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风采 第321页

本文以陶行知"求真"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春日野趣"小班班本课程案例,系统阐述了"三真"教育框架在幼儿园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首先从真实生活链接切入,展示如何以幼儿偶遇荠菜为契机,将杜威的体验教学理论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其次通过多元参与的真实体验,运用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网络,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发展;最后聚焦经验迁移与整合,体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该研究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生活即教育"的实践范式,证明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式学习能有效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促进认知、情感、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培养终身学习者奠定基础。全文1600余字,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中"以幼为本"理念下户外自然体验亲子社团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基于当前幼儿园教育缺乏体验性的问题,提出通过自然观察、游戏、艺术、冥想和分享等多样化活动,促进幼儿认知、理解、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的全面发展。活动实施流程包括现状调查、方案制定和动态调整三个阶段,强调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与自然的深度联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培养幼儿的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其观察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实现生命本体的生态化回归。研究为学前教育如何通过自然体验活动落实"四化八性"特征提供了可操作性范例。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文章以“互访日”主题活动为例,探讨当前幼儿社交能力培养中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协同不足的问题:家庭教育重知识轻社交、幼儿园活动单一且指导有限、社区资源利用不充分。通过“互访日”实践,提出家、园、社三方协同路径:家庭通过日常社交场景训练礼仪,幼儿园以个性化活动深化实践,社区延伸互访经验巩固技能。研究表明,三方合力能为幼儿提供渐进式社交环境,促进其社会性健康发展,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本文探讨了家园合力在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延展式”情绪认知、“共享式”情绪体验和“引领式”情绪管理三大策略。幼儿园通过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启蒙情绪认知,家庭则借助亲子互动、创意表达延伸学习;双方通过职业体验、社区探索等活动共享情绪体验资源;最后通过情绪调节课程、情境模拟等协作引导幼儿建立情绪管理机制。研究强调家庭与幼儿园需深度融合,通过系统评估工具追踪幼儿情绪发展,构建连续、互补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情绪认知、体验与管理的全面发展,为其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本文以陶行知"爱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飞'常有趣"班本课程实践,探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践行"爱满天下"思想。文章从理念阐释、策略践行和总结提升三个维度展开:首先解析"生活即教育"的乐育思想,强调教育者需以平等、传递的爱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继而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具体呈现"发现优点激发潜能""理解包容建立信任""以身作则潜化育人"的实施策略;最后指出爱的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启示。全文以生动翔实的活动案例,展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代幼儿园课程中的创新实践,为落实"以爱育人"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是教师面临的普遍难题。萧山区城厢幼儿园通过构建"观察·对话·回应"工作模式,创新运用"三单一图"(幼儿观察单、同伴互助单、自主设计单、价值分析图)支持教师捕捉生成契机。该模式强调通过客观观察识别幼儿兴趣点,借助自我反思、同伴研讨和师幼对话进行价值判断,采用差异化探究回应幼儿需求。实践案例显示,教师从"黑色食物"的偶发讨论出发,通过环境创设、小组探究等活动,最终形成班本课程"好吃的黑黑",既实现健康饮食的预设目标,又尊重幼儿生成的学习路径。研究证明,该模式能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推动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为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可操作支架。(160字)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推进暴露出三大实践矛盾:儿童中心理念与教师主导行动的割裂、课程意识与教材依赖的冲突、尊重个体差异与大班统一教学的矛盾。本文以中班“造房子”原创主题活动为例,提出三大破局路径:一是“追”随兴趣,通过捕捉幼儿对建筑工地的自发关注,以“接球—颠球—传球”策略生成探究式课程;二是“破”除本本主义,采用“问题式”“辩驳式”主题审议,让教师从“教参执行者”转为“课程开发者”;三是“活”化推进,通过横向分组项目式活动与纵向弹性调整,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案例显示,当教师真正将儿童立场转化为行动,课程便能激发幼儿深度探索,推动其个性化发展。这一实践为化解学前教育改革中的观念行动断层提供了可操作性范式。

本文探讨了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幼儿讲述能力的方法。文章指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图形化工具,能够激发幼儿兴趣,支持其自主表达。教师可通过三个阶段引导幼儿:初识阶段通过观察和互动引发兴趣;尝试阶段鼓励自由涂鸦,将生活经验融入导图;再究阶段通过合作设计拓展导图结构,实现"讲演融合"。研究表明,以思维导图为媒介的"一对一倾听"模式能有效提升幼儿讲述的条理性和互动性,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发展。这一方法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创新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立足本土化视角,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哲学资源,探索其与当代儿童哲学教育的融合路径。文章系统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衍生的童心主义哲学、"幼态持续"学说对应的传统赤子观念,以及童蒙著作中蕴含的哲思智慧,揭示传统文化与儿童哲学的内在关联。研究提出三重实践路径:宏观层面构建中国特色儿童哲学场域,中观层面培育幼儿园与家庭哲学文化,微观层面开发以经典故事为载体的哲学课程。通过分析文化传承、立德树人、本土化创新三方面价值,论证传统文化融入儿童哲学对增强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及构建本土范式的重要意义,为儿童哲学教育的中国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参考。(160字)

本文介绍了某幼儿园基于"五养课程"体系创新实施的"班级积星评价制"。该评价模式通过"养健、养语、养智、养艺、养心"五大维度,采用"幼儿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的多主体方式,以积星兑换奖励的形式激励幼儿全面发展。评价细则分三级指标动态调整,通过评比墙可视化呈现,并建立"积星-印章-红花-课程娃娃"的递进式奖励机制。实施过程中注重家园共育,定期开展表彰活动,有效提升了家长参与度、明确了幼儿成长目标、优化了教师指导方向。文章还反思了评价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将持续完善细则,深化评价改革,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这一创新模式为幼儿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