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第5页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正积极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普及学前教育目标,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培训问题。培训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素质较低的现状。然而,现有师范院校在师资、资源等方面对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经验较为缺乏,且现有培训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培训内容和方式,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解决现场实战问题为基本方式,提供模块式课程和资源,以及农村一日幼儿教育活动的范例。同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关注实践中如何行得通,确保培训课程和资源的“高品质、易操作、可选择”,让接受培训的幼儿园教师真正有所得。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意见,规定民办园不得单独上市,上市公司不得投资营利性幼儿园。意见旨在推广普惠性幼儿园,到2020年覆盖率要达到80%。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过资本关、场地关、师资关。资本准入、场地和师资问题是推广普惠性幼儿园的主要难题。幼教新政的推出能否真正杜绝乱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本文探讨了生态教育在幼儿因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文章首先解释了生态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并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接着,详细阐述了生态教育如何影响并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打造生态园歌、凸显生态美,以及创造生态美的制度建设。最后,文章强调生态教育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出通过加强生态教育实现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黎志涛教授于1941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获取硕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并从事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多年。已完成多项幼儿园工程设计,出版多部专著。其关于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观点与见解备受关注。

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聚焦于广东省江门市第一幼儿园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创新做法。该园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形成独特的幼儿园文化并增强教师团队意识,以及运用女性心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构建。这些措施调动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建立共同愿景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强调组织的责任是鼓励个人有自己的愿景,营造良好氛围让员工愿意表达并追求自己的愿景。整体而言,文章分享了幼儿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对于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幼儿园是幼儿文明习惯、良好性格与优秀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探讨了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包括展开德育行为科学指导,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判断;丰富德育教育活动形式,以游戏、小班会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实现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以及实现学校与家庭互助合作,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这些策略旨在确保幼儿全面发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幼儿园课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园长的课程决策力对幼儿园课程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探讨了幼儿园课程决策力的提升方略,包括提高园长职业修养、明确课程领导职责、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等途径。园长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领导团体和管理机制,积极开拓多种课程资源途径,从而做出最优的课程决策,为幼儿园课程的优化提供坚实保障。参考文献:李映梅、李慧、胡小萍等。

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幼儿阶段礼仪教育的现状,本文阐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文章强调礼仪教育从幼儿抓起,通过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以身作则、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家庭参与和利用传统节日等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同时,文章也指出了教师在礼仪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情感培养等。总之,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人格养成和品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文明;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吴丽敏,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课程学科教学。
幼儿园阶段的礼仪教育至关重要,因为0~12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6岁之前尤为关键。然而,目前许多幼儿园在重视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公共场所吵闹、乱扔垃圾等行为。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各地幼儿园纷纷开展了礼仪教育活动并初见成效。但礼仪教育的根本改变需要幼儿园长期坚持、细致规划礼仪教育工作,并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幼儿园应采取多种策略进行礼仪教育。
一、礼仪教育的内容
1. 生活礼仪:包括基本礼仪如仪容仪表、日常行为规范等;用餐礼仪如筷子礼仪、中西餐礼仪等;公共场所礼仪如交通、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
2. 交往礼仪:我国注重人文伦理的培养,应教育幼儿掌握基本的交往礼节和表达方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3. 学习礼仪: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行为规范。
二、礼仪教育的策略
1. 渗透于日常生活中:针对每一个细节对幼儿提出规范行为的要求,并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
2. 教师以身作则: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榜样,应规范自身行为,使用礼貌用语,以自身魅力影响幼儿。
3. 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如“一日三抱”活动拉近师生距离,“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幼儿”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等。
4. 引导家庭参与:通过家长会议等方式向家长说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并积极配合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同时,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并监督幼儿的行为规范。
5. 抓住时机合理利用传统节日进行礼仪教育: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幼儿为家人制作礼物,体验劳动的快乐并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应注意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情感培养等问题。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礼仪教育不仅仅是行为规范的培养,更是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关注幼儿情感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指出了当前教育系统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不一致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策略,包括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与幼儿家长和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等。文章强调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重要内容,需要重视并寻求有效的衔接途径,帮助幼儿顺利过渡,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从阐述文明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出发,强调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文章详细说明了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和社会,重点介绍了在幼儿园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合游戏、结合环境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同时,也指出家庭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共同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章旨在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积极开展相关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推进社会文明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