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民:让评价成为幼儿园自主发展的“催化剂”(上)
上海市出台《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旨在通过评价体系引导园所自主发展,提升办园质量。该指南涵盖结构性、过程性与结果性质量,从管理与课程、幼儿发展行为观察两大维度提供评价标准,强调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表现,促进专业成长。指南不仅为幼儿园自我检测与反思提供依据,还推动教师形成持续观察、分析与改进的教育习惯,助力学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上海市出台《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旨在通过评价体系引导园所自主发展,提升办园质量。该指南涵盖结构性、过程性与结果性质量,从管理与课程、幼儿发展行为观察两大维度提供评价标准,强调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表现,促进专业成长。指南不仅为幼儿园自我检测与反思提供依据,还推动教师形成持续观察、分析与改进的教育习惯,助力学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020年12月7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第三轮)幼儿园学段展示交流活动在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举行。活动聚焦“优化与创新课程制度”,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与微论坛等形式,探讨课程制度如何支持课程实施与教师发展。多位专家及项目园代表围绕课程赋权、资源建设与教研创新展开交流,强调激发教师主体性与创造力。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吸引全国近5万人次参与,展现了上海学前教育在课程领导力研究方面的实践成果与引领作用。
文章强调评价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多重意义,既是导向与边界,也是资源与工具。针对当前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构建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的质量评价体系,倡导将评价融入日常活动,通过信息收集与对话机制促进反思改进。同时指出应避免僵化评价行为,关注幼儿个性发展与纵向成长,并提升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帮助家长建立合理预期,共同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静安区安庆幼儿园历时12年开展“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旨在解决幼儿发展评价中的关键问题:谁来评、怎么评、评了又如何。研究经历了从关注判断到关注发展、课程及个性化支持的三个阶段,形成了系列评价工具和循证工具,如《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解读与观察指引》和幼儿成长电子档案。通过评价实践,幼儿园实现了教师、家长、儿童共同参与评价,推动课程观与儿童观的转变,促进保教质量提升,让幼儿成长被“看见”,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作者秦四清回顾了因专注滑坡与地震预测基础研究,从宽裕到拮据的科研心路,强调持续基金支持对保障团队“坐冷板凳”潜心研究的重要性。其团队在锁固型滑坡研究领域获批第六个基金项目,本文以重大项目课题“锁固解锁型滑坡启滑机制与判据”为例,分享基金申请经验,指出写好立项依据与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核心,并节选展示了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现状分析,为同行提供借鉴。
《上海托幼》与《亲子生活》在2020年聚焦疫情下的学前教育,围绕“云上”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健康教育等热点展开专业探讨,推出系列专题与专家观点。同时,坚持关注教育本原,传承陈鹤琴教育思想,解读“三大指南”,报道“家门口好幼儿园”实践。其新媒体平台通过“超长寒假”征集、科学育儿游戏、开园准备直播等内容,服务广大家庭,全年互动活跃,展现了上海学前教育在特殊时期的专业坚守与创新实践。
在《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出台背景下,文章围绕教师如何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提出三方面举措:首先,通过通读、精读和研究《评价指南》,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方向,系统掌握幼儿发展评价标准;其次,引导教师领会指南精神,把握幼儿活动特质,在观摩与研讨中运用指标科学评价幼儿发展;最后,以科研与教研结合的方式,推动教师养成“研究幼儿”的习惯,促进专业自主发展,使《评价指南》真正成为日常工作的科学指引,提升办园质量与教育实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是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成立于1979年。研究会团结全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聚焦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行业引领、社会宣传和国际交流,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作为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成员,研究会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涵盖健康、游戏、课程、家庭、教师发展等领域,现有个人会员近21000人,单位会员1100余个。
文章通过作者自身经历与年轻幼师“恐学”现象,探讨职业倦怠与成长困境。作者回忆恩师点拨,领悟失败亦有价值;结合在薄弱幼儿园的工作经历,阐明逆境能夯实专业基础。面对“杂事淹没正事”的现状,她提出转换视角,在琐事中提炼成长养分,并以同事为例说明“杂事”亦可反哺教学。文末强调教师个体与集体发展的关联,成熟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唯有积极面对,方不负光阴。
为帮助家长从容应对幼小衔接,解放路幼儿园特邀徐则民老师开展《做有为的家长》线上讲座。徐老师从激发入学愿望、全面关注发展和理性陪伴成长三方面展开指导,建议家长通过参观小学、积极鼓励增强孩子入学期待;重视观察求知欲、交往能力等综合素养,而非超前学习;并推荐运动、阅读、绘画日记等日常实践,强调家校携手,共同扶持孩子平稳过渡至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