的花儿哄幼儿开心,那么今天这个幼儿的哭闹太正常了。还有这个幼儿可能是在农村长大,因为在农村,农作物、蔬菜、路边的野花等非常丰富,很多成年人都会随手摘花哄逗孩子,孩子喜爱的话,自然可以要多少就摘多少,尤其是田野边的野花,就算是农作物或者蔬菜的花,随手摘几个也不算什么,所以,今天这个幼儿的哭闹也能理解。
3-4岁幼儿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加上成人教养行为的随意,自然就容易导致这个小班的幼儿不知道规则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在这个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成人宠爱、娇惯较多,即使教师把道理讲得很透彻,即使有别的小朋友的批评,她可能一时也难以转变,教师不能太过着急。如果幼儿就是要大哭,那就让她哭一会儿,因为不能如愿,自然会失落和悲伤,教师应该允许幼儿表达和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无论如何哭闹,教师都不能妥协,这一点很重要,但也不必严厉苛责幼儿,教师可以陪在幼儿身旁,或抱抱她,表示理解和接受她的情绪,等她哭完之后,再同她讲道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也需要家长学会,并与幼儿园保持协同一致。
3-4岁幼儿是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但不等于不明白道理,所以,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应该让幼儿明白。懂得边界很重要。
2.幼儿园小农场的绿油油的白菜长势喜人,孩子们纷纷跑过去围观。辰辰伸手指着白菜叶子说:“上面有很多窟窿眼。”我想顺势引导幼儿来进一步探索,故作惊讶地说:“咦?——这是怎么回事呀?”涵涵胸有成竹、不紧不慢地说:“这肯定是虫子咬的。”“什么虫子敢吃我们种的白菜?快把它找出来吧。”可是,很多幼儿或害怕或厌恶,大都不喜欢去找虫子,只有几个小朋友拨着菜叶找了一小会儿,却什么也没找到。辰辰说:“虫子看见我们来了,就吓跑了吧?”孩子们好像很接受这个观点,就都不再寻找。请问:孩子们对捉虫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该怎样去引导呢?
这个案例是这一节开头呈现的案例,教师的困惑在于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对捉虫感兴趣,并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捉虫活动中来。教师很善于观察幼儿,当发现有个幼儿关注到白菜叶子上的窟窿眼时,教师很灵活地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想叶子上的窟窿眼因何而起,当有幼儿猜想是虫子咬的时,教师就很想鼓励所有的幼儿都去捉虫子,这样就可以自然生成一个基于幼儿的发现和兴趣的课程——可惜,这只是教师完美的假想,大多数幼儿对虫子惧怕或厌恶,所以,捉虫的活动没有结果、草草收场。
这个案例反映的与生成课程有关系的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瑞吉欧教育的项目活动引入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希望改变一成不变的课程,能追随幼儿的兴趣不断生成新的有趣的课程,这是非常好的理念转变。幼儿教师若能更多地关注幼儿,而不仅仅是教材上的文本课程,真正把幼儿园的课程落实到幼儿的生动活泼的生活中去,那应该是我们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太习惯于集体活动,不论这个问题是由一个幼儿的兴趣引发,还是由多个幼儿的兴趣引发,我们都希望把它变成所有幼儿共同的探究活动,而我们很多班级里幼儿的人数很多,所以,教师经常会遇到像上面的案例中那样的事情,最终不了了之,或者教师生硬地把所有的幼儿拉到所谓的生成课程中,把几个幼儿的兴趣强加到所有幼儿的身上。
如果这个问题是一个幼儿或几个幼儿引发的,教师不必强求所有的幼儿跟随。瑞吉欧的项目活动本来也就是小组活动,而非集体活动。如果幼儿不愿继续进行下去,就此停住也很正常。上面案例中的捉虫活动本来也是教师提出来的,并非幼儿的本意,幼儿只是观察到了白菜叶子上的小洞洞,又猜想到可能是虫子咬的,是教师让幼儿去捉虫子的。
幼儿园种植园地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适合幼儿参与,比如捉虫、打药。不仅仅幼儿会害怕虫子,幼儿园中应该也有80%以上的教师会害怕虫子,不敢用手拿。害怕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可以避免幼儿遭受很多不明之物的伤害。如果教师就想让幼儿参与捉虫的田间管理工作,而且也确定田野间不会有任何有毒、伤人的虫子,那也不应该让幼儿空手去捉虫,可以准备安全的手套和工具,再准备一个小瓶子,捉回来的虫子养在自然角让幼儿继续饲养和观察。若有幼儿不敢靠近,教师也不必勉强。对于饲养的虫子的持续观察和交流分享,可能会激发更多的幼儿的好奇心,这已足够。
——照片由宁波市北仑区小港浃江幼儿园提供
购 书 信 息
想了解关于本书的更多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编辑|燕子
朗读|王一凡
2022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