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幼儿,是很特别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通过有效的观察,可以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发展方向和情感的导向、学习动机、人际关系、认知发展,乃至于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等等。根据观察记录的具体描述,可以修正仅靠记忆所产生的误差。
试着想一想:当“别人眼中的你”和“事实上的你”有所差距时,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果我们带着成人的标准、个人的成见或情绪来观察幼儿,难免在了解幼儿处境以及记录幼儿行为表现时,与事实有所出入。因此,观察幼儿有如下两项原则。
从幼儿的角度观察幼儿
幼儿有属于他们年龄发展与个人特质的行为模式,要想了解幼儿,首先要学会从幼儿的角度观察幼儿。
例如:老师阅读图画书时,发现某位幼儿两眼直盯着邻座幼儿衣服上的卡通人物图案。如果老师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可能会想:“这孩子影响了我说故事的情绪! ”
但当老师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时,则会多方面思考幼儿不被图画书吸引的原因——究竟是图画书的插图或故事吸引幼儿,还是衣服上的卡通人物正是最近孩子之间的热门话题,或者幼儿发现卡通图案和老师所说的故事有关……
通过老师对幼儿个性反应及心理需求的了解,才能做客观的观察,进而从幼儿的角度探究幼儿真正的行为动机。
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观察幼儿
观察的过程需要用眼睛随时观看、用耳朵仔细倾听、用嘴巴适时地问或说,然后用心去体会感受。
配合以上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客观的描述;再根据观察中发现的幼儿特长或困扰,提出协助幼儿发展特长或解决困扰的办法。确实施行后,再继续予以观察和记录。
观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记录是一个累积的轨迹,如此才能具体掌握幼儿成长的状态。
【案例】有一位老师觉得班上的华华是个“小霸主”,于是对华华进行了一星期的观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记录,老师总计在这周内华华曾3次与別人争执,原因分别是:小朋友碰到华华堆的积木、华华不满小朋友插队、华华捂住爱说话的小朋友的嘴巴。
但事后,华华往往又可以和小朋友融为一体。因此,老师发现似乎并非华华爱“惹事生非”,华华的动机其实“情有可原”,只是他的表达方式可以和缓一点。
由上例可见,若非客观、科学的观察,老师的主观意识可能会对幼儿贴上标签,造成对幼儿高估或低估的情况。
因此,老师一定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具备搞清具体事实的科学精神,对于观察到的部分心要“小”(细心、专心),对于观察不到的部分心要 “大”(包容心、爱心),如此不但幼儿能得到老师有效的帮助,老师也能提升对幼儿的洞察力。
积累的观察记录更会成为老师个人的 “教育回忆录”,可以让老师反观自己在教育园地的努力与成长。
点这里 “观察与记录的方式方法”
文章来自《新手老师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