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发展纪实。
全文分为“互动,让课程贴合成长”“善秀,让梦想慢慢长大”“共生,让环境流淌灵动”“相伴,让管理散发温暖”“寻根,让文化走向自觉”五个部分。全方位展示了,走过90年风雨的梅村中心幼儿园在“人事相善”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在课程、评价、环境、专业成长、园所文化等方面形成的独特的行动路径。
人事相善,引领着一路生长
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幼儿园坐落在吴文化的发源地——泰伯故里梅村。西周时期,泰伯从陕西岐山来到这里,使这片荆蛮之地逐渐开化,孕育了灿烂的吴地文明。泰伯三让天下,孔夫子评价其为 “至德”。至德之地,必是至善之都。“与人为善,人事交好”,自古至今是梅村的淳朴民风。建学堂,重教育,梅村古来有之。
梅村幼儿园前身是无锡县第四高等小学附设幼稚班,创办于1928年。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目前,该园有3个园区,46个班级,在园幼儿1500多人。2013年,泰伯分园和梅荆分园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的评估。
走过90年的尊荣岁月,梅村幼儿园积淀了“人事相善”的办园理念,即“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它启迪“梅幼人”从“关系”的视角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它是人事的统整、潜能的唤醒、“你我”的共生。在“人事相善”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在课程、评价、环境、专业成长、园所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行动路径。
互动,让课程贴合成长
课程的核心指向是“为了儿童”,它必须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是必须从儿童出发的。从“十二五”开始,梅村幼儿园就致力于省规划课题《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互动型课程的实践研究》,强调教师、幼儿、家长、环境等共同成为课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支撑者,在它们的交互作用下,课程要素进行着不断的对话和调试,从而形成充满生命力的活化的课程。该课题因整体品质优秀,获“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研究成果《支持幼儿多样化发展的“互动型”课程》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016年,梅村幼儿园申报了省“十三五”重点课题《相伴相生:“互动型”课程的园本建构》,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提炼了“互动型”课程的核心价值、课程模型、建设支架。基于孩子的需要,教师聚合园内外的资源与力量,在多维多向的对话关系中活化课程、推进课程,形成“主题共生”、“游戏作伴”、“生活相遇”等课程实施方式体系,从而实现幼儿的多样化发展。顾明远先生勉励梅幼,“互动型”课程的精神内核就是“人事相善”,并亲笔题词。
“梅幼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课程、儿童、教师成长等独到的理解,近五年撰写的《“真”互动:另一种价值取向的自主游戏》、《“课程游戏化”的园本理解与实施策略》等近60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导读》、《早期教育》等杂志,并出版了两本专著《多样化发展——从儿童中走来的互动型课程》和《学习真实发生——追随儿童成长的“互动型”课程》。梅幼的课题研究、课程建设不断跨上新的台阶,也努力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向全区、全市、全省及更大范围辐射,多次在江苏省教研室、规划办、幼教所、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作交流发言,给新疆克州、广州、河南等全国各地的老师开放活动现场,作专题讲座、培训等20多场,在业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课程研究带动园所的特色发展,以课程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课程开展促进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已成为梅村幼儿园的品牌,其“开放”“动态”的课程形态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领导、老师慕名而来。
善秀,让梦想慢慢长大
现有的评价大多追求幼儿最终所获得的静态的知识或结果,忽视活动过程及其本身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梅幼以“发展幼儿潜在的能力,使之逐渐生长”为目标,帮助幼儿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获得新的提升。幼儿园聚焦儿童“三有一善”的培养目标——有活力、有童真、有兴趣、善相处(即在健康、人格、知识技能、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多样化发展),通过营造活动环境,提供活动平台,提高幼儿认识世界、顺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但绝不过早或过强地干预,充满期待,耐心等待儿童点滴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解,梅幼把对每个幼儿的评价嵌入生动的课程活动情景,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小善秀评选”,涉及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幼儿自主申报、确定项目、过程评比,评选的意义在于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原本不会的学会了,原本不行的变行了,原本的强项成了真正的特长,这是一个属于梅幼孩子的成长舞台,他们在这里收获着快乐与自信。
仅2017年,“小善秀”评选就有超市购物、系鞋带、识别汽车标记、说“梅里童谣”等35项内容,3106人次参与,最终有179名幼儿获得“小善秀”称号。但也有一些评选项目报名幼儿寥寥无几,甚至人数为一:一名幼儿报名魔方展示,我们静候他还原整个三阶魔方、金字塔魔方和镜面魔方;一名幼儿报名象棋比赛,我们邀请他妈妈一起对决;一名幼儿只敢背对观众演唱,老师、伙伴陪着一起表演;姐姐的腿脚不好,双胞胎妹妹拉着手一起走完全程……我们始终坚守——这个舞台并不是要让孩子们一决高下,而是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展示自己。只要孩子有愿望,梅幼都会给他们一方田地,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让梦想慢慢长大。
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个性化发展不仅呈多样化态势,许多幼儿的潜能得到了有效彰显,如:高芷兰获无锡首届少年儿童创意美术大赛金奖;俞嘉和、唐君璐、周杨涛获无锡市“最美乡音”童谣传唱比赛一等奖;曹沐曦获无锡市校园影视表演达人赛一等奖;徐邹昊在无锡市小主持人大赛中获冠军,佘铖凯在“幸福无锡”画信大赛中获特等奖……恰恰因为“小善秀”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而是要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从而创造了新的方式,让儿童的梦想慢慢长大。
共生,让环境流淌灵动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支架。从儿童需求出发,教师和幼儿共同捕捉有价值的元素,创设一种鲜活的、动态的环境。儿童随时随地地与其进行主动对话,实现自我建构,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环境的样式也因此而不断地改变,从而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可能。
每个到梅幼的人,首先会被她的大门所吸引,五个大小不一的半圆形,不禁让人遐想:一群大象?几块巧克力?……设计的初衷是园花梅花的五片花瓣,可老师并没有把这些告诉孩子们,一次次的漫步驻足,却有了很多奇思妙想:“像好多大大的汉堡”、“像一座座小桥”、“像《艾玛与风》里面鼻子勾住尾巴的一群大象”……有些孩子用画笔表达着自己心里的那个园门:一座藏有宝藏的沙丘,等待大家去挖掘;一个个树冠,安静地等候“小鸟们”的停靠;一朵朵浪花任由宝贝们勇敢探险,乘风前行……原本“五片花瓣”却畅想出太多的奇妙。每天,孩子们步入幼儿园,何尝不是先与它们来个亲密的拥抱?
进门的圆形花坛里铺着草,堆放了一些四不像的浑圆石头。可在孩子们眼里,总有很多生动的画面:老师、妈妈张开了怀抱,等着自己扑上去;三三两两的小伙伴,趴着,坐着,牵起手,说着悄悄话;梅荆园刚刚挖出的“土豆”到中心园来作客了……
园内的好些景观早就在孩子们到来之前就存在着,但每一个孩子与它们相遇,梅幼的老师都愿意等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吸纳,让每一样固化的东西在他们心里成为故事,幻化成生动的形象,情不自禁喜欢上它。
幼儿活动的环境,儿童也始终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自身的发展水平自主地对它进行改造或完善,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创造和表达,这样的崭新空间与孩子亲密无间,融为一体。如梅幼的山坡上有一棵长不高的盘槐,平常孩子们喜欢躲在它的树冠下,再搬来轮胎、木桩、石头……搭建成了一个有“桌椅”、“沙发”的原生态“绿色书吧”。
孩子们在感知自然变化的时候,有细节的发现,有创意的灵感,适宜助推,让孩子们的情绪和心智卷入其中。经过寒风的吹拂,墙上爬山虎叶子由绿变黄,变红,让后凋落。孩子们在枯藤残叶间涂鸦,爬山虎的自然枯萎与孩子的灵动创作互相交融,成了梅幼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为孩子们玩乐的好去处。
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改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留下诸多遗憾。比如走廊与散水坡落差太大,孩子们自己搬来砖块铺成台阶,一跨就出去了;那些黑色的窨井盖特别醒目,孩子们用画笔画上绘本故事中的人物,让每一个井盖都充满情趣……幼儿园环境中的现实弊端,成了孩子们学习、创意的资源。
儿童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个体,幼儿园能倾听他们的想法,认同他们的情感,跟随他们的节奏,尊重他们的经验……梅幼每一处环境的创设与改变都融入儿童的想法、儿童的情感、儿童的节奏、儿童的发展,让儿童和环境共生共长。
相伴,让管理散发温暖
教师、家长、专家等因为儿童而连接在一起,每一个人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都有独特的价值,相互间的启发与碰撞,又能迸发出新的能量。
“唠唠我的搭班”、“成长路上,感谢有你”等活动,让老师们从繁忙中抬起头来,去细数相处中每一处令人感动的瞬间,去回味相处中美好的点点滴滴,让温暖与感动浸润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营造了教师之间和谐的氛围,也只有这样和谐的班级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给孩子留下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我们启动了“青年教师优享养成计划”,通过导师招募、签订合约、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等,让骨干教师助力青年教师,共同实现精彩的教育人生。“上善论坛”则定期邀约一些教育专家作为特约嘉宾,和教师共聊关注的话题;或基于实战,开展有效的、基于问题的教研培训……这样多角度地与专家观念互动,让实践的每个人更好地理解教育内涵和特质,真正获得来自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同时,教师也学会把幼儿园零散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观点,以便更好地与专家交流,最终实现课程实践的自我引领。另外,由园内骨干教师和大家分享自己草根的幼教哲思,讲述自己在践行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做到在对话中共同成长。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壮大经验并创造经验;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着眼于“互动型”课程研究及教师自身的需要,我园持续开展“书式生活”阅读活动。书卡是我们的新年礼物,好书是我们的最佳奖品……书以各种方式走进了梅幼教师的日常生活。我们在发动教师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由教科室梳理“推荐书目”,每个阶段全园共读一本书,通过“通读一本书”、“精读一章节”、“分享一段话”等层层递进式的阅读方式,在由泛到专、由粗到精的过程中,丰富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对课程的认识,从而促使教师儿童观、课程观的慢慢转身。
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家园沟通方式,如家长学校、主题沙龙、半日活动等等,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针对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我园骨干教师对全体家长开设一些经典的育儿讲座,比如习惯培养、亲子互动、幼小衔接等,通过普适性的宣讲,让家长能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主题空间游戏、消失的巷村里游戏组织家长进行场景式的沙龙,让其积极参与孩子游戏的现场,在分享、碰撞中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同时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让家长观摩幼儿常态的半日活动,通过观察记录表帮助其看到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并把教师的支持策略迁移到家庭教育之中。
网络让教师与并不始终在场的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进行隔时空的思想碰撞、资源互助。一方面,我园向大家推荐专业学术性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拓宽视野、学习经验,让家长、社区等具有参与教育的热情;另一方面,开辟互动论坛,创建QQ群、微信互动平台等,鼓励并支持幼儿园活动的实时分享、点评交流,让卷入其中的每个人关注身边的儿童与事件,并提供教育教学实施的最大可能。
所有的教育力量携手走过,共同经历,彼此激励,不断地温暖前行。近年来,梅幼被评为“无锡市家长学校示范”、“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寻根,让文化走向自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11月正式立项了课题《中国百年老园的发展样态研究》,梅幼有幸加入本课题的研究。但除了《梅村志》上这么一句话:“幼儿园教育始于1928年2月,梅村小学创办幼稚园”,70年代前的梅幼,几乎是一片空白。
2018年,幼儿园成立“寻根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寻访活动来证实这90年的光阴是真实而鲜活的。立春之日,梅幼一群可爱而执着的人开始忙碌起来,寻找证据,填补那段空白的历史。梅幼人通过查寻梅村小学校史、无锡档案馆,寻访那些健在的,与梅幼有丝缕关系的老人,听他们讲述曾经的岁月。华根泉老人,他清晰地回忆起1950年读梅村幼儿园的情景,走上一级级台阶,跨进一间地板房,一排架子上放着玩具,小李老师教孩子们“白相相”。近70岁的沈南兴回忆起1957年读幼儿园时的情景,甩着两条长辫子的沈老师教自己做手工,带自己唱着歌……94岁高龄的滕宗翔老师,在题板上画出了当年小学和幼儿园的位置,道出了小李老师的全名——李钰清,并夸她是“一流好老师”。86岁的梅小老校长倪炳兴回忆起自己的老同事严国方,与刚到幼稚园的沈全珍相恋、结婚、生子,而她正是沈南兴口中的长辫子老师……老校友赵立民、吕凤齐,一直把梅幼确凿的样子推进到1943年。一路的寻访,活泼泼的人,活生生的事在大家眼前一一呈现,那里有灿烂的笑容、纯净的童年,有蓬勃的朝气、美好的青春,有完全可以触摸的温度。
当然,没有寻访到任何出自梅幼的大师名家,也没有捡拾到任何掷地有声的金句,听到最多的仅是一些日常的讲述:和高岚奋老师同事的三位老师都离幼儿园挺远,尤其是孙老师,腿脚不方便,高老师就成了每天最早一个到园,最后一个离开的人。谢志明说,孙老师的表情最有意思,天天像喝到桂花糖粥一样,说起话来有点花腔女高音,又甜又柔。蔡红艳记忆里,老师教自己懂礼貌、爱干净,小朋友之间要友好,每次去乡下奶奶家,村上人都是啧啧赞叹。蔡志真印象最深的,则是折了院子里的花,钦老师和蔼的目光看了自己好久,却轻轻地说了一句:“下雨呢,回教室去!”可让他明白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在三千多年泰伯至德文化的滋养下,淳朴、友善、和谐,一直都是梅幼的寻常。
但这些最朴素的场景和话语,分明在汇聚成一种精力量——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人事相善”的园训,就是从梅幼90年平淡的岁月中走来的。
寻根,让梅幼人触摸到不同时期真实的人、鲜活的事,于其、于梅幼而言,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一路的行走,相互唤醒,彼此激励,不断丰厚着“人事相善”的生动内涵。
岁月的磨砺与传承,奠定了百年老园特有的文化底蕴。梅幼人用那一份执着为创办90年的幼儿园文化寻根,在寻根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的“人事相善”园训理念的强大力量,也深深地明白,寻根,对学校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如今,梅村幼儿园正自信而坚定地在“有内涵,有品质,有活力,善生长”发展道路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