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践行“幼儿发展优先”理念,推动“幼有善育”,上海市近日举办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专题研讨会。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吸引全国4万余人参与。会议指出,“幼儿发展优先”是上海“十四五”学前教育重点项目,金山区通过行政支持、教研推进与园所实践,推动“三大指南”落地,打造田野活动课程品牌,促进幼儿在真实体验中学习成长。专家强调需加强评价研究、家园社协同与教师观察能力,培育智慧教师,成就儿童精彩童年。上海将持续推进“幼儿发展优先”行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是理解与支持幼儿发展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强调教师需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适时引导,成为其游戏的支持者与合作者。然而实践中,教师常面临观察目的模糊、计划不周、解读困难等问题。为此,学前智库特邀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夏宇虹教授,于9月13日19:30开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准备与策略》公益直播,助力教师提升观察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欢迎扫码预约,分享转发更有机会获赠《家庭教育大讲堂》课程。

结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在家庭中常因家长缺乏指导而成为儿童自娱自乐的活动,而在幼儿园则被视为促进儿童空间感知、想象力、动手能力等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文章探讨了教师在结构游戏中的观察重点,强调不应仅以作品优劣评判,而应关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兴趣、坚持与创造力。同时,针对“先教还是先玩”的争议,提出应尊重儿童自主建构,避免过度干预。最后指出,教师需通过提供充足时间与材料、观察评估及适时回应,支持幼儿建构水平的自然发展,真正尊重儿童的游戏过程。

本文围绕“基于目标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主题,探讨幼儿园教师如何提升目标意识与活动质量。文章指出当前教师在目标认知与实践中存在差异,如混淆各类目标、缺乏对象意识、目标设定不切实际等问题。为此提出六点建议:厘清不同层次目标的内涵;立足儿童发展需要制订目标;细化目标维度以提升准确性;分析教学重难点;关注目标达成度并允许“软着陆”;以目标为依据开展教学反思。最终旨在推动教师树立课程意识,优化活动设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上海市教委教研员徐则民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在目标制定与实施中存在认知模糊、对象意识不足、目标适切性差等问题。文章强调教师需厘清教育、发展、培养及活动目标的区别,立足幼儿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教学重难点分析。同时,提倡目标“软着陆”,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教师以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评估,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活动质量,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儿童立场”强调教育者应基于儿童视角出发,但在实践中教师常不自觉地以成人思维主导。例如,在游戏中,教师纠结于幼儿频繁更换区域或专注单一情节,却忽略了游戏自由切换的本质特点;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过度设计教学流程,忽视了幼儿自主阅读与分享的需求;在亲子手工作业中,家长过度参与,导致幼儿的真实体验被削弱。文章呼吁教育者深入观察幼儿行为,尊重其发展规律与兴趣,在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真正贯彻“儿童立场”,确保幼儿享有主动、差异化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有温度、有品质的教育。

文章聚焦“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主题,强调教师需树立“儿童意识”,尊重婴幼儿个体差异,从目标、内容、教学到评价进行整体性思考。通过坚守儿童立场、优化低结构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以及加强反思性实践,引导教师关注儿童兴趣与发展水平,推动教育从成人标准转向儿童需求,促进每个婴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成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指出,赋予幼儿游戏自由虽带来诸多“不确定”,但并非坏事。她通过实例说明,在游戏中允许幼儿自主协商角色和规则,即使过程耗时或混乱,也能促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积累经验,学会等待、协商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转变角色,减少过度干预,信任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从“不确定”中挖掘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动态游戏中获得丰富成长。

徐则民认为,赋予幼儿游戏自由虽带来诸多“不确定”,但并非坏事,反而是幼儿积累经验的重要契机。她通过实例说明,当教师放手让幼儿自主协商角色分配时,他们能在面对人多、资源有限等挑战中,自然习得等待、回避与合作等能力。这种“不确定”不仅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也推动教师转变角色,从过度干预转向信任与支持。因此,教师应勇于直面游戏中的动态变化,挖掘其教育价值,真正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徐则民认为,教师应“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她通过实例指出,传统教师常为避免混乱而干预幼儿游戏,如限制人数、引导选择,但这可能剥夺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她尝试给予幼儿更大自主权,发现即使面临人多、角色分配耗时等挑战,幼儿也能通过协商、等待、调整策略,积累宝贵经验。因此,教师应信任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积极接纳游戏中的“不确定”,从中挖掘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动态发展中获得更丰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