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风采 第325页

本文以瑞吉欧“项目活动”思想为指导,以“芦丁鸡的新家”大班班本课程为例,探讨“支架三部曲”在课程游戏化中的实践应用。首先,运用马赛克方法(如访谈、绘画、幼儿会议等)赋予幼儿决策权,通过互动墙和拍摄工具倾听幼儿声音,构建反映幼儿需求的课程主题。其次,通过课程前、中、后审议,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引,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最后,开展多元评价(幼儿自评、家长教师参与),通过复盘活动历程重塑幼儿经验,提升核心素养。研究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其表达与探索,为班本课程建设提供实践范式,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介绍了某幼儿园开展的“青青农场”户外种植探究活动。活动通过农场规划、选种播种、照料生长、收获分享和回顾展望五个阶段,让幼儿全程参与劳动实践。从设计种植园布局到亲手播种、日常照料,幼儿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植物生长知识,培养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丰收后,果实被融入区域游戏,延伸出多样化课程。活动不仅让幼儿体验劳动乐趣,还促进了观察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彰显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160字)

本文探讨了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皮亚杰理论指出,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建构知识,教师应运用"灰度管理"保护幼儿提问积极性,避免过早提供标准答案。文章提出三个核心方法:1.问题管理方面,通过"甜趣情境"激发猜想、"绿色实验"引导验证、"生活沉浸"促进应用;2.游戏管理中,强调生活化情景与科学化游戏结合,衔接课堂与生活经验;3.观察记录环节,倡导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渐进式记录方式。全文强调创设宽松质疑环境、尊重个体差异、注重直接体验,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学习效果。

本文探讨了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幼儿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慧玩”课程为例,分析其在幼儿园大班国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文章指出,生活化教学通过结合日常生活元素,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升观察力与创造力,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趣味水墨游戏”“日常生活故事国画”等案例,展示了游戏化、情境化教学策略如何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中掌握国画技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知,但也存在文化内涵理解不足等问题。研究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思路,强调需平衡自由探索与技法指导,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强调“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凸显了幼儿园劳动教育对培养幼儿劳动意识、能力和价值观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目标模糊、内容单一等问题,多局限于自我服务类劳动,缺乏层次性与创造性。本文提出针对性对策:一是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发展特点分层设计劳动内容,从自我服务逐步拓展至集体服务与社会实践;二是创设“野炊小院”“蔬菜超市”等沉浸式劳动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参与;三是通过游戏化设计(如“椅子洗唰唰”)和情境体验(如剥毛豆劳动链)增强趣味性。研究指出,劳动教育需家园社协同,以兴趣为导向,挖掘劳动深层教育价值,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160字)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伙伴,通过多样化活动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文章以“遇见中草药”为例,阐述教师需通过倾听讨论、观察行为、启发问题(如制作养生茶的实践),动态生成探究主题;运用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思维导图等形式,推动深度学习;同时强调教师需提升专业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帮助幼儿在直接体验中建构科学经验。全文呈现了“幼儿主体-活动载体-素养提升”三位一体的科学探究实践路径,为幼儿园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参考。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与灵魂,能够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并培养其核心素养。本文探讨了驱动性问题的内涵、类型及其在项目式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提出六类驱动性问题(概念类、设计类、情境类、探究类、反思类、评价类),并从教与学角度分析其如何推动教师教学与幼儿学习。研究基于深度学习与情境学习理论,构建了驱动性问题解决模式,强调问题链设计对项目脉络的支撑作用,提出设计应遵循思考性、适应性、阶梯性等原则,并通过分解核心问题、预设生成结合等方式实施。文章为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优化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文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背景,探讨如何通过“四要素”(调查、识别、支持、评价)实现从“教师教”到“幼儿学”的立场转变,并以小班“石头大玩家”主题课程为例展开分析。调查阶段通过多元方式捕捉幼儿兴趣,确保课程内容源于其需求;识别环节立足幼儿视角,提炼课程核心价值与目标;支持策略通过趣味探究、问题驱动和资源整合,促进幼儿深度参与;评价体系则依托多主体、多形式反馈,推动课程实效性。案例中,幼儿在石头的收集、探秘与创意玩法中,逐步构建经验链,体现了“儿童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全文为幼儿园主题课程生发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本文针对"是否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争议,通过权威教育评估数据(PISA/PIRLS)论证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指出绘本是0-6岁儿童理想的阅读载体。作者Lucy(儿童阅读推广人)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出发,解析绘本"三个故事"的独特价值,提出四步高效共读法:情境导入、图画浏览、对话式精读和延伸活动,特别强调布鲁姆提问法的六个认知层次运用。文章驳斥"绘本无用论",主张亲子阅读应重在高质量陪伴而非知识灌输,提醒家长避免功利心态,将共读视为建立情感联结的过程。作者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倡导以开放心态看待阅读启蒙的长期价值。

文章通过孙老师教室的成长性思维海报案例,引出美国教育界推崇的成长性思维理念。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比固定性思维与成长性思维的差异表现,强调思维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关键影响。文中详细介绍了六种培养成长性思维的方法,包括神经可塑性认知、错误教育、积极暗示等,并推荐相关绘本读物。最后提供可自测的思维模式评估量表,鼓励家长通过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建立积极思维模式。全文以生动实例和实用工具,展现成长性思维在教育中的转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