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疱疹性咽峡炎
天气逐渐炎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为让大家对疱疹性咽峡炎有更多的了解,进一步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幼儿园开展了疱疹性咽颊炎预防科普活动。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特征、传播途径和预防办法。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所致,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V-A2、4、5、6、8、10、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发病两天内患儿口腔黏膜出现少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接下来两三天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
潜伏期(3—5天):可无任何症状,但病毒会在体内大量复制。
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可达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黏膜出现水疱。
溃疡期(3~4天):低烧或退烧,水疱破溃形成浅溃疡,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现象。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如果患者在平时不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可能会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从而感染疱疹性咽峡炎。
2.消化道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也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比如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可能会导致肠道病毒感染,从而诱发疱疹性咽峡炎。
3.接触传播
如果患者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肤疱疹液等物质,可能会诱发疱疹性咽峡炎。
4.粪口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还可以通过排泄物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染,从而诱发疱疹性咽峡炎。
如何预防与处置
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勤清洁
定期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做好家里卫生清洁工作。
3.少出门
该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等密闭公共场所。
4.常通风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一旦发现有疑似传染性疾病表现,请尽早就医,确诊后及早隔离,传染源的有效管理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如患上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居家隔离,直至所有疱疹变干,一般需要2周,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患病期间尽量避免外出,暂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疾病的传播媒介。
?紫外线照射
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0.5~1.0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阳光暴晒消毒
有阳光普照时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家长自身也需消毒
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勤测体温
注意患儿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患儿体温超过39℃时,应服用退烧药,或通过冷湿敷法、温水擦浴法进行降温。
? 多喝凉水
热水会加剧患儿口腔疼痛,鼓励多喝凉水,可多次少量喝水。
? 清淡饮食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味道要清淡。
? 密切关注
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传染性强,但家长也不必过度紧张,重点要放在预防上,增强幼儿的抵抗力。只要我们形成合力,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家园共筑坚固的防御城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2024年5月(春季插班生)
托班: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小班: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中班: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
大班: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2024年9月(秋季招生)
托班: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
小班: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中班: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
大班: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
家长须知
1.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或疑似传染病,切莫自行用药,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及时告知班级教师,以便幼儿园采取措施。
2.孩子患病后要及时隔离,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时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
3.手足口病患儿经隔离期完全康复后,到社区医院或三甲医院开具复课证明经幼儿园保健人员查验后方可返园。
预防病毒,
科学防范,
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