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风采 第22页

小一班班本课程以“初遇扎染”为主题,从幼儿偶然发现颜料晕染的趣味现象出发,引发对传统扎染技艺的探索。孩子们通过调查、视频学习认识扎染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在实践环节中尝试捆扎、染色,虽遇到皮筋绑结困难、花纹不明显等问题,但通过讨论创新方法逐步掌握技巧。活动中,幼儿发现不同折叠方式会形成独特纹样,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随机之美,并将作品创意改造为玫瑰花束、装饰画等。课程不仅锻炼了手部协调能力和专注力,更让幼儿在玩中学,感受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与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160字)

《蔬菜香香身体棒棒》班本课程源于幼儿挑食问题,通过生活化探究引导孩子爱上蔬菜。课程从午饭时发现的蔬菜浪费现象出发,设计STEAM多元活动:科学认识蔬菜种类、亲子种植观察生长;技术学习照料植物与安全切菜;工程搭建蔬菜模型;艺术创作粘土蔬菜与拓印画;数学练习5以内点数。实施中,孩子们通过调查、绘本阅读、蔬菜观察会感知蔬菜价值,参与种植体验劳动不易,并动手制作沙拉、煎饼,在"光盘行动"中逐步改善饮食习惯。课程遵循《纲要》生活化原则,以蔬菜为媒介培养健康饮食观念,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共成长,有效缓解了挑食现象。(160字)

《蔬菜香香身体棒棒》班本课程源于幼儿挑食问题,通过多元活动引导孩子亲近蔬菜。课程从午饭时发现的挑食现象出发,设计了涵盖科学(认识蔬菜、亲子种植)、技术(照料植物、切菜实践)、工程(蔬菜建构)、艺术(粘土制作、拓印画)和数学(5以内点数)的跨学科目标。实施阶段通过绘本阅读、蔬菜观察会激发兴趣,亲子种植体验生长过程,并开展拓印、粘土创作等艺术活动。孩子们还参与"寻菜"实践,亲手制作沙拉和煎饼,逐步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课程遵循《纲要》生活化原则,让幼儿在探究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也在专业指导中实现共同成长。观察显示,挑食问题显著改善,体现了课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小点儿声》记录了中二班幼儿从区域游戏吵闹现象出发,探究声音奥秘的课程故事。孩子们通过分享生活声音、区分乐音与噪音、调查噪音危害等活动,认识到噪音对健康的影响。教师引入分贝仪帮助幼儿量化声音,并引导他们设计降噪指示牌、竞选声音管理员,将理论转化为行动。课程紧扣《3-6岁儿童发展指南》,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幼儿观察力、表达力和规则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这一理念,实现了从认知到行为的成长。活动既解决了班级音量管理问题,更渗透了责任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字”趣相投》课程以幼儿园大班幼儿对汉字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开展汉字文化探索。课程从寻找生活中的汉字出发,借助绘本《仓颉造字》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通过姓氏调查、粘土创意、身体拼字等活动感知汉字魅力。幼儿在活字印刷体验、象形字创作等多元互动中,既培养了前书写能力,又深刻体会到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通过环境浸润、亲子互动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激发文化认同与创造力,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实现文化传承与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

《“字”趣相投》课程以幼儿对汉字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展开汉字文化探索。大班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汉字、了解仓颉造字传说、体验姓氏文化、创意象形字表达等活动中,感受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字的演变历程。课程融合绘本阅读、粘土创作、活字印刷等多元形式,让幼儿在身体游戏、自然物拼搭等趣味互动中理解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体会姓氏承载的文化内涵。活动既培养了前书写能力,又通过亲子共探姓名故事强化文化认同,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启蒙与幼小衔接的双重目标,让汉字学习成为连接历史与童趣的桥梁。

《洗手那些事》小三班班本课程以幼儿日常疑问"为什么要洗手"为契机,通过互动讨论、绘本学习、保健医示范等形式,系统开展卫生习惯培养。课程围绕"洗手重要性""何时洗手""七步洗手法"三大核心问题,采用儿歌记忆、亲子调查、洗手比赛等趣味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正确洗手方法。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袖子打湿原因并自主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家园共育延伸教育效果。课程遵循《3-6岁儿童发展指南》要求,将健康知识融入游戏实践,使幼儿在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实现"小习惯成就大健康"的教育目标。(160字)

本文以“笔”为主题,设计了一场面向大班幼儿的趣味班本课程。课程从幼儿对笔的好奇出发,通过亲子调查、语言交流、科学探究及创意活动,引导孩子了解笔的种类、演变与构造,学习正确握笔姿势,并融入投壶游戏、神笔马良故事等趣味环节。孩子们在观察、拆装、绘画中探索笔的奥秘,还发挥想象力设计“未来之笔”。活动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游戏化方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创造力,让幼儿在“笔”的世界里感受书写工具的演变与文明传承的意义,开启了一段“笔较有趣”的学习之旅。

文章以“笔”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班本课程,旨在通过观察、探究和游戏,激发大班幼儿对笔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课程从“笔之初始”出发,通过亲子调查、语言交流等活动,引导幼儿认识笔的种类与用途;在“探笔之旅”中,借助科学探究了解笔的历史演变、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最后通过“笔之乐趣”环节,融入投壶游戏、绘本《神笔马良》和创意设计,让幼儿感受笔的多样功能与乐趣。课程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前书写阶段建立对笔的认知与兴趣,体验“笔较有趣”的奇妙之旅。

本文记录了青岛市李沧区衡水路幼儿园开展的中草药文化探索活动。课程从幼儿对蒲公英的日常讨论出发,通过"中医馆"角色游戏,引导孩子们认识中草药特征与功效。活动中,孩子们自主设计中医馆场景,分组模拟问诊、配药等流程,并创新引入八段锦养生项目。通过"望闻问切"的实践体验,幼儿不仅了解了中医诊疗方法,还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这一系列以儿童兴趣为导向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生动传承。(1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