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幼儿智力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此同时,“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也逐渐显现。本文强调了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更是塑造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文章详细阐述了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在进行幼儿品德教育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文章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应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自相矛盾。同时,品德教育应持之以恒,贯穿在一日活动中。此外,教育方法应灵活多样,避免单调古板。针对幼儿思维特点,品德教育要形象、直观、具体,并渗透到幼儿的每个活动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本文深入探讨了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作者指出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道德教育不容忽视。文章提出了几点加强幼儿道德教育的措施,包括尊重幼儿、重视主体观念、将德育观念渗透于日常活动中、开展愉悦的德育活动、创设自由开放的德育天地以及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等。作者认为,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渗透和正确引导,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还提到了参考文献中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以支持其观点。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德育一体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应从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体系、创新学校教育体系的形式和职能、选择时机创设情境、加强家校联系以及利用现代技术和传播媒体等方面来加强德育一体化工作。面对当代少年儿童心理康成长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新一代成为真实的人、真正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一体化;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环境
一、引言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现代人的康标志应该是生理和心理的康的统一。心理康的关键是品德和人格的发育。然而,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内驱力,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支配自己的行为。面对当前学生思想品德及教育状况,本文试图从德育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
二、新时期德育一体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然而,当代少年儿童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却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一些消极的心理品质,如缺乏对人和事物的感激、爱惜、克制和尽力等,正在影响着一部分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形成。此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也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新时期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加强德育一体化的措施
1. 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体系
为了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德育工作者需要有强烈的竞争和质量意识,同时要有创新精神。学校应制定年级、班级、学校德育工作长远规划,组织落实,克服短期行为。创新学校教育体系的形式、内容和职能,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
2. 创新学校教育体系的形式和职能
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学过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发展的原则,做到以“塑造人”为核心选择教学。其次,要转变班主任工作和少先队组织及班委会等教育职能,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 选择时机,创设情境
针对少年儿童正处于思想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时机,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教育或榜样的感召力影响他们。利用身教,摆脱割断时空、忽略联系实际的片面灌输。
4. 加强家校联系
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在形式上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区别对待;内容上应重点由向学生家长谈表现转向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为家长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同时,探究家庭对个别学生的负面影响,要求家长弥补自己的过失,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5. 利用现代技术和传播媒体
利用录相、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采用和图文的显示,引导学生寻找真正的自我,使德育一体化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品德是才华之根”。在新时期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使之康成长,形成全的人格、树立高尚的品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新一代在良好的环境中成为“真实的人、真正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参考文献提供了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案例以供参考。

本文阐述了德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渗透实践。首先,介绍了品德教育的提出背景和实施过程。接着,详细描述了开展德育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教师的渗透意识、环境因素的隐性渗透、家庭教育的影响等。最后,作者通过实践思考,感受到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其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文章旨在分享幼儿德育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品德的幼儿。参考文献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