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培训 第1073页

本文通过对全园各班进行的区域活动进行跟踪观察,分析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与幼儿产生的互动方式及其效果。研究发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施动方式因个体、幼儿的不同而不同,而幼儿具有主动性和探索能力,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表征手段。同时,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效果比教师施动更好。因此,教师应该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方面更多地考虑幼儿的互动方式,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看待幼儿的发展。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无法判断幼儿实质性的操作活动、无法根据幼儿的需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分析研究幼儿行为表现、教师语言指导策略、材料的投放和利用、同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处理玩和学的关系等问题。

幼儿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数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更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学习数学的实质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因此,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同时能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幼儿并非通过记忆学习数学,而是通过理解,掌握对应的逻辑观念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数学教育应基于具体经验,指向抽象概念,并源于生活。家长应关注逻辑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并鼓励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数学教育才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数学知识的记忆。

本文强调了幼儿教育是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作者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一些观点和实践方法。文章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操作学具,为幼儿安排适宜的学习环境,尊重个体差异,注重数学与其他科目的整合,在游戏中积累经验,并鼓励幼儿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教师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此外,文章还提及了游戏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实际情境下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的意义。最后,文章强调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总的来说,本文提供了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一些实用建议和方法。

本文探讨了将数学知识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方法,强调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游戏化的作用。通过在游戏活动、户外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操作活动中尝试学数学,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手脚灵活性。文章还提到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数学水平,促进了智力发展,培养了幼儿的主动尝试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探讨了操作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操作活动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从最初的随意摆弄到有序操作,不断调节认知方式,获得经验并将其内化,为知识结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本文总结了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特点,包括严格程序掌握实质、因材施教注重引导、材料充分凸显多效以及拟定主题游戏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幼儿的各种器官得到充分调动,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经验,逻辑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文通过运用计算教学发展幼儿思维的方法进行探讨。在比较“多”“少”“一样多”的教学时,通过“找椅子”游戏激发幼儿思考,创设条件给每个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同时,做好个别操作活动的记录,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水平,做到日常生活和课内外结合,运用计算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通过实例展示了不同幼儿在不同思维方式下的不同解决办法,强调幼儿思维正向性的发展。

本文探讨了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形成了一种名为“问题——探究——建构”的教学模式。文章指出,数学探究性学习应以提出问题为起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最后进行知识建构。文中详细阐述了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组织探究活动,以及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文章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将探究性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文章还讨论了明理内化和激励评价等建构过程的重要性。该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章强调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文章提出,操作活动应多样性和实效性并重,结合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并灵活运用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操作活动不仅让幼儿学习知识技能,而且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语言表达、加减计算、抽象思维等。为提高操作活动的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并引导幼儿探索、操作和获得知识。最终,文章强调操作法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倡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本文强调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水平,以及激发其主动学习、探究和操作的愿望,适应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实例阐述了如何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包括将数学教学活动化、生活化,将幼儿生活“数学化”,以及利用社区现象将数学趣味化。文章指出,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中广泛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行动研究,重点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非正式性质及其受日常生活经验和父母影响的特点。研究以长宁实验幼儿园的小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了解与评定儿童的数学发展水平,以及如何在幼儿园综合课程中更好地融入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发展合作性过程理论,强调成人与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践遵循了解儿童数学学习经验与发展水平是开展有效数学教育的前提的指导思想,采取“下面保底,上不封顶”的开放性方法制定教育目标。研究表明,儿童数学水平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大进步,87%的儿童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