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国庆假期时,少华和爸爸妈妈到广州游玩,在游玩途中少华观赏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游玩归来,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与好朋友们分享,希望能够在班里搭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广州塔”。
活动一:打地基
区域活动时,少华和好朋友选择了在建筑区活动。他在玩具柜前看了一会儿,选择了两块相同的环形积木,把他们对在一起,然后在上面码上矮圆柱,然后依次再码上两块环形积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少华搭建这种圆形底座的建筑,我很好奇他到底要做什么,于是我继续观察下去。接下来,他走到玩具柜前观察了大概10秒左右,取出了12号方形积木,继续向上拼搭。过了一会儿,他来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我的‘广州塔’没法搭了。”
于是我问:“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听了我的话,少华指着刚刚搭好的底座对我说:“老师,我是想把它继续搭高,可是,我才搭了两层,再往上搭它就总是倒啊……”“为什么呢?”“老师你看,我下面第一层用的是特别短的圆柱形积木,可是,搭第二层的时候就没有了,我就换了比它长一点的方形积木。搭到第三层的时候,我想让他变高一点,我就用了长条形的积木,可是不管我怎么摆,它都总是倒啊……我也没有办法了……”“你只用了长条积木么?”“对,因为我想让他变高一点儿,可是它一直倒,然后我就换了一个短一点的积木,可是它还是立不住……”少华边说边把他尝试过的两种长条积木拿给我看。
“你想过它为什么总是倒么?”“我觉得可能是它太高了吧,可是我换了短的积木它也是到啊……要不我再找找有没有别的积木?”他自言自语道。听了他的话,我对他微微一,点了点头。于是,少华来到玩具柜前,他先是拿起了一根更短的长条积木继续搭建,可刚刚盖好上层的顶,没过10秒钟,它就又倒了。
这次少华没有放弃,他又来到玩具柜前,仔细的寻找着,过了一会儿,他手里拿着新找到的积木走到“广州塔”前,与之前的支撑物比了一下长短,然后他用新的材料开始搭建,这次,他轻手轻脚的仔细码着每一根积木,还不时调整一下每根积木的距离。
大概5分钟后,他高兴的跑到我身边:“老师,这次没倒!”“这次你是怎么搭的?”“我先找了一种比上次还短的积木,可是码上去以后那个楼就开始晃,刚开始还没倒,可是没等一会儿它就又倒了。
我觉得可能是那个积木太长又太重了,然后我就又换了一种,这回这个积木比原来的积木还短,而且还比它轻,我码的时候也特别小心,就怕把它碰倒了!然后,这次就真的成功啦!”
活动二:材料不够怎么办?
“广州塔”的初期工程只完成了基础的地基部分。少华利用区域活动时间,再次来到建筑区,并邀请我和他一起,为“广州塔”施工。
“上次你已经搭好了‘广州塔’的地基,那么今天我们要做什么呢?”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把它搭高吧!把它变成真正的‘广州塔’!”说完,少华到玩具柜前寻找材料。
不一会儿,他抱着许多12号扁长方积木来到我身边:“老师,我们用这个吧!”说完,他拿起12号积木,沿着圆环拼好的形状,一块一块,边角对齐,侧着码放成一个规则的环形,然后又在上面加了两块和底座相同的环形积木,做成和底座对应的楼层隔断:“老师,你看,咱们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往上搭,就能搭成一个很高的广州塔啦!”听了少华的话,我模仿他的步骤和他一起向上搭建。
刚刚搭完两层,少华对我说:“老师,没有环形积木了怎么办?我去广州的时候,看到真的广州塔就是圆柱形的,可是现在没有环形积木了,我们怎么做‘广州塔’呢?”“你快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少华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搁浅”的“广州塔”,挠了挠头自然自语道:“有什么好办法呢?”说完,他绕着“广州塔”转了一圈,又到玩具柜前看了看,他拿起了12号积木,在“广州塔”上虚比了一下,随手把它放在了两块积木交界的地方,随即,他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说:“老师,快帮我想想办法吧……我实在想不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不用圆形积木,但是却能让这个建筑看起来也像圆柱呢?”“嗯?那怎么弄?”我也拿起一块12号积木,像他刚才一样,码放在两块积木的交界处:“你看,现在这两块积木怎么样了?”“挨在一起了啊……”
“如果我再像这样码上一块呢?”“那它们就连起来了。”“如果我这样码上一圈呢?”“哦!我知道啦!我们用长方形的积木围成一圈,他就像一个圆一样啦!我来试一试!”说完,少华飞快的拿起12号积木将第一个“圆圈”围好了:“老师,快看,像不像圆形?”“很好,继续往上搭!”
当少华又向上搭了两层后,区域活动时间结束,我们约定下次活动再来建筑区。
活动三:老师,我够不着啦!
继前两次“广州塔”搭建活动后,少华每次区域活动都会选择来建筑区完善他的作品,今天也不例外。
有了上一次搭建的经验,一进到建筑区,少华就直奔玩具柜前去拿了12号积木继续上一次未完成的搭高工程。当搭到第18层时,他有些吃力的点起了脚尖,为了不把辛苦搭好的建筑碰倒,他轻手轻脚,放慢了搭建速度,整整用了5分钟才完成了第18的搭建工作。
之后,他长出了一口气对我说:“老师,快看,我搭的高不高?”“你搭的非常好,而且外观看上去和真正的“广州塔”也越来越像了,你能不能像上次一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继续搭高?”“可是我够不着了呀……再搭的话,我怕把它碰倒了……”“我也想搭,可是我不想把他碰倒了……”
就在这时,一旁的正正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说:“老师,我想到一个办法!”说完,他到座位旁搬来了自己的小椅子:“我站在椅子上搭不就可以了么?”于是,正正开始了下一步的搭建。正正也选择了用12号积木进行搭建,可他与少华的搭建方式却不相同。他将12号积木的宽面直接码在下面一层的两块积木的交界处,然后继续往上搭高。
我无意间一回头,看到座位旁的少华正目不转睛的看着正正在搭建:“正正,你搭的不对,你看我下面不是这样搭的!你这样搭容易把下面全都弄倒,还是我来教你搭吧!”正正点了点头。
我轻轻的把正正从椅子上扶下来,少华一步就迈了上去:“能递给我一块积木么?我来教你怎么搭!”少华又重新回到了搭建工作中,他和正正配合完成了19~25层的建筑。当“广州塔”建到第26层时,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次孩子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说道:“快,我们去搭一张桌子来,我们可以站在桌子上继续搭,这样就够得着了!这次,我要把它搭的和我们的房顶一样高!”于是,孩子们齐心协力搭来桌子,站在桌子上继续搭建。
活动四:站不稳啦……
随着“广州塔”的日渐增高,孩子们的兴趣也高涨起来。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哎呀!不行啦!我们快给它封顶吧!它快要倒了!”听了孩子们的声音,我不由自主的看向建筑区,只见少华和正正站在桌子上看着“广州塔”一脸担心的商量着要给它封顶。见我走过去,少华急忙对我说:“老师快看,它又开始晃啦!上次我做底座的时候它也是这样晃了几下,结果没一会儿就倒了!我可不想让它倒了呀!”“我也不想让它倒了!我们俩打算给它封顶了不然要是倒了就太可惜啦……”正正也附和着说。
我抬头看了看颤颤巍巍的“广州塔”同意了孩子们想要先给它封顶的做法。于是,我们的“广州塔”在建到第29层时,即将进入尾声。少华和正正将12号积木宽面朝下依次围成圆圈,一层一层的慢慢盖顶。
当最后一块积木完全遮住“广州塔”的顶端时,我们为期一个月的浩大工程终于呈现出了初步成果。孩子们看着属于自己的“广州塔”也露出了自豪的笑脸。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科学领域科学探究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出4-5岁幼儿: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在活动中,少华结合前几次的搭建经验,发现了积木长短、轻重之间的联系:长且重的物体稳定性比短且粗的物体稳定性差。作为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时,当他们发现建筑物顶端出现轻微摇晃时,立刻意识到可能会发生倒塌。针对此现象,孩子们做出了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成功的避免了其倒塌现象的发生。另外,孩子们还发现:“底盘越细,搭建高度越高,越不稳定;反之则越稳定。”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要尝试将“广州塔”的底盘加宽,争取能把它搭的和教室的房顶一样高。
活动五:一次讨论中的新发现——“小蛮腰”的“腰”呢?
经过前后4次的搭建,孩子们已经成功的将“广州塔”进行了盖顶。我们班的这座“广州塔”也成了孩子们“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
一天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又在聊着这座“宏伟”的建筑。
六六说:“我妈妈说‘广州塔’还有一个别的名字,叫‘小蛮腰’,到了晚上它还是彩色的,特别好看!我真想看看真正的‘广州塔’是什么样子!”“我也想看,我也想看!”一时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老师虽然不能带你们去看真正的广州塔,但是,我搜图片给你们看,咱们看看它晚上发光时是什么样子的好不好?”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在网上搜索图片,看看“广州塔”最美的样子。“老师,我觉得照片上的‘广州塔’和我们班的这个有点儿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了,这个是亮的,我们班的这个没有灯,亮不了,所以不一样啊……”“不是,我妈妈说‘广州塔’还叫‘小蛮腰’,你看图片上那个塔中间是细细的,就像人们的腰那样,可是咱们班的这座塔,它的‘腰’去哪儿了?而且也没有上面尖尖的尖儿呀!”
听了六六的话,孩子们也不禁将照片与自己搭建的“广州塔”对比起来。闹闹说:“我们这个搭的不对,应该把中间变细,像小女生的‘腰’那么细。”“对,在上面再弄一个尖的东西,把它变成照片里的样子,那个更好看!”“要不我们重新再搭一次吧!”“同意!”通过讨论,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于是我们决定一起改造这座没有“腰”的“广州塔”。
活动六:改造“广州塔”
在这一次搭建活动时,闹闹和少华准备了纸和笔,他们先结合“广州塔”的照片,讨论设计了图纸,并在图上将“广州塔”的“腰”和塔尖进行了重点标示。通过谈论,幼儿初步设想,要将“小蛮腰”的“腰”进行改造,使它变成上下宽、中间窄的样子,并为它添加“塔尖”。同时他们表示,由于对腰的改造增加了难度,因此他们想把“小蛮腰”搭到空调挡风板的高度。依据幼儿所想,就此,我们的任务便从把“广州塔”的“腰”变细、添加“塔尖”、将塔搭到班级空调挡板的高度这三方面来设定。
在以往的搭建过程中,孩子们曾猜测:底盘越细,搭建高度越高,越不稳定;反之则越稳定。为了使自己的建筑更加稳定,在这次搭建时,孩子们首先对“广州塔”的底盘进行了改善。他们在两块半圆的圆环形积木中间添加了两块实心积木,以此来增加底盘宽度,提高稳定性。然后,用原来的办法,将12号积木以“环形交叠向上码放”的方式搭建塔身。搭着搭着,梆梆的声音突然响起:“记得把它的‘腰’变细呀!”“那我们不能用12号积木了,它太粗了!而且如果我们用12号积木搭建,这个塔中间的洞一直都是这么粗,它的“腰”也会一直这么粗!”“老师,快帮帮我们吧!”梆梆向我求助。
“乐乐刚才说,‘广州塔’中间的洞如果一直都这么大,那么它的‘腰’就会一直这么粗对不对?如果想要把它变细,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中间这个‘洞’变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么?”“我们可以用细的材料,用圆柱积木吧,它高高的,而且也比方形积木细!”乐乐说。“我们得把它往中间码,这样才能把下面的洞口变小”闹闹提议。
于是,孩子们尝试改变搭建方式:用圆柱积木替换了12号长方形积木,将圆柱积木向中间聚拢摆放,用12号方形积木作为隔板,起支撑作用,以此方式将塔的直径变小,继续向上垒高。并不时用自己的身高进行比较,并站在远处观察,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圆柱积木使用的数量越多,所需要的隔板(12号长方形积木)越多。而过多的使用12号方形积木会使塔身看起来显得更加宽大。
“哎呀!不行不行,又错啦!现在我们这个塔虽然下面是粗的,但是中间一会儿粗、一会儿细,还是没有腰啊!我们要把细的部分都放到中间来,上面和下面应该是粗的才对……”六六看着“改造”过的“广州塔”着急的喊着。听了六六的话,孩子们好像有一丝灰心。“都快放学了,可是我们还是没有成功啊……”少华沮丧地对我说。
“没关系,这次不行我们下次接着搭,总会成功的!而且老师觉得你们这次虽然没有搭出‘广州塔’的腰,但是你们找到了把它变细的方法对不对?只是位置还需要在调整一下。我们一起看一看怎么调整,我相信咱们下次一定会成功的!”
于是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离塔一米远的距离开始观察。“现在的塔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一点儿都不好看!我们下次不用12号积木了,一用它,塔就变粗了!”少华有些生气的说着。“我们要把粗的放在上面和下面,把细的放在中间,这样才行。”六六说。“对!少华你别生气,下次我们用粗的12号积木做底盘,还有上面的部分,把圆柱堆在中间,它不就变细了么,下次我们一起再搭一次,一定能成功的!”梆梆和闹闹一起安慰着生气的少华。听了梆梆的话,少华仔细的看了看这座还没有成功的“广州塔”,露出了坚定的目光:“下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活动七:我们成功啦!
上次“改造”失败的经历不免使孩子们有些气馁。但短暂的失落过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搭建效果,总结自己的搭建方式,反思不足之处,商讨解决方法。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重新燃起斗志,决定再一次“改造”这座“广州塔”,并成功完成自己的作品。
有了上次的“改造”经验,孩子们知道了:利用12号长方形积木进行搭建时,会使整体建筑显得宽大。
于是,活动一开始,少华和梆梆改变了以往单纯用圆环形积木作为底座的搭建方式,选择在圆环形的底座外加用12号长方形积木进行围拢。这无疑使“广州塔”的底座更显宽大。“我们这次直接用圆柱形积木往上搭,这样它就会变成细细的样子了!”少华十分肯定的说道。于是孩子们一起用圆柱形积木向上搭建起来。
就在这时,少华突然跑到场地外仔细的观察着“广州塔”的样子:“停!还是不行!如果一直用一种圆柱搭,那么我们的塔还是没有腰,我们要换一种更细的积木才行!”于是少华来到玩具柜前仔细的寻找起来。
“你试试这个行么?”原来是闹闹,他手里拿着比圆柱更细的长方条积木递给少华。“这个应该可以,咱们去试试!”紧接着,闹闹拿掉了中间两层的圆柱形积木,换为更细些长方条积木继续向上搭,少华在离塔一米远的位置目不转睛的看着:“对!这回行了,变细了!”听了少华的话,孩子们纷纷跑来检查自己的作品:“太好啦!我们的‘小蛮腰’终于有‘腰啦!’”
随着搭建的高度不断增加,“小蛮腰”的稳定性也开始逐渐下降,孩子们决定为它封顶。
“照片上的‘广州塔’是上下粗,中间细,我们要把上面加粗,和底座一样粗才行!”“太危险了!现在我们的塔这么高,它已经越来越不稳了,如果上面搭的太粗很容易让‘广州塔’倒掉的!”六六说。
那么,怎样才能使“广州塔”的顶端看起来比“腰”宽,而且还能不让它倒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动起脑筋来。通过思考与讨论,孩子们动手寻找着合适的材料。梆梆发现了一组直径较大的圆环形积木,他们决定尝试把它放在最上边,然后利用轻而薄的长条积木为其封顶,并用目测的方式,来检验效果。
然后,他们在顶层的圆环形积木上再次利用能让建筑显的宽大的12号长方形积木块进行围拢叠高,进行搭建。就这样,我们这座“上下宽、中间窄”的“广州塔”终于出现了和实物更相似的外形。“还差一个塔尖儿!我们快把它搭好!”“我找到一个薯片桶,快试一试”六六踩着桌子和椅子叠起来的“梯子”小心翼翼的将薯片桶放在了塔顶:“可以了么?”“还差一点儿,我记得照片上‘广州塔’的塔尖儿是两段儿,还有一段儿更细的像针一样的尖儿呢!”“再加一块长条积木吧,这个更细!”
由于建筑太高,在我的帮助下,我将细长的“塔尖”小心翼翼的放在了塔的顶端:“可以了么?”我问。“老师,真正的‘广州塔’的塔尖儿最上边是尖尖的,可我们这个积木上边没有尖儿啊……”“放一块三角形积木吧,三角形的角是尖尖的!”“好!”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秉着呼吸,轻手轻脚的将代表“塔尖儿”的最后一块三角形积木放在塔的顶端……
“耶!我们终于成功啦!”瞬间,一阵响亮的欢呼声在耳边响起……
在孩子们的讨论与畅想声中,我们搭建“广州塔”的浩大工程也终于告一段落。孩子们看着属于自己的“广州塔”也露出了自豪的笑脸。
素材来源|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
责编|赵彩侠
长按上方二维码或指纹识别关注我们哟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