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合教育的起步较晚,仅达到形式上的融合,于真正融合教育而言,仍有一段艰辛的路程。本文以幼儿园融合教育为背景,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去分析,当前阶段幼儿园融合教育师幼互动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指引积极的师幼互动方式方法,以期让融合教育的幼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并创造出接纳、宽容、博爱的学前融合教育环境,让融合教育得到大力推行。
融合教育;幼儿园;师幼互动;不足;方式方法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就是普通教育接纳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在平等、不歧视的基础上,让教育都达成“全纳”的目的,它不仅是指把特殊儿童安置于普通教育之中的策略,更是指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或相似接受教育,强调在接纳、宽容、博爱的融合教育环境下,让两者儿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他们尽早的融入主流社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当前幼儿园融合教育师幼互动不足之处
幼儿园教育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分析师幼互动的不足之处,能够为良性的师幼互动提供思路,指引方向。目前幼儿园融合教育中,师幼互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不平衡与不对称这两方面。
(一)师幼互动的不平衡
频率,是师幼互动的直观数据,但在不同互动的背景与范围下,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频率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化的互动频率,就造成了师幼互动的不平衡性。
以互动背景来说,一天之中,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安排分为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而两种活动的互动对比,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频率绝对占优,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师幼互动的频率则明显减少。这说明在不同的互动背景下,幼师是以不平衡的方式对待特殊儿童。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幼师刻意为之,而是在潜意识中认为学习活动是正规且重要的活动,出于关爱,会更倾向于在学习活动中与特殊儿童互动。而游戏活动,多是幼儿自己或与同伴嬉戏,教师只是监督,很少参与到游戏中。
以互动范围来说,师幼之间的互动范围可分为集体、小组与个人。而这三种互动范围的对比发现,幼师在集体范围中与特殊儿童互动最频繁,而小组范围则最少。不同范围的互动频率差异也如互动背景一样,存在师幼互动不平衡性。究其原因,集体范围活动时,教师为了维持秩序,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与幼儿的互动多为幼师主动的命令方式,因此师幼与特殊儿童互动较为频繁。而小组范围活动,多是幼儿主动向幼师求助、分享与协商的方式,因此互动次数最少。
(二)师幼互动的不对称性
教师与特殊儿童之间的互动多由教师发起,特殊儿童以一个被动的方式回应。师幼互动,一主一从的方式,也让双方的互动是不平等的,师幼互动也就具有了不对称性。其缘由,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性质决定,但更多的因素是幼师对特殊儿童的“偏见”,这种“偏见”是幼师对特殊儿童的过分关爱导致,进而会对待特殊儿童会更加的主动。与此同时,师幼互动的不对称性,也将幼师互动欠缺技巧的问题表露出来,幼师无法根据他们的特殊性给与恰当的互动引导。这些互动中的不足,与幼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观念是分不开的。
二、幼儿园融合教育可行性的师幼互动方式方法
上文师幼互动不足之中,让我们得出在幼儿园融合教育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既引导着普通幼儿正确看待特殊儿童,又指导着特殊儿童正确看待自己,迅速融入班集体中。因而,积极的师幼互动方式方法,要从教师与同伴两个方向出发。
(一)从教师角度优化互动方式方法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权,他们一切的互动行为、情绪、语言与意识,都影响自身与班级幼儿对待特殊儿童群体的互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互动中的不平衡、不对称等,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第一,多渠道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融合教育素养。“学无止境”,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需要进步小学生。教师在园内教学时,也不应骄傲于师者的身份,止步于此。要利用空闲时间多翻阅书籍、查阅资料,丰富自身融合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知识。或参加职后培训,学习融合教育师幼互动他人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炼出教育经验。进而可以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互动特点,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以更好的互动方式达到互动的目的。
第二,巧妙用师威,正确认知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作用。教师在与特殊儿童的互动中,必然需要教师的引导支持,这也决定了师威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师威绝不能滥用,以师威强加干预,忽略特殊儿童的互动需求。
如我班特殊儿童桑某右眼睛看不见,小朋友经常嘲笑他,总会把桑某惹哭,但我却从未用师威强行干预他们的嘲笑行为。因为用师威强行干预,其他小朋友打心理依然会歧视桑某。而桑某痛哭,也并不是伤心于他人的嘲笑,而是因为自己右眼的残疾,而造成的自卑感。我首先用语言对嘲笑他的小朋友引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优点,用自己的优点去嘲笑他人的缺点,这样的小朋友是不聪明的、不懂事的、没有同情心,不值得教师去爱护的。”对桑某的语言引导:“他人的嘲笑,是因为他人的无知,我们不应该为他人的无知感到悲伤。”然后再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如,蒙上一只眼睛拼玩具、绕圈跑等,让其他小朋友体验一只眼睛游戏的困难,进而去体谅桑某。也让桑某在一次次的游戏胜利中消灭自卑,树立自信。
第三,秉幼师之心,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技巧。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手脚残疾、有的学生先天智力差、有的学生身体存在缺陷等,这也造成了他们在师幼互动中的互动需求并不相同。由此,一方面,教师不但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互动需求,更要深入认知不同特殊儿童的互动需求。在实践教学中要细致观察他们的行为、揣摩他们的心思。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的去注意特殊儿童的互动反应,从互动回答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预想他们的互动行为与互动需求。当在互动中出现了有价值的关键点时,要及时调整互动策略。
(二)发挥同伴的积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儿童与社会》一书指出,同伴能够满足自己的归属感与被尊重的需求,是幼儿信息获取渠道、是幼儿参考的框架、是幼儿情感的支柱。因此,教师要发挥同伴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发挥同伴的参与性支持。教师让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一起互动,一起游戏,共同参与融合教育的师幼互动。如,教师利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前、游戏中与游戏后,对普通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掌握与特殊儿童共同游戏的技巧,学会发现特殊儿童的优点。对特殊儿童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隐藏自己的缺点,表现自己的长处。这样,幼儿之间在游戏活动中,就会建立友谊、形成依恋、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发挥同伴的示范性支持。同伴之间的互动比之教师,会更频繁也更容易,互动也更为方便。由此,教师可以让普通幼儿展示自己比较强的能力,为特殊儿童提供示范,发挥榜样的力量,促进师幼之间良好的互动。如班上马铭阳,智力低下,在开展学习活动,马铭阳没能很好的掌握时,我会让霍建示范,一是霍建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好的示范,二是霍建在班上人缘好,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我让霍建示范,相当于为马铭阳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能够更好的向马铭阳传递师幼互动的信息,以此来让马铭阳接收与理解。
总而言之,互动是情感上的交流,是肢体上的碰撞,是双方的共同活动。特殊儿童,是身心上的残缺,但他们对于成长的需求却和普通幼儿一样,都希望被关心、被爱护、被批评。因此,教师在认知上,要肯定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但在意识上,却要把他当成普通幼儿去对待,这样师幼在思想与行为上才会和特殊儿童积极互动、有效互动,以此来促进融合教育的壮大发展。
作者: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园 卞瑜静
为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精神,深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保育教育水平,《好家长·幼教新天地》编辑部联合优师教研举办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