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风采 第322页

本文以越窑青瓷发源地幼儿园的泥玩活动实践为例,探讨如何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教育活动。针对初期活动中出现的作品单一、兴趣衰减等问题,幼儿园通过环境改造和形式创新进行优化:户外创设自然野趣的泥巴池、泥创墙等互动空间,室内设置陶艺工坊与主题展示区;将泥玩融入集体教学、区域游戏、户外运动等多元场景,并组织青瓷文化实地探访。实践表明,这种融合自然体验与文化浸润的活动模式,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及多领域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强调泥玩活动应立足幼儿主体性,在自由探索中实现美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160字)

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中“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文章指出,“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的有机整合,但在实施中面临理念未内化、活动设计割裂、各育关联不足等挑战。通过大班主题活动“邂逅春天的竹笋”的案例分析,文章展示了如何以跨领域设计、生活化情境和动态教育契机实现“五育”协同:调查竹笋培养观察力与协作精神,测量活动融合智育与体育,劳动体验升华德育价值。研究提出,教师需以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和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打破领域界限,使“五育”自然渗透于日常教育中,最终形成相互交融的教育生态。该实践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融合范式。

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聚焦幼儿行为发展,教师需通过多维度策略支持其探究学习。本文以中班区域活动为例,提出四步导引法:1.捕捉"生长点",通过线性观察识别幼儿立体造型需求;2.探寻"着力点",运用开放与聚合策略澄清"小鸟站立"问题;3.突破"质疑点",鼓励实践验证与细节比对;4.聚焦"赋能点",通过差异化支持实现经验迁移。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主题衔接及材料层次性,使幼儿在"做中学"中发展深度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技术问题"解决到创新表达的跨越,让学习真正"站起来"。

幼儿园“交接仪式”项目课程通过庄严的仪式感,为幼儿成长注入情感教育与社会性发展内涵。该课程以绘本《莉莉的大日子》为触发点,由幼儿自主发起“物品交接”创意,通过民主讨论、计划制定等环节,全程参与仪式设计。活动中,幼儿既体验了国旗交接等庄重时刻,也面临奖杯留存等矛盾抉择,在协商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作为支持者,通过场景实录记录幼儿从“什么是交接”到完整实施仪式的成长轨迹,最终以“爱与责任的延续”为主题完成跨年级传承。课程实现了情感认同、社会交往、自主决策等多元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仪式中感受成长自豪,为中班幼儿搭建升班心理桥梁,彰显了“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看图折纸作为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大班幼儿教育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文章以“‘东南西北’大变身”活动为例,通过四个维度提升幼儿阅读能力:一是实物与动态阅读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力;二是图示排序训练逻辑判断与语言表达;三是创意装饰环节融合认知理论与情感体验;四是合作探讨强化社会交往能力,践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活动设计注重幼儿主体性,在观察、讨论、试错、创新中促进智力发展、语言能力及社会性成长,为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践范例。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教育中"小先生制"的创新实践。文章以"出发!小'迈'籽帮帮团"项目为例,阐述了大班幼儿通过结对帮扶小班新生的教育模式。该实践融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通过"亲近-接纳-共创"三阶段实施:前期采用"帮帮盲盒"任务认领制激发参与热情;中期通过儿童议事优化帮扶策略;后期建立个性化需求档案实现精准支持。研究显示,该模式不仅帮助小班幼儿快速适应集体生活,更促进大班幼儿在责任感、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文章还提出了情境创设、多元赋能、任务驱动等六大实施策略,为幼儿园开展互助学习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拓展了亲生命课程的实施路径。

本文以亲生命课程理念为指导,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普遍存在的专注力不足、焦虑情绪等问题,以“蚕丝馆”项目为载体,提出“亲近、亲历、亲爱”三亲学习路径。通过亲近自然的情感破茧、亲历探索的能力赋能、亲密联结的焦虑羽化三个阶段,重构幼儿学习方式。实践表明,幼儿在饲养观察、煮茧抽丝、手工创作等具身操作中,专注时长从6.8分钟提升至18.5分钟,作品主动参与率达91%,焦虑行为显著降低。项目创新性实现从“知识衔接”到“身心共生”的范式转变,通过家园校协同机制,以低结构材料、过程性评价和情感可视化策略,帮助幼儿在生命互动中培养学习品质,为幼小衔接提供可迁移的实践方案。

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对幼儿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智观、慧解、巧引"策略有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首先通过多元化"智观"捕捉游戏行为细节,倾听幼儿真实需求;其次运用"慧解"聚焦核心经验与焦点问题,深度解读行为背后的学习价值;最后采取主题共鸣、集体互动、个别感悟等"巧引"方式实施针对性指导。研究强调教师应在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观察、分析判断和适时介入,既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发展,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为幼儿园教师开展游戏指导提供了操作性策略与理论依据。

本文以中班主题建构游戏"4馆+1院"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问题策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研究提出三类核心策略:一是运用回忆型问题联系迁移关键经验,在游戏准备阶段激活幼儿已有认知;二是借助分析型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幼儿分析矛盾、验证假设来突破游戏瓶颈;三是采用反思与发散型问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在评价环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研究表明,教师适时提出层次性问题是实现幼儿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能显著增强幼儿的探索兴趣、迁移能力和思维深度,最终达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度学习目标。

幼儿园春游活动不仅是户外游戏体验,更是重要的教育契机。文章以“幼儿园里的春游”为例,展现教师如何通过三步策略引导幼儿深度学习:一、探讨式构想,通过自由团讨确立“春游”主题,幼儿自主制定包含奶茶店、舞台等元素的计划;二、协作式互助,在搭建帐篷、设计舞台等实践中,教师以问题导向引导幼儿突破材料限制,融合数学与生活经验;三、嵌入式评估,通过项目化评价量表与归因式评价,培养团队协作、创新等核心素养。活动充分挖掘园内资源,让幼儿在计划-实践-反思中提升综合能力,实现游戏与课程的有机融合。(1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