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日本学前教育》家园研习社活动——家长感言(6)
本文作者分享了参加《走近日本学前教育》专题会的体会,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首先,父母应给予孩子有效陪伴,树立榜样,避免溺爱。其次,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避免过度保护。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多带孩子亲近自然,丰富体验。最后,呼吁家长理解并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作者认为,借鉴日本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文章倡导家长反思教育方式,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本文作者分享了参加《走近日本学前教育》专题会的体会,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首先,父母应给予孩子有效陪伴,树立榜样,避免溺爱。其次,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避免过度保护。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多带孩子亲近自然,丰富体验。最后,呼吁家长理解并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作者认为,借鉴日本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文章倡导家长反思教育方式,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2017年3月24日,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力培训会,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训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信息化水平现状。王园长结合教育信息化趋势,讲解多媒体课件应用技巧,演示easysketch、flash动画及优芽互动电影等工具的操作方法,并以《梨子小提琴》课件为例分享PPT动画设置技巧,介绍喀秋莎微课制作软件。培训强调教师需适应信息化潮流,将技术融入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园未来将搭建技术平台,组织信息化优质课比赛,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为全面加强儿童安全教育,中国自1996年起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设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3月27日第22个安全教育日之际,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围绕“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通过安全知识讲解、消防员互动、情境模拟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孩子们学习家庭出行安全、防踩踏自护、拒绝陌生人食物等实用技能,并通过消防知识竞答提升自救能力。活动将安全理念融入幼儿生活,有效增强其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为健康成长筑牢安全基石。
为全面加强儿童安全教育,中国自1996年起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设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3月27日第22个安全教育日之际,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围绕“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通过安全知识讲解、消防员互动、情境模拟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孩子们学习家庭出行安全、防踩踏自护、拒绝陌生人食物等常识,参与消防自救竞答,有效提升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能力。活动在幼儿心中播下安全种子,为其健康成长筑牢安全基石。(160字)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幼儿抵抗力较弱,易受感染。文章介绍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流脑、流感及诺如病毒等常见传染病的症状特点,如麻疹的科氏斑、水痘的簇状皮疹、猩红热的“草莓舌”等。为有效预防,建议家长采取以下措施:及时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增减衣物,注意饮食卫生与营养均衡,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定期消毒物品。若幼儿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共同做好防控工作,保障幼儿健康。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青岛市实验幼儿园近日组织七所分园通过视频连线召开专题培训会。会议由王正伟副园长主持,保健主任于萍传达了市、区教育局及食药局关于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重点要求,强调环境卫生、原料贮存、清洗消毒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措施,并部署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落实早发现、早报告等制度。会议还要求各园区强化责任意识,开展自查整改。王园长强调保健医和伙房人员需高标准落实卫生保健与饮食安全工作。此次培训有效提升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防控能力,为幼儿健康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神发育迟滞(MR)是一种以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表现为学习、生活自理及心理活动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病因包括生物医学因素(如遗传病、脑损伤)和社会心理因素(如不良环境)。根据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为轻度(50-69)、中度(35-49)、重度(20-34)和极重度(0-20)四个等级,症状随程度加重而显著。早期症状可从新生儿期至幼儿期逐月观察,如哺乳困难、运动发育迟缓等。治疗强调早期发现、诊断与干预,结合病因治疗和教育训练,以减轻脑损伤并促进功能代偿。
精神发育迟滞(MR)又称智力发育落后,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学习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认知功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病因分为生物医学因素(如遗传病、脑损伤)和社会心理因素(如不良环境)。根据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为四级:轻度(50-69)、中度(35-49)、重度(20-34)和极重度(0-20),症状随程度加重而显著。早期症状包括新生儿哺乳困难、运动发育迟缓(如3月不能抬头、6月不会翻身)及语言落后(如16个月不会说话)。治疗强调早发现、早干预,结合病因治疗与教育训练,促进脑功能代偿。文章旨在提高对儿童发育异常的识别与干预意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等为特征的儿童发育综合征,病因不明,但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和特殊教育干预。文章列举了学龄前ADHD的十大早期迹象,如注意力短暂、过度活跃等,建议存在多个症状时及时就医。针对多动症儿童,家长可通过兴趣引导、丰富活动、避免含铅食物、多鼓励及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等方式帮助孩子。强调教育干预需耐心,避免粗暴手段,重症需及早治疗以防症状延续至成年。文章呼吁科学识别多动症,避免误判儿童活泼好动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患者常回避目光接触,缺乏社交兴趣,言语发育迟缓或异常,行为刻板且兴趣单一。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观察婴幼儿非语言社交能力的缺失,如目光接触、指物行为等。治疗需遵循早发现、早干预原则,强调家庭参与和个体化方案。文章还列举了自闭症儿童希望被理解的10件事,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