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共育】幼儿好习惯养成标准表,家园共育步调一致!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需协同配合。文章详细列出了小、中、大班三个阶段应培养的习惯标准:小班侧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规律作息、独立进餐、卫生习惯;中班加强整理能力、社交礼仪和公共规范;大班则强调学习兴趣、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家园同步教育至关重要,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促进其全面成长。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需协同配合。文章详细列出了小、中、大班三个阶段应培养的习惯标准:小班侧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规律作息、独立进餐、卫生习惯;中班加强整理能力、社交礼仪和公共规范;大班则强调学习兴趣、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家园同步教育至关重要,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促进其全面成长。
文章探讨了大型户外建构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现状及问题。以大班幼儿为例,研究发现幼儿存在建构内驱力不足、游戏目的不明确,建构经验不够丰富、新旧经验迁移困难,建构过程缺乏创意、模仿行为普遍,以及合作意识不强、问题解决能力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游戏停留在浅层学习,难以实现深度学习所需的明确目的、经验整合、创造性探索和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需通过有效策略支持幼儿克服这些障碍,促进其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
黄润秋教授回顾了自1979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以来的学术与职业生涯。他于1988年成为该校首批博士,后留校任教,30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他主导完成三件大事: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努力于2007年成功获批;主持完成“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研究,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新一代学术团队,传承学科精神。他总结三点体会:正确定位人生价值与国家需求结合、认真做事勇于付出、以创新精神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其经历体现了个人成长与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本研究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构建了涵盖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三重角色的园长专业能力模型,包含3大维度、15个要素及50项指标。通过对北京市222位园长的调研发现,其在安全管理、后勤与家长工作方面表现较好,而园所规划、课程领导及教科研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研究进一步揭示园长专业能力受年龄、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及职称等因素影响显著。为此,提出“问题链”主题研修、同伴互助及自我驱动三种路径,以促进园长专业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学前教育质量内涵发展。
项目式学习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教师常面临问题线索难寻、提问方式不当、探究难以深入等挑战。以“我眼中的西游记”项目为例,管理者通过引导教师回顾师幼互动记录,发现封闭式提问限制了幼儿思维,进而推动教师转变提问方式,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同时,协助教师梳理问题线索,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推动项目持续深入。此外,强调形成性评价,关注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与问题解决过程,支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幼儿在合作与反思中实现深度学习。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第三幼儿园《壕沟多面手》案例在“上海教研在线”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吸引了3.5万名幼儿园教师参与,累计讨论达9.2万条。这体现了上海网络教研的创新升级:通过虚拟教研体系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广泛覆盖;以“3+16+教研素材提供园所”模式形成组织合力,激发教师参与热情;采用轻量化、碎片化的活动设计,以短视频为切入点,降低参与门槛,提升教研实效。网络教研以高效的组织机制和技术支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孩子们在“踩影子”游戏中萌发探究兴趣,尝试用排队、奔跑、躲藏等方法让影子消失,发现影子在阴凉处会“隐身”。教师捕捉教育契机,引导他们持续探索:他们验证了“围圈藏影”的设想,观察到影子随时间变化而改变高矮和方向,并坚持每日记录同一时间的影子位置。整个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合作验证和回顾讨论,像小科学家一样建构对影子的认知。教师则积极呼应、放慢脚步,支持他们在行动与思考中积累经验,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本文以宁河三幼王广娥名师工作室的安吉游戏实践为例,展现了幼儿在自主角色游戏中的成长。文章通过多个生动案例,如娃娃家分工、烧烤材料探索及户外角色区创设,说明教师通过放手观察、适时支持,激发幼儿主动解决问题与合作交往的能力。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拓展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体现了“计划—工作—回顾”模式的有效性。安吉游戏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快乐中发展社会性与认知能力。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与价值,指出课程故事是教师基于真实课程事件,通过叙述表达主题与反思的故事形式,需具备真实性、故事性和反思性。文章分析了当前课程故事实践中存在的主题模糊、内容浅表、反思空泛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选择有意义、有情节的课程事件,突出主题核心;运用多样化叙述方式,增强故事生动性;推动反思从技术层面走向情境与辩证层面,以深化教育意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解决幼儿园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动力不足、参与面窄、教学科研脱节等难题,学前智库特邀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陆莹老师分享课题研究经验。她结合自身实践,系统讲解课题申报、实施与成果转化的方法,旨在帮助园所教师突破研究瓶颈,提升科研能力,推动教育实践与科研有效融合。本文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实用指导,助力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