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
November
8.2019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知识的唯一目的
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笛卡尔(Rene Descartes )
全文字数:5486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认知 | 态度、情感与精神 | 文化
最近,你在思考“深度学习”吗?
冯晓霞教授: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冯晓霞教授:怎样促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
王海英教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被热议的今天,我们也在思考……
? “深度学习”是什么?
? 儿童为什么需要“深度学习”?
? 如何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
? “深度学习”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生活化课程”从外在的追随儿童,慢慢地走向了内里的文化。课程源于当下,又试图借助文化的张力扩展课程的结构与内涵,之后再度回归儿童……在这样的路径中,孩子们的学习也越来越深入。
Part 1
对“深度学习”的理解
“深度学习”的提出与认知相关,并深受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影响,是一个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
??:“深度学习”的最早提出
提出者:马顿和萨乔,来自瑞典歌特堡大学(目前较为公认)
他们在1976年研究大学生在进行大量散文阅读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学习过程和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理解和记忆的差异化学习结果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信息存在不同水平,呈现浅层和深层的差异。当学生使用浅层学习策略时,只能获得对问题的浅表回答,学习过程表现为机械的死记硬背;当学生使用深层学习策略时,则能关注到文章主题和主要观点。两位学者由此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指出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20世纪50、60年代,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的认知结构理论盛行。学者们最早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更多的是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揭示“认知”方面的心理过程机制,而价值、情感、态度以及精神领域的学习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正如布鲁纳所言:“认知主义忽视了文化、心灵和意义在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没有文化的弥补装置,人的发展就会陷于困境。”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布鲁纳的心理学研究也从认知主义转向了文化主义。
布鲁纳认为,教育者应当在深刻理解“教育”之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建构各种不同的具有自我行事(Self-agent)与意义生成(Meaning-making)功能的情境脉络。
当下,我们对课程及儿童深度学习的理解也深受布鲁纳思想的启迪。
在实践中,我们有了如下的思考:
01.
儿童的深度学习不仅指向认知层面,
还可更多地指向心灵层面。
也就是说,儿童深度学习的概念
也应从认知领域向文化领域拓展。
02.
儿童在深度学习中所能学到的
不仅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应当是全面的发展。
情感、德性、精神、灵性、自由、超越性等
这些能够赋予儿童整体生活以意义,
乃至对儿童终身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与价值,
才是深度学习应追寻的目标。
03.
对儿童而言,深度学习是一个
自我唤醒、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
的过程。
04.
教育如果过于追求心理过程的
“信息加工”式的技术理性思想,
是无法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的。
教育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更多的人去理解它、丰富它、创造它。
对于深度学习,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互动讨论!
我们是如何借助“生活化课程”
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的?
Part 2
“生活化课程”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认为,“生活化课程”本质上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通常从“问题”开始,之后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形式,都用纵横坐标标定了深度学习的体系。
学习的开端
课程有的时候是从一个问题开始,
有的时候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
有时候是从孩子们当下遇到的困境开始。
这些“开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问题开始的学习:
?? 项目学习,没那么“简单”
以愿望开始的学习:
??送一片“星空”给花草园——来自2019届小毕业生们的礼物
以困境开始的学习:
??40个大班小朋友怎么带?这篇推送里有答案!
在学习中,儿童会有“心流”出现
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学习的新思路。
在“生活化课程”的学习过程,我们通常运用“开——收——再开——再收”的课程设计思路和“3+1+1”的课程操作模式。
“3+1+1”的课程操作模式
??????
“3” 指一周前三天的小组教学 通常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开始,教师会和幼儿一起讨论与思辨,完成倾听与记录。小组学习的方式营造了一种有呼吸感的课程氛围。幼儿可进行持续性分享。 |
第一个“1” 指周四的分享总结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前三天小组学习的信息结构化,帮助幼儿尽可能将认知转化成能力、态度、情感与精神。 |
第二个“1” 指周五的“畅游日”活动 以游戏化的方式呼应与拓展前四天的学习经验。 具有明显的在游戏中整合和反思的特征,也是师生共同对生活经验意义的再度追寻。 |
深度学习追寻的目标
我们认为,价值、情感、态度、精神……这些不可见的领域的发展才是深度学习应该指向的目标。
“生活化课程”的目标设计就体现出了深度学习的特征。
第一层:“感受与情感”。这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这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动机系统的形成基石。
第二层:“知识与认知”。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儿童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成长,进而完成主动发展的过程。
第三层:“动作与技能 ”。身体与动作是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 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
第四层:“对社会的责任”。由情感到责任,才能够形成更加稳固的心理模式。
第五层:“自我实现与创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并形成创造的品质,这也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
“深度学习”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1 |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整合身边的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
2 |
每一个幼儿都会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而不是我们统一规划与要求的知识系统。 |
3 |
深度学习不仅指向当下,也指向未来发展。学习短时间看似已经结束,但在学习中形成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建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成为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 |
“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思考
我们一直有一个共识:教育就应当是 “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 “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 “教育即生成”,就是要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深度学习”持续深入,教师可以这样做……
1 |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反思。 这个反思的过程会让你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便于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
2 |
对教育行为有一定的敏感性。 1. 用专业词汇命名活动中自己的感受比较准确的部分; 2. 尝试将活动赋予更高的意义; 3.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去。 |
3 |
保持学习的状态,时刻更新知识。 对任何问题,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产生碰撞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和孩子们交换储备的信息,形成一个学习的能量场。 |
你可以从下面的课程案例中,
更好地理解“生活化课程”中的深度学习。
Part 3
课程还原与记录
以大班十月前两周课程《生活在北京》为例
金秋十月,大班的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共同生活的地方——北京。孩子们借由项目学习的形式,完成了对北京为期两周的研究。
第一步:唤起已有经验——记忆·北京
一说到北京,你会想到什么?
孩子们的记忆五花八门,
但都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结。
第二步:感知北京
接下来,孩子们会从声音、味道、颜色、形状四个可见可感的方面,进一步感知北京。
第三步:调查与研究——开展关于北京的项目学习
借助“十一”国庆,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
完成了对北京的“项目学习”。
孩子们的
项目学习
海报
<<<<
孩子们会借助海报,分享他们关于北京的调查与研究。
更多详细内容,可点击下方链接了解: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丨当北京“遇上”项目学习,北京不只是北京!
第四步:在分享中发现问题,生成持续性研究——对项目学习海报的再学习
孩子们在分享海报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了新的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补充进来,给予彼此更多灵感和研究方向。
分享人 |
石家颐 |
分享内容 |
我研究的是北京的中轴线。 我沿着中轴线从钟鼓楼、什刹海、南锣鼓巷走到了地安门,接着又往南走,到了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故宫和天安门。天安门周围有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和国家博物馆。再往南走就是大栅栏和珠市口,最后就是天坛和永定门。 我在每一个地方都拍了一些照片,记录我的足迹。 |
新问题 |
莫静泊:为什么北京会有中轴线?中轴线意味着什么? 冯澍予:人民大会堂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周悦珣:其他城市会有中轴线吗? |
进一步研究 |
康新昂:中轴线有很多。广东就有,西安也有,一些外国城市也有中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有南北和东西两条,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一个“十”字。现在很少有人说东西中轴线,南北更著名一些。从城南到城北的中轴线上以前住着很多的皇帝,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流传下来。 中轴线的“中”其实跟汉字“中”有关系。“中”字中间那条线就像中轴线,旁边的框就是北京城,以前老北京都住在中轴线附近。
李洋老师:北京的中轴线开始以“中轴线”命名是在1951年,提出这个词的人是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古代人很聪明,他们虽然没有现代的仪器来测量,但是他们会观察天上的星星。他们发现了天上的北斗七星,根据北斗七星的分布,在地面上对应着设计了一座座建筑。中轴线的“中”字也是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一个品质“中正”,所以这样的品质也用于建筑设计中。 |
@ 分享时,对中轴线的进一步讨论
第五步:寻找共同研究的兴趣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紧紧围绕着中轴线。下一次学习,教师会和孩子们共同完成对中轴线的一次人文研究与意义建构。
@孩子们想要了解的中轴线
李洋老师的思考与记录:
本周,我们从零散分布的北京各类知识聚焦到中轴线,前两天,孩子们陆续进行关于中轴线的项目学习的持续分享。
已经带回研究海报的小朋友先行分享了他们的研究。从孩子们的分享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研究范围不仅更加宽广,也更加细致、有针对性。
李沐泽、李之昕、敖楚兮、高昊洋着重研究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分布:李沐泽的研究侧重于中轴线上的重点建筑,李之昕则研究了中轴线的中心区域——故宫和天安门,高昊洋从历史(时间、年代、古今用途)等方面介绍了故宫及其周围的建筑。
卿慕雪为我们分享了中轴线和长度,名字的由来以及中轴线中蕴含的对称哲学和美学。借由对称,段逾辉分享了对称的含义和生活中蕴含着对称美学:纸、手机、钟表、人体……借由他的分享,我们一起在户外寻找了花草园里的中轴线。
在孩子们的持续性分享中,我们一起解答疑惑,在答案中生成新的问题,由中轴线上联接到日常生活……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中轴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六步:游戏化整合——畅游日
畅游日,孩子们组成探秘北京小分队,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前四天的学习进行整合与反思。
回答问题,得到中轴线上某一建筑的碎片线索
找全建筑碎片
合作完成拼图
<<<<
用不同材料
搭建拼图上的建筑
完成挑战
畅游日现场,请点击下方链接:
职场“爸妈” “ 标志国” 、 中轴线上的北京,
没有最酷,只有更酷
敲黑板,划重点!
【深度学习的课程设计线索】
唤起已有经验—— 记忆 · 北京
?
帮助儿童建构对北京的认识——感知北京
?
调查与研究——开展关于北京的项目学习
?
在分享中发现问题,生成持续性研究
——对项目学习海报的再学习
?
寻找共同研究的兴趣点——绘制思维导图
?
游戏化整合——畅游日
@ 课程中亦有时间线索
视角
VIEWPOINT
在“生活化课程”实践的这几年中,话语的转向也是我们变革的重点。“生活化课程”从传统的那种封闭的、教师占据主控权的课堂表达方式到一个交流式的、有讨论与对话的情境学习之中。
教师和幼儿对话方式的改变是深度学习的开端与关键,这一转向不仅是师幼共同的关于学习的心智习惯慢慢形成的过程,也是师幼共同建立信任关系,重塑学习观和知识观的过程。
【开启深度学习的“六大原则”】
1 |
每一个话题都可展开讨论,并听到所有人的观点。 |
2 |
教师倾听每个人的表达,鼓励幼儿说出表达的理由。 |
3 |
所有人在倾听中保持警觉性,做好随时改变自己想法的准备。 |
4 |
教师帮助幼儿形成一些共识,并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如符号、图画等)记录与梳理。 |
5 |
|
6 |
最重要一点,要学会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赋予意义。 |
更多关于“深度学习”的思考与探索,我将于2019年12月14日在由日敦社幼师学院举办的“有点新 · 二零一九儿童深度学习论坛”进行分享,敬请关注……
购书信息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更多思考与探索,您可在《给童年留白》一书找到答案……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dwz.cn/7EWiHU
?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k.weidian.com/tOuu9GKx
点击可进入微店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课程还原记录来源于李洋老师的教育笔记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19年11月08日 于西江
*
推荐阅读
“再说教育者的责任”
2019年11月1日
花草园十五年,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
2019年10月25日
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不是只有模仿,创造才是核心
2019年9月20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