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则民作为上海市教委幼教教研员,发现幼儿园角色游戏主题长期固化,多为娃娃家、医院等“一条街”模式。教师多认为这些主题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然而,她通过观察发现,当孩子拥有真正的游戏自由时,游戏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出现了木乃伊、恐龙、电视节目模仿等创意主题。她反思,成人常以预设内容限制儿童,而未能真正倾听和接纳他们的想法。她呼吁教育者减少对游戏内容的圈定,赋予幼儿自主选择权,在安全前提下顺应儿童兴趣,从而守护童真、激发更多游戏可能,打破“一条街”的固化模式。

山东省临沂市以“自主游戏”为切入点,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初期,教师虽认同“放手”理念,实践中却因惯性高控难以落实,根源在于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通过试点园实践,教师逐步放手,虽经历茫然与焦虑,但在观察、教研中见证了孩子的自主成长与创造力,从而转变儿童观。自主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的灵性,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促使民办园主动变革,改善了教育生态。这一过程印证了理念落地需实践支撑,推动了区域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

文章探讨幼儿园游戏后“交流与分享”环节的组织方式,指出当前教师常以成人思维主导,急于引申课程,却忽略幼儿的真实表达需求。作者通过童年回忆和教学实例,强调幼儿自发的交流更关注游戏结果与计划,表达愿望强烈。建议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倾听者,以“满足交流愿望、了解所思所想”为核心,让分享更贴近幼儿体验,从而延续游戏快乐,推动游戏自然发展,提升环节的趣味与实效。

文章探讨幼儿园游戏后“交流与分享”环节的现状与反思。作者指出,教师常以成人思维主导活动,急于引申课程,却忽略幼儿的真实表达需求。通过童年回忆与教学实例,强调幼儿自发的交流更贴近其兴趣与经验——他们乐于分享游戏过程与计划,而非追求“高大上”的内容。建议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倾听者,以“满足表达愿望、了解幼儿所思所想”为核心目的,让交流环节回归趣味与实效,真正延续游戏的快乐并推动其自然发展。

2021年6月16日,南门教育集团举办“读懂孩子 基于教学现场的幼儿表现性评价”区级交流展示活动。活动邀请市、区教育部门领导及专家出席,集团成员校园长与教师代表参与。现场展示了两节大班集体教学活动,并围绕“表现性评价”开展教师论坛。专家徐则民高度评价活动体现的教学智慧与对儿童真实表现的关注。李军副院长转达区教育局的肯定,希望推广集团经验,并推动紧密型集团建设,促进更高水平发展。

徐则民认为,教师应“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选择与协商,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她通过实例说明,当幼儿面临游戏人数过多等挑战时,通过自主协商能够获得经验,如学会等待与调整。这种自由探索的过程,虽然充满未知,却有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转变角色,减少过度干预,信任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从“不确定”中挖掘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真实、动态的游戏情境中积累丰富经验。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聚焦“儿童·游戏·质量”,强调游戏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会议指出,游戏能促进幼儿大脑发展、情绪调节与适应能力,应充分尊重其自主性。专家认为,幼儿园需优化游戏环境,从结构质量转向过程质量,加强师幼互动与幼儿反思。教师应敢于放手,观察支持而非过度干预,通过问题驱动式教研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游戏应与课程融合,贯穿教育全过程,并重视儿童视角,将其作为评价主体,以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旨在改变学前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它通过创设丰富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与个性化发展。实践中需避免过度预设内容与玩法,应尊重幼儿兴趣,依据其发展水平调整活动,注重过程体验而非机械结果。同时,材料设计应追求趣味性与启发性,鼓励共享资源,减轻教师负担,真正实现幼儿在快乐中成长,体现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教育价值。

教师发现幼儿热衷在盥洗室自发玩水,虽创设了材料丰富的玩水区,却未能持续吸引孩子。文章指出,问题在于教师将玩水过度设计为“教师主导的游戏”,忽略了孩子对自由探索的真实渴望。作者强调,教育应支持儿童玩“自己的游戏”,顺应其天性,而非机械植入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需在满足兴趣与保障安全、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师幼共商规则实现教育价值。最终,教师应借孩子行为反思自身实践,在观察、识别与支持中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观察到幼儿自发玩水兴趣,创设玩水区却未能吸引孩子持续参与。文章剖析教师困惑:为何精心设计的游戏不敌盥洗室自由玩水?指出关键在于区分“教师预设的游戏”与“儿童自发的游戏”,强调应尊重儿童天性,避免过度植入教育目标。同时建议通过师幼共商平衡安全、常规与游戏需求,倡导教师通过持续观察反思,建立“观察-识别-支持”的专业成长路径,实现从管理到支持的育人理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