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者的话
项目式学习(PBL)已成为许多幼儿园课程开展的方式之一,这样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幼儿园内到底该如何开展?如何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发儿童的深度学习?老师们又该如何撰写项目案例以避免只是流于形式地记录项目过程?
来自温州市瓯海区三垟和园幼儿园的黄伶俐等教师团队,她们始终在项目式学习的道路上勇敢探索着,基于真实的情境、顺应儿童的天性、创新实施的路径、助推儿童的深度学习。她们撰写的项目案例结构清晰,内容有深度,不论是对问题确定还是学习支架设计、知识能力建构……都有着独特的智慧思考。
我们选取了她们撰写的四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期呈现给大家。帮助大家更有效地实施项目式活动,理清项目式学习案例的撰写思路,让项目案例更有内涵的同时更生动。
文章:
郁金香发霉了
温州市瓯海区三垟和园幼儿园 黄伶俐、韩爽
项目概述
01/
项目概述
春天是万物生长复苏的季节,孩子们在班级的植物角种下了许多的郁金香种球,一天天地观察着种球的发芽变化,期待开出美丽的鲜花。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发现,原本茁壮成长的郁金香,发出的芽、根开始变软倒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挖开泥土查看时,他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味道,还发现有小飞虫围绕在旁,郁金香种球上有着蓝灰色的斑点。老师介绍说这样的斑点出现说明郁金香发霉了,可是什么是发霉?为什么种球会发霉?是因为小虫子导致的发霉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又驱动着幼儿,围绕着种子发霉展开了一段探索发现之旅。
驱动型问题
02/
驱动型问题
(一)驱动型问题:
● 驱动性问题:班级植物角里的植物出现了发霉烂根的情况,植物倒塌变软慢慢死亡,应该要怎样照顾植物,才不会发霉烂根呢?
(二)教育价值分析:
● 幼儿的已有经验:
1. 通过主题、亲子种植活动的开展,幼儿有一定的种植经验,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有哪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种植照料方式。
2. 能猜想、观察,会用符号表示记录。
● 幼儿的未知经验:
1. 尽管幼儿有种植的经验,但对于班级植物角种植的这些植物并不完全了解,对于如何照顾植物如施肥、浇水、驱虫等经验还不具体充分,停留在表面形式。
2. 幼儿虽然知道植物需要水分,但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浇水活动过于频繁,且没有关注到浇水的时间和是否有浇水标志,因此对植物该怎样浇水和对班级公约的遵守上都存在不足。
● 项目蕴含的教育价值(核心经验):
1. 科学领域:
①形成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经验;
②有目的观察的经验;
③对事物和现象描述理解的经验;
④预测与推断的经验;
⑤记录与交流的经验。
2. 语言领域:会大胆表述,能认真倾听的经验。
3. 社会领域:关于规则、约定等社会认知经验。
● 教师的预设支持:
(三)幼儿活动延伸的子问题链:
核心经验与学习目标
03/
核心经验与学习目标
《郁金香发霉了》核心经验
预设成果及评价
04/
预设成果及评价
项目具体实施过程
05/
项目具体实施过程
(一)发现与问题聚焦:郁金香怎么了?
在《春天里》的主题开展中,我们与孩子一起在班级的植物角种下了许多的植物,孩子们也一天天地观察着种子的发芽变化。孩子发现,郁金香已经发芽,根茎在努力地向上生长,可是慢慢地,这些茁壮成长的郁金香根茎却开始变软倒垂,摸也起来软软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先的郁金香
现在的郁金香
带着疑问,我们挖开泥土查看原因。孩子们发现在郁金香种球周围、泥土附近飞舞着一些小飞虫,泥土挖开时有一股难闻刺鼻的味道,仔细查看种球,发现除了沾着一些泥土块,表面上还有一些灰蓝色的东西,味道很难闻刺鼻,孩子们好奇地问:“郁金香怎么了呀?是不是虫子咬了变成这样了?”,我解释道“郁金香是发霉了,种球上面这些蓝灰色的东西就是霉菌,郁金香是因为发霉了才变软枯萎了”。
很多人重复浇水
中午水被晒热了也浇
叶片上有小飞虫,叶子也被咬了
(二)基于现象的观察:什么是发霉?
根据孩子的猜想和讨论,我们发现孩子是不了解发霉现象的,故而孩子在猜想的过程中会根据看到虫子这一现象猜想发霉跟虫子有关。另外,从孩子的表述中能看出,孩子在日常的植物照料过程中会存在一直浇水的现象,没有考虑天气适不适合,应该什么时候浇水更好。尽管我们跟孩子讲解过一些浇水的方法,但是被动的告知令幼儿并不十分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无法内化为规则与行为,只是单纯满足自己的浇水欲,以致植物发霉情况的出现。所以在一系列分析思考之后,我们决定从发霉现象的观察入手来验证幼儿的猜想,到底是水的原因还是虫子的原因导致了发霉。
于是我们从“水”这一元素出发,参考了一位作为科学老师的家长的意见,做了一个面包发霉实验,请幼儿来观察面包的变化过程,一袋是干燥无水的面包,另外一袋是有水的面包。一周过去了,从外观来说,无水的面包没有任何的变化;有水的面包第二天就开始慢慢变软,最后软烂得没有了原来的形状,而且颜色慢慢地变灰,最后还出现了许多小虫卵,有小飞虫环绕在边上。从气味上,无水的面包闻起来有一点点酸臭味;有水的面包没几天就开始出现一股难闻刺鼻的酸臭味。实验说明发霉跟水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发霉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吸引虫子。孩子们发现,郁金香不是因为虫子而发霉,是因为发霉了吸引了虫子。
在实验完成后,我们从网络上查找了相关视频资料,让孩子观看更专业的面包发霉实验。通过视频,孩子们发现在温度高且有水的情况下,面包发霉的速度更快。我们还准备了相关的绘本书籍,通过阅读让孩子们了解霉菌什么都喜欢吃,最喜欢在有水潮湿的环境里生活。
与霉菌相关的绘本书籍
通过实验观察、视频观看和绘本阅读之后,孩子们对发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知道发霉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物品会发霉,那郁金香的发霉真的是因为浇水太多,水太热导致的吗?怎样浇水对植物更好呢?就这个问题,由于季节的关系,在家长的建议下,我们利用发芽的蚕豆种子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浇水实验。
(三)基于实验的探索:小种子要怎样浇水?
我们将蚕豆种子放进4个容器中,并给容器做上对应的图示标记——不浇水、浇热水、每天浇1次冷水、每天浇5次冷水。然后请幼儿做实验猜想,哪一种情况下的蚕豆种子会发霉枯萎呢?孩子根据之前的观察和了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蚕豆浇水实验
蚕豆种下后,我们请孩子画好浇水标记,每天请一位孩子进行对应的浇水活动并贴好标记,其他孩子来观察蚕豆的变化。慢慢地,孩子们发现浇热水的蚕豆刚种下时露出的小芽已经变黑了,而且没有长大;浇1次水和5次水的蚕豆种子生长得很快,但浇5次水的蚕豆,容器盛满了水,过量的水使得蚕豆部分身体露出泥土外,出现了一些黑点并伴随着一股奇怪的味道,蚕豆芽好像是去了生机,没有再继续生长了;不浇水的蚕豆芽外观没有变化,没有长大也没有枯萎。到实验的后期,除了每天浇1次水的蚕豆正常生长外,浇5次水的蚕豆颜色变棕色,同时浇5次水的蚕豆和浇热水的蚕豆都慢慢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吸引了许多的小飞虫。
经过蚕豆浇水实验的观察之后,孩子们发现:不浇水植物没办法长大;浇热水会让植物枯萎死亡,时间久了会发霉吸引小飞虫;每天浇5次水,虽然种子一开始也会长大,但是慢慢地就会因水过量而发黑枯萎,最后发霉发臭吸引小飞虫来;只有每天浇1次水的蚕豆种子是健康长大的。
原来正确的浇水方式对植物健康长大那么重要!基于此,我们和孩子讨论了植物角的浇水公约,也制作了值日生的预告牌,当天选出次日的值日生,由他负责浇水。
(四)后续的优化:浇多少水才够呢?
某天下午,孩子们发现植物角的辣椒经过一中午的暴晒,叶子开始有些下垂变软,到了第三天叶片完全垂下,变得卷缩起来,好像生病了的样子。这该怎么办呢?经过资料搜索,孩子们发现原来是因为水浇得不够,只需要浇透水,植物马上就会好起来。离园时,孩子跟老师一起尝试着浇了2大盆水,等到第二天来看,发现辣椒的叶子又变回了原先展开抬头的样子。
于是他们开始好奇,什么是浇透水?浇水多不是会发霉吗?那为什么要多浇水呢?孩子们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浇水的次数和时间虽然合理了,但是我们忽略了浇水量跟泥土容量是有关系的。于是我们让孩子们通过图片回顾蚕豆实验的容器和水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当浇水过量时,种子和泥土泡在水里,容易发霉发臭;每天浇一次水的蚕豆,每次浇完水水会流下去,泥土能吸到水但又不会满溢。那么植物角的种植箱那么大,该需要多少水才能足够又不会太满呢?其他植物又应该怎么浇水呢?
通过家园的亲子调查,孩子们针对植物角里的植物进行了科学浇水的调查,辣椒、太阳花需要1天浇1次,水要浇透,泥土摸起来湿湿的粘在手上就可以了;吊兰和虎皮兰1周浇1次水,盆里不能积水;各种多肉植物1个月浇1次水就行。考虑到时间概念对幼儿是比较抽象的,按星期来浇水的植物,我们请孩子们想想每个星期固定会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会想到晨会、自助餐、一些功能室活动……由于浇水时间必须要在早上,所以按星期浇水的植物,我们约定了在每周升国旗的那天浇水。按月浇水则比较难理解记忆,就让保育员老师负责照顾。我们还对应修改了浇水约定,更换了一些植物的浇水容器和提醒标志。
项目活动反思
06/
项目活动反思
回顾整个的课程活动,我想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反问来思考这一次的项目活动成效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 问题是否是有价值的驱动性问题?
我认为是的,因为这个问题是教师与孩子共同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也是孩子们好奇的问题,同时每一阶段实验观察中出现的变化和老师及时的引导回顾也刺激着孩子保持一种持久的关注。其次,植物角是每个班级都会有的区域,但是以往我们并没有和孩子们一起仔细了解该植物需要怎样的照顾。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浇水这个动作,一直反复浇水的情况我相信是每个班都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往我们的解决方式就是直接告诉或者命令阻拦孩子不要浇水了,打击孩子照顾热情的同时,也并未解开他们心头的疑惑—浇水太多为什么不好,中午太热了为什么不能浇水,下雨了为什么不用浇水等。知识永远不能代替简单的观察,倒不如让孩子亲眼看,亲身尝试这样做的后果,让孩子知道理解后内化到行为上,所以很感谢班级里这几个“不听话”的孩子,创造了这次探究机会。
(二)目标的设定是否超出孩子的经验水平?
这一次的项目活动看起来都是很难的实验,要猜想要验证,如果按照《指南》中所提到的小班幼儿的年龄水平来说,这样的层次是有点高了,可能更适合中班年龄的幼儿,但就我们班幼儿下学期的能力水平来说,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素材提供,让他们经历猜想、观察、回顾这一过程,教师来辅助梳理他们的发现,一部分孩子能够达成理解的。我们的定位更多的落脚在让孩子去观察和描述现象、预测和对比结果,以此来印证书本、网络的知识。但从主题课程迭代优化的角度出发,这个项目更适合在中班下册《拜访春天》中实施。
(三)活动组织是否合理合适?
这一次的项目活动更偏向科学领域的学科探索,因此我们集体教学活动的设置会以知识经验的分享补充,猜想的交流,现象观察的梳理为主,同时提供网络视频资源和绘本资源,较为成熟的科探小实验来帮助幼儿理解。比如,幼儿在记录上不如中大班的幼儿可以通过绘画表达出一些抽象的发现,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或者变成涂鸦记录,因此我们以照片记录和实物观察作为主要方式在集体教学中和主题墙面呈现中让幼儿进行回顾描述,他们不一定画的很好,但都可以说的很多,这也是一种记录;又如,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观察有随意、易转移和不持久的特性,对于静态的植物观察,更是需要教师的带动引领。在这样长期的追踪观察中,要给予幼儿具体的观察目的,并且利用好一日生活的过渡阶段让幼儿能够常常关注,在观察到新的变化时,要及时提出跟进,不断地刺激幼儿,才能让幼儿保持长久的观察兴趣。
投稿邮箱:2229789553@qq.com
联系优师教研18969975216(微信同手机号)
资源系列文章:
如果你在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好的案例,可以向序哲教育公众号投稿,也可以加微信群共同探讨。
成为美好,才能成就美好!
序哲教育一直在您身边!
扫码添加王老师微信,加入序哲教育交流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序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