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新区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胡伟敏、章珍丽老师介绍了她们从“看见”到“看清”,发现幼儿的多种学习方式;从“教师要”到“孩子要”,引发幼儿深度探究;从直接”到“间接”,多形式反馈孩子学习过程的深化主题探究活动的三项策略。她们以自己幼儿园主题活动《水世界》为例,对三项策略进行了具体生动的介绍和准确科学的阐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日益意识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应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实践中,教师并不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而是缺乏具体的智慧教育行为。在我园《水世界》主题活动中,教师以看懂幼儿探究与个体差异为基础,渗透活动目标、调整活动内容、梳理辅助策略,采用贴近幼儿的实践活动来丰富主题。逐步从“教师要教什么”向“孩子想学什么”转变,避免教师灌输式的“直接教”;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梳理问题、总结方法,与同伴、环境互动实现“玩中学”,推进主题深化开展。在《水世界》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幼儿走上了有趣的学习之旅,教师引导幼儿、幼儿带领教师,擦出了智慧学习的火花。
一、从“看见”到“看清”,发现幼儿的多种学习方式
观察幼儿是教师不断推进深度学习的基础,教师在看到幼儿的同时看懂幼儿。教师是否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干预策略。
案例:我们的水上乐园
建构区里,小朋友们在搭建大型水库。然宝小朋友提出要建构一个水上乐园,大家纷纷谈论自己的经验:水上乐园有很多滑滑梯、要换上泳衣去玩、有一个大水桶,水满了会自动倾倒;晚上有海浪表演,等等。轩轩小朋友听着大家的谈论,不说话只是连连点头。
(教师看到:孩子的游戏基于原有的生活经验,对感兴趣问题有许多共同语言;轩轩小朋友在交流中更多是倾听而不急于表达。)
建水库的组长有些拿不定主意,跑来求助老师。然而,老师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么办。这时,一位幼儿提出:“把原来的水库变成水上乐园的大水池。”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大家立即行动,画了水上乐园图纸,分为玩水区、高空游乐区,并立即分工搭建。在搭建中,孩子又提出,要搭建一个休息区。教师建议,可以到各个区域去寻找替代材料。孩子们有的用美工区的染布、有的用益智区的托盘,等等。而轩轩则用方形积木不断搭叠,最终搭了一个太阳棚。老师对孩子的创意都给予了肯定。
(教师看到:幼儿对活动进行调整并有新的设想;能在活动中用不同材料表征自己的生活经验;轩轩小朋友一直用相同材料坚持自己的搭建。)
第二天,教师投入泡沫垫、小娃娃、筷子等辅助材料,支持孩子们建构。孩子继续搭建水上乐园,用了很多辅助材料:圆球是游泳的人,三角积木是楼梯上排队的人,休息区坐着很多喝饮料的人。轩轩一边搭一边说:“老板,我要一杯饮料,多少钱?”“好,快一点,渴死了。”大家一边搭一边演绎着水上乐园中的有趣情景,一边演一边发现还需要补充的搭建。
(教师看到:辅助材料丰富了幼儿的搭建,同时发现孩子喜欢在搭建时演绎不同的情景。轩轩小朋友的演绎活灵活现,语言表达丰富。)
案例中,教师发现儿童的行为并呵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尊重理解幼儿,促进了幼儿的探究学习。
(一)发现主动探究,提供幼儿表现的可能与机会
1.不用预设的规则限定孩子的活动范围,幼儿的思维活跃。当孩子探究兴趣转变,他们要放弃“水库”搭建“水上乐园”时,教师就暂时搁置原来的探究任务,配合孩子的行动。孩子解决了“放与留”的问题,想出了解决方案——让大水库变成冲浪池,在周围添加各种玩水设施。
2.创设可变动的环境与材料,促进幼儿自然探究。孩子在搭建中除了呈现一个大型的建筑外,更多的是孩子喜欢的情景。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生活经验的体现。“水库”搭建体现合作、协调、建筑技能的调整,而“水上乐园”搭建除了分工合作还有孩子们游戏情景的再现。教师为孩子真实、主动、有趣的自然探究游戏提供了发生发展机会。
(二)理解个体差异,支持幼儿多种表现表达方式
活动中,教师们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差异不是差距,幼儿的差异表现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和原有经验上。幼儿参与主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轩轩静静地听同伴们的讨论,点头认可;在搭建太阳棚时,伙伴们多物代替、形象搭建,他却表现出坚持。在遇到搭建问题与困难时,有些幼儿同伴协商,有些幼儿找成人协助,有些幼儿自己想办法,等等。教师以观察者和合作者的姿态出现,不作评价。
深入观察让教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了更多的认识,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使幼儿的探究更积极主动。在搭建“水上乐园”后,继续开展了水上乐园表演、玩水乐园趣事多又多、水滑梯大探秘等活动,在幼儿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了主题探究内容。
二、从“教师要”到“孩子要”,引发幼儿深度探究
在主题探究活动推进时,教师将“想要孩子学什么”转变为“孩子想要做什么”。教师注重预期中的幼儿行为,还关注超出预设目标的幼儿行为。这些行为是幼儿自由自发的表现,教师适当助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巧妙渗透主题目标,隐性推进学习内容
教师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的活动特点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的学习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完成。
《水世界》主题确定后,教师预期开展一次“雨中行”实践活动,让孩子在雨中感受玩水的有趣。老师思考了两个问题,玩雨只是让孩子玩吗?除了感知雨的特征,能否更有意义地让孩子在玩中学?于是,教师将“雨中行”与“节水宝宝”活动结合进行。
第一步《快乐雨中行》,感受雨中行的乐趣,踩水坑、接雨滴、转雨花等,积累雨水经验;
第二步《我班停水了》,发现很多地方用到水,体验搬水的艰辛,在孩子感受无水的困难时引发思考如何节水,孩子们生发收集雨水存蓄;
第三步《收集雨水》,孩子们寻找蓄水工具、寻找雨水汇聚地、合作收集雨水等。孩子的探究不仅仅停留在玩雨、探雨,而是生发了节水行动,以此提升孩子的情感认知。
(二)及时调整主题网络,贴近幼儿活动
1. 基于幼儿实际问题思考,让幼儿的学习更贴近自主探究。
在初期的网络图中,教师偏向于对水的实验,让幼儿在实验中感受水的不同特性。但在实践探究时,幼儿在“玩雨”“节水行动”“收集雨水”等活动中形成了许多话题:“为什么我们接的雨水里有很多黑色的东西?”“储存的水会过期吗?”等等。这些话题的产生说明幼儿与同伴、环境互动中产生新的学习思考。为避免幼儿探究模式单一,教师思考活动价值定位,使教师的预设和孩子探究欲望契合,深化幼儿探究。
学习内容生活化为幼儿获得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幼儿只有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对周围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教师预设主题活动要贴近幼儿生活,将学习活动从实验转向实践。
(修改前的网络主题图)
三、从“直接”到“间接”,多形式反馈孩子学习过程
假若教师直接指导课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常有限。当大部分问题都由教师来解决时,幼儿就不大会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在科学主题探究中,教师应重视孩子的动手探究,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科学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容易出现以下现象。
1. 教师隐性导向单一的结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指向性明显;
2. 忽略幼儿之间的分歧,忽视幼儿的真问题;
3. 忽略与预期结论不符的事实和观点。
例如,怎么可以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问题探究,教师只提供水、盐,最终孩子就停留在浮起来,而缺少用什么让鸡蛋浮起来、怎么浮起来的探究。再如,孩子在水族馆,讨论鱼到底睡不睡觉,教师直接上网查了给答案,忽略了孩子探究的机会。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教师“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认识、促进其科学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导致主题活动干枯、无趣,缺乏可探性。如何避免“教师给予多,孩子生发少”现象,我们尝试了以下方式。
(一)重视讨论汇总,归纳幼儿的学习难题
在主题进行中,教师给幼儿预留交流时间以表达发现问题的机会。在交流中,幼儿提出一连串问题,然后讨论哪些具体策略可以解答问题,寻找不同的资源进行问题解决。教师对幼儿的探究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幼儿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再有针对性地引导。
在《水世界》实施中期,孩子们开展“节水宣传”实践活动。孩子们生发了“节水宣传队”活动。孩子没有宣传经验,如何在活动中让孩子收获这方面经验?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问题梳理。问题一:做宣传工作需要做哪些准备?问题二:如何排练宣传表演,表演中需要哪些道具?问题使得孩子的思维不断打开,形成了一系列节水宣传活动:1.宣传员小调查,了解宣传活动需要什么;2.设计宣传语、宣传小报;3.分配宣传工作,确定角色;4.制定排练计划;5.统计需要宣传的班级;6.制作节水标志作为宣传赠送礼物。
在活动推进中,幼儿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幼儿细化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通过一步步的梳理与实施,节水宣传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主题的深入不但让幼儿的设计组织、协调合作、对应统计等能力得到了锻炼,更让幼儿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满满的自信。
(二)重视学习记录,反馈幼儿的学习过程
1.用“游戏故事本”让幼儿表征自己的学习故事。
在探究中,如果没有及时记录相关经验,过后就容易遗忘。给幼儿准备一个故事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为幼儿的深入探究提供辅助。
在“漩涡转起来”游戏中,婷婷第一次拿着材料只是玩与看,她使劲地摇了摇,看到水往下流,开心呼叫,但没一会儿,就放下材料离开了。在故事分享中,教师提议让孩子记下来。第二天,婷婷带着故事记录本进入游戏,她操作后用箭头记录左右摇、上下摇时的不同水流效果。接着,她又继续摇晃,仔细观察把发现的泡泡也记了下来。第三次摇摇看看,又在本子上记录了一条线。整个游戏持续了32分钟。后来,婷婷看着自己的记录本说:“我用了两个方法摇,一个方法左右,一个方法上下。我觉得上下可以让漩涡更快出现。我还发现每一次漩涡都有不同的花纹。有时有泡泡,有时像长长的线,有时像格子一样。”婷婷的记录分享引起了其他小伙伴参与“漩涡转起来”游戏的兴趣。
2.以“游戏故事墙”展示主题活动中发生的故事。
游戏故事墙是教师梳理幼儿的探究实践、问题、成果等方面内容,在墙面进行展示。它既像观赏区,让幼儿体验自己的探究过程;又像探究区,让幼儿清晰发现伙伴的探究问题。例如,在搭建水库中,教师将孩子们的水库设计、搭建中的合作情景、搭建中出现的问题以电影形式进行展示,孩子们通过图片对自己的设计与搭建进行了对应分析,找到了没有搭平整的问题,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与统计,商量重新搭建要注意的问题并在第二次搭建中予以解决。
(三)允许试错,提炼幼儿的学习方法
虞永平教授说:“只有真探究才能发现孩子的真问题,只有解决真问题才是最接近孩子的学习。”幼儿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的。如在扎染区里,教师分为三步走,给予幼儿充分的试错空间:根据示意图发现扎染游戏,趣玩扎染—集体学习扎染,初步了解扎染方法—探究扎染,深度研究扎染技巧。在区域投放初期,老师就想象到没有经验的幼儿初次接触扎染会出现什么情况。但教师以合作者与幼儿一同试错,让幼儿尝试扎染,将幼儿的每一次经验用表格进行分享记录、总结提炼。历经三周时间,一次次撑开作品时的失落与惊喜,让幼儿从一开始的重视“染”到逐渐发现“扎”的重要,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后逐步走向了成熟,最终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总之,随着主题《水世界》的不断推进,教师更多以思考激发智慧,多种教育策略共同实施。尊重每个孩子的游戏学习,遵循幼儿的真游戏、真探究,推动孩子的学习。挖掘主题的多方面探究资源,不断深化主题、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投稿邮箱:1305969433@qq.com
联系优师教研18969975227(微信同手机号)
资源系列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序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