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绍了一场以“北斗七星寻宝记”为沉浸式背景的3-6岁幼儿星座探索的STEM活动设计。通过故事魔法点燃幼儿好奇心,结合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建议,采用三维立体讲故事法,利用LED投影营造星座神话场景。活动分为三步:星际侦探任务、银河工程师和宇宙记者会,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推理、空间思维和数学表征能力。活动还包括跨学科延伸的“星际任务站”,并提供了创新工具包和评估工具。专家提醒注意黑暗体验准备、文化敏感性和安全准则。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开启一场“星际童话与科学真相”的对话。

本文探讨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学前教育的主题探究教学。结合冯晓霞教授提出的“低成本高质量”教育理念,文章给出了几个解决方案:通过化整为零进行资源转化、利用主题教学工具箱、数字化转型策略以及典型案例分享。特别建议建立“资源互换联盟”,与周边幼儿园共享资源,同时强调教师的智慧是教育的核心。

本文介绍了如何应对过敏季节儿童出现的认知弹性下降现象。文章中提出了阶梯式教学调整方案,包括感官减负模式、记忆重构策略和弹性课程设计等。此外,还提供了延伸工具包和专业解析,强调在特殊生理期要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并搭建更适配的成长脚手架。具体实施应结合园所医疗团队建议,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追踪评估。

自然教育在现代城市中受到重视,但现实中存在自然教育缺失的问题。本文分享了一些自然教育的妙招,如通过"五感寻宝"游戏让孩子感知自然,把自然变成艺术实验室,探索微观世界等。专家提醒,自然教育不在于场地大小,而在于是否引发孩子的持续性探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在教室打造可食用花园,并邀请读者分享自然教育的经验和想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结合了语文和体育游戏,旨在通过运动型语言启蒙方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经典案例和进阶版设计,文章展示了如何巧妙打通语言发展与运动神经的连结通道。专家建议和注意事项部分提供了实践指导,强调了在游戏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教学效果的保障。这种融合活动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各领域相互渗透”的要求,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输出量和动词使用准确率。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的专家,本文关注到超前教育的问题,并指出应用“三阶引导法”渐进式转变家长观念。通过认知破冰、观念重构和行为转化三个阶段,采用创设沉浸式体验日、对比视频分析法等方式,帮助家长改变早期教育观。同时强调善用“三明治沟通法”,并研发家长教育观念测评APP,以点燃家长和孩子的成长火焰。文章强调了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的理念。

本文聚焦于幼教专家李曼教授提出的项目式学习(PBL)在幼儿兴趣特长培养中的应用。文章通过分享实际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用孩子的兴趣作为“钩子”,引发深度学习能力。文章介绍了三个实用策略:用“兴趣雷达图”捕捉项目契机,动态调整“三级任务卡”,以及让成果展示变成“特长秀场”。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项目中发光,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语言。

本文强调了户外实践活动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并分享了三个实操性强的情境教学法:自然侦探角色扮演法、混龄游戏中的小导师制以及困难情境体验式学习。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真实情境培养幼儿的尊重品质、共情能力和冲突化解能力。文章还提到了不同国家的幼教理念与研究成果,并强调了教师的反馈方式以及绘本活动的辅助作用。最后,文章期待教育者能创造出更具本土特色的实践方法。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屏幕时间管理在幼教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分享了一些科学有趣的妙招,如趣味计时魔法、动静结合的黄金法则和创意替代活动宝库等,帮助幼教工作者更好地管理班级屏幕时间。同时,家长协作的“屏幕存折”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本文还提醒家长,幼儿屏幕时间应适度,选择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并建议开展“无屏日”活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时间观念。尝试将管理变成游戏,孩子们会更愿意配合。下周计划在班级进行屏幕时间小调查,以了解孩子们对非电子游戏的喜好。

资深幼教专家分享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通过真实案例介绍如何通过调动家长资源,将原本有限的职业体验区由5个扩展到23个。介绍五种实用的方法,包括建立家长资源雷达图、选拔资源协调员、实施资源兑换积分制、举办家长资源博览会以及创造资源运用的高光时刻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提升家园共育效果,促进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让家长成为课程资源的活地图,为孩子们提供独特的教育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