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有为的家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谈幼小衔接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在《做有为的家长》专题讲座中指出,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转折点。她强调家长应缓解“输在起跑线”的焦虑,通过“一日生活渗透教育”和“针对性主题活动”助力幼儿发展。讲座围绕激发入学愿望、关注全面发展、理性陪伴三方面,提出加强锻炼、培养阅读习惯、鼓励交往等七项具体措施,倡导家园共育,尊重孩子成长节奏,用充满鼓励的童年支持幼儿平稳过渡,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在《做有为的家长》专题讲座中指出,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转折点。她强调家长应缓解“输在起跑线”的焦虑,通过“一日生活渗透教育”和“针对性主题活动”助力幼儿发展。讲座围绕激发入学愿望、关注全面发展、理性陪伴三方面,提出加强锻炼、培养阅读习惯、鼓励交往等七项具体措施,倡导家园共育,尊重孩子成长节奏,用充满鼓励的童年支持幼儿平稳过渡,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培养幼儿前阅读与前书写兴趣,指出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前书写重点在于掌握正确执笔姿势和书写习惯,但调查显示约80%幼儿存在错误握笔姿势,易导致骨骼变形、近视等问题。文章列举八种常见错误姿势,提出正确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并通过肌肉协调训练、书写游戏、儿歌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锻炼手眼协调,逐步养成规范书写习惯,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围绕“幼儿发展优先”理念,探讨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站稳儿童立场。通过专题报告与教师研讨,强调从儿童观、课程观、资源观出发,关注幼儿整体、主动与差异发展,尊重其需求与权利。倡导教师从成人视角转向幼儿视角,通过观察、倾听与支持,实现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促进幼儿在安全、开放的环境中全面成长,真正践行“幼儿发展优先”的教育原则。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阶段,科学衔接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文章强调“前书写”作为幼儿园阶段的重要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书写的兴趣和基本技能,与小学正式写字教学在目的、途径、方法及评价上均有区别。前书写通过游戏化活动,如肌肉协调练习、书写习惯养成和趣味笔画训练,帮助幼儿发展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及空间知觉。家庭与幼儿园需共同协作,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以游戏为主,激发兴趣,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本文探讨了“基于目标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当前教师对各类目标认知模糊,目标制定常脱离幼儿实际,导致活动效果不佳。为此,提出六点建议:厘清不同层次目标、立足儿童发展需要、细化目标维度、分析教学重难点、允许目标“软着陆”、以目标为依据开展教学反思。旨在提升教师目标意识,优化活动设计,推动幼儿全面而适宜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本文以幼儿对象形文字的兴趣为起点,围绕大班幼儿对汉字符号的好奇展开课程探索。通过《仓颉造字》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象形文字的起源与特点,并鼓励他们动手创作图形符号、参与象形字游戏和创编故事,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汉字“以形表意”的独特魅力。课程进一步延伸至现代汉字与姓氏文化,激发幼儿对文字意义和用途的持续兴趣。整个活动融合观察、体验与创造,帮助幼儿在文化浸润中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提升前识字经验与文化认同。
本文以幼儿园沙池活动为例,展示了基于“单项深度法”的三轮探索过程。第一轮探究沙的特性,幼儿通过实践发现干湿沙的可塑性差异;第二轮转向沙的二维形态,开展沙画创作与展览;第三轮升级为三维建构,在沙池中还原幼儿园实景。整个活动遵循“明线”探索与“暗线”能力发展并进,激发幼儿观察、合作、想象与问题解决能力,体现了自然材料与教学方法融合的教育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指出,游戏环境应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体性发展,并推动其深度学习。为助力幼儿教育实践,学前智库将于4月20日20:00-21:00举办公益直播,特邀董旭花教授分享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经验。欢迎扫描海报二维码参与,共同探讨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及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文件精神,推动幼儿园课程创新与美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以美育人目标,“幼儿园美育三人谈”公益研讨活动将于4月举办。活动由学前智库主办,邀请孔起英、张霞、王亚莉三位专家,分别围绕幼儿艺术欣赏、美术欣赏活动实践及“活教育”视域下的美育案例展开线上分享。面向各地幼儿园园长、教师及相关教研人员开放,旨在促进经验交流,助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文章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回溯古代中国完备的教育体系,并借鲁迅对旧式家庭教育的批判,指出当今仍存在的两种极端教育方式:过度放任与严厉压制。鲁迅主张以“爱”为核心,倡导父母应给予孩子健全的养育、尽力的教育和完全的解放。文中列举1952年国家发布的八张教育海报,内容涵盖适度关爱、公平示范、同情心培养、想象力激发、早期性教育和生命教育等,理念先进且贴近实际。这些简明易懂的指导,至今对纠正教育误区、推动科学育儿具有深刻启示,呼吁教育改革持续努力,以照亮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