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谈如何创设幼儿园环境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风靡全球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从这一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已将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布置还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要素,其中,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条件,教育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推动力,环境因素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在刚刚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呢?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来自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则对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内涵’,也就是包含教育性的讯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东西产生刺激。”教育是否成功,有赖于环境中各个要素是否具有教育的成分、是否有益于幼儿在“做”的过程中的知识建构等等。所以说,环境绝不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它们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与幼儿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幼儿园,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即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幼儿园自身环境的创设方面,应不断追求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相结合的教育取向,即“环境的设计倾向于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事物相结合而发展。”   二、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定位 (一)、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经验和身心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它强调了教育的三要素:学习者、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 (二)环境是最佳的“记录”之一 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具有生机,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因为“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因为他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而且是因为儿童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就获得了应付环境变化的方式和能力,并对环境也起到了影响甚至改造作用”。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 (三)、环境是“第三位老师” 首先,环境应具有教育的功能。其次,环境具有相关性。它能把引起幼儿相互经验的各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筑新知识。再次,环境还具有弹性。它应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变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四)环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儿童心理学表明,学龄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正是社会化的起步,急需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摆脱自我中心。   三、环境创设原则 (一)、文化折射原则 学校的环境应呈现出当地的文化风情,从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呈现在墙面上的装饰,都可以体现出幼儿园所处地域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特色。如大班幼儿教师利用我们的家乡——嘉善,她所具有的独特水乡韵味,进行了主题教育活动“美丽的嘉善,我爱你”。幼儿园内每一件具有嘉善文化特色的东西都源自于幼儿及他们家庭的收集,八珍糕、状元糕、熏毛豆、汾湖蟹、大云鲜切花、西塘黄酒······这些幼儿和家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二)、年龄和发展原则 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环境创设的具体要求就有所不同,要尽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如在小班教室里放置相对较多的无结构玩具;还有扮演娃娃家的空间。在年龄大一些的幼儿的班级里,放置较多的能进行探索和实验的器材。 (三)、时间和空间原则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安静、不急促的活动步调,一种安全、自尊和解决问题的环境,正如马拉古奇说的“我们必须尊重成熟的时间、发展空间、使用工具的时间和了解工具的时间,以及幼儿能以全面的、或缓慢的、或丰富的、或明亮的发展······这些时间是文化智慧与生物智慧的一种测量方式。 (四)、尊重使用者原则 环境的创设应透露出对使用者——幼儿、教师、家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尊重态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使应不断地询问自己: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便于幼儿的探索活动吗?我们教师在怎样的环境里更能有效地倾听幼儿、帮助幼儿、记录幼儿?家长对环境又有什么要求呢?等等。 (五)、评估更新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定期评估和修改。应根据不同的季节特征及结合幼儿园课程进展不断更新环境布置,让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关于幼儿园环境的具体创设 (一)物质环境创设 生态学家巴克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总是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而环境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线索,但我们还应提出,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改变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会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如此形成人和环境之间不断提升的作用。物质环境建设的意义不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 1、幼儿参与物质环境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参与设计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创设幼儿园的物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有教育意义。例如,“我的家”这一教学活动来源于大班一名孩子对同伴谈论自己家那座刚建成的别墅,孩子们在观看他带来的照片及利用双休日到他家参观,这些都会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教师若能从与幼儿的交谈中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自己的家”的教育活动。又如大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准备创设《绿色家园》的主题环境。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下,决定通过画和剪贴的形成以分工合作的方法来完成,主题的内容也是由孩子们自己确定的,说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可带劲了,开始讨论什么是垃圾,应该如何处置这些垃圾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到后来,有些孩子建议要让幼儿园里的所有小朋友都知道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于是就有了以下两张大副的宣传报。当整个主题创设完成的时候,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不但被这种特有的艺术美所深深吸引,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更了解了,对我们的环境更热爱了。又如中班的孩子在参与设计自然角的环境时,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说白白的萝卜像个小猪,细细弯弯的茄子像条小蛇,红红的苹果像小娃娃的脸,胡萝卜上的线痕像老公公脸上的皱纹……根据幼儿的想象,老师把这些蔬菜、水果进行了艺术加工。可爱的蔬菜、小动物和水果宝宝让孩子们产生了亲切感,很快和它们成了朋友。   ·提供材料与作品,参与布置 有幼儿提供材料与作品,是他们参与物质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过程。在我们每个教室内,都置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收集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用牙膏盒做成了高楼、汽车,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果壳拼贴出漂亮的图案。用这些作品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孩子们可真开心,面对收集寻找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则更有兴趣了,幼儿在这个积极投入、参与的过程中,其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幼儿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大班孩子创设的《美丽的花》、《我爱大自然》的主题,中班孩子创设的《风筝》、《恐龙》等主题,都是老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按照幼儿的想法、看法,再同他们一起把大家的作品巧妙地组合在一个整体中的。这种把幼儿的作品组合起来进行环境布置的形式,也使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教育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也得到了能力上的培养。而幼儿对自己的布置的环境也有一种特殊的钟爱和亲切感,这样会激发幼儿更充分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利用环境进行主动活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所以物质环境的建设为幼儿通过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物质环境的再建设提供了依据。在我们各班所创设的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的环境中,幼儿主动活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而老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环境,使得环境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参与物质环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这样的环境建设便是有更高层次、更深刻内涵的教育作用。不仅在物质形态上,更为生动、丰富、更充满童趣,而且升华为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形态,即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参与物质环境建设,能使物质环境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能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兴趣与注意,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使环境与幼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形成幼儿和谐的生活空间,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康发展。   2、幼儿参与物质环境布置对其发展起到的作用   ·智能的启发性 环境建设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园各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于墙面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种节日的主题,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有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题,也有孩子们所喜爱的故事主题……。丰富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不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而且通过他们的参与布置和看看讲讲,也很大程度地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小班“亲亲小动物”这一墙饰中,所选用的图片和图画是儿童常见的小鸡、小兔等。当幼儿参与布置这幅墙饰时,也就能大致明白这些小动物的大致外形特征了。   ·情感的感染性 首先,环境的美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环境的创设。对于每一个教育主题的环境布置,我们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幼儿外,也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在教室内,由师生共同制作完成的组合粘贴画作品,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物质环境建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优师教研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情趣。因此我们应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比如在创设“美丽的春天”这一主题环境时,可以先让儿童自己去寻找春天的特征:春天到了,花儿开了,树叶发芽了,……小班幼儿在搜集“春天”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的运用,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春天。当他们带着花瓣、照片、图画等材料回到教室后,由教师在一旁引导幼儿用这些材料布置“美丽的春天”这一环境,在布置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讨论构思和布局,而不是代替幼儿去布置。在幼儿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构思、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想,同样,当夏天、秋天、冬天来临时,也可以通过让幼儿收集、交流、布置环境,随着不同季节的来临,教室的墙壁在孩子们手中不停地“说话”,而幼儿在布置中也深刻体会到了四季的含义和特点。新年的时候幼儿园里到处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大红的中国结、各种形状的灯笼、高高燃放的焰火、玻璃窗上的中国民间剪纸······幼儿园的每一处都体现出小朋友们对我们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到来的美好祝福。 在教室的向阳处,专辟了自然角和动物角,放了许多适合室内生长的动物和植物,如萝卜、洋葱、大蒜、马铃薯、芋艿、小鱼、乌龟、泥鳅、蝌蚪、龙虾等,并且采用值日生制度,让幼儿轮流照顾、观察,孩子们因此掌握了许多动植物的知识,大班的孩子对动植物的生长尤其感兴趣,他们会自己动手画观察日记,记录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他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播种,并参与浇水、除草、松土等劳动,在亲手种植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植和饲养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而利用自然材料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来装扮我们的教室,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如用玉米粒,西瓜籽,开心果壳粘贴成各种小动物的形象,采集秋天的落叶加工成标本,或拼剪成各种图案,用橘子皮来做菊花,把各种蔬菜和水果进行造型,或变成一个有趣的动物,或变成一个可爱的宝宝。我们的物质环境因此变得更有意义,从而,培养了幼儿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此外,物质环境建设还能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如,我们布置的生日栏,就营造了教室内温馨友爱的氛围。生日栏内,孩子们把自己的像片或自画像贴在自己生日的相应月份内,平时孩子们会经常去关心生日栏,互相告诉这个月该谁过生日的消息。在每月下旬的时候,我们会为当月的小寿星过一次愉快而有意义的集体生日。小朋友们轮流向小寿星们祝贺,提出希望,并送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大家一起吃着蛋糕,唱着生日快乐欲,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时光。   ·行为的激励性 物质环境建设应形成鼓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氛围。幼儿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把这些儿童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孩子们增加了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因为这是对他们的最高尊重与鼓励。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各有差异,但环境建设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不断向上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教室内的作品栏上,有我们每个孩子的作品,如果谁到我们的教室做客,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向他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手工作品都非常的得意,作品栏是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二)、精神环境的创设 人,都生活在极其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周围现实的各种要素,在形成人的心理品质上都起着自己特殊的作用。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但只有在它们为人所感受和体验时,才能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环境因素,即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环境映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建立师生互动式环境   ·热爱幼儿、尊重并了解幼儿。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表现,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础。这种爱是原则的、公正的、有理智的和有分寸的。它应以教学法规为指导,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作为一个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去爱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谁都喜欢,而对难看的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这里所说的“漂亮”与“难看”的孩子,不仅是长相上的美丑,也包括德才上的优劣。在幼儿园里,确实有一些比较“难看”的孩子,他们淘气、不听话、破坏纪律、成绩不良等。对于这些孩子教师更需要格外关心和帮助。可是,在有些教师的眼中,她们喜欢的只是个别几个孩子,而表现一般的孩子只能“广种薄收”,至于那些进不了教师视野的孩子则更是“朽木不可雕也”。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偏见,这种偏见说明,这样的教师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持有这种偏见的教师,不仅影响其工作情绪,而且人为地造成了“幸运儿”和“不幸儿”,形成少数与多数的隔阂、分化和对立。其后果就在于丧失了幼儿发展的最佳环境。因此,幼儿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幼儿,不带任何偏见地对待每个幼儿。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幼儿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学习,就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气氛,即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反之,则使幼儿产生倦怠、烦闷和冷漠之感,久而久之,将使幼儿产生厌学情绪。而要真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有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呵斥、指责幼儿。因为,虽然幼儿年龄小,但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不喜欢老师“赤裸裸”、直截了当、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他们愿意教师与之关系融洽,承认并鼓励他们。这样,在各种环境和形式的教学中,幼儿不是紧张、恐惧、对抗和压抑,而是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接受学习。所以,宽松和谐的教育气氛是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前提。   2、建立同伴互动式环境   ·教师参与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群体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幼儿也不例外,所以,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师初建班集体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教育态度,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渐使幼儿产生自信和自主感。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这将会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如果对儿童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使他们自卑、失去信心,对自己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对自己的行动或自身产生羞怯感,进而影响 幼儿的身心康发展。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教师和幼儿都有喜欢教师交往的倾向,通过交往活动,他们都能使各自的心理愿望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通过富有感情色彩、充满友情的交往方式,消除教师和幼儿之间人际交往的冷漠与紧张,避免“孤独世界”所导致的恶果,无疑对教师和幼儿的心理康都是有益的。教师应掌握和认识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方式和活动规律,以便针对幼儿的差异,有效地训练他们的社交活动能力。同时,教师应成为幼儿人际交往的榜样,因为,在缺乏人际交往互动的环境里,幼儿无法获得人际交往所需相互性和意向能力,无法获得意义感,不能认识关系。所以教师要运用集体的力量纠正幼儿交往过程中的不良倾向,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品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谈如何创设幼儿园环境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