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故事”评价,是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表现的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体现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期待的“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等理念。“游戏故事”中蕴含的儿童观,需要教师用欣赏和接纳的视角审视幼儿的行为,用分析和解读破解作品背后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评价,是一个让幼儿成长看得见的过程。
《指南》向我们提供了幼儿各年龄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我园经历了从关注表面判断到关注内在欣赏,从关注课程到提供教育支持的过程。我们不断解决谁来评、怎么评、评后可以做什么等问题。我们希望评价是一个让幼儿成长看得见的过程。
谁来评——树立支持为导向的评价观
“谁来评”是幼儿利用“游戏故事”进行分享,教师基于“游戏故事”这一评价工具进行解读与分析,评价幼儿游戏行为。从评价的角度而言,幼儿是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关键,加上教师这一个主体,两个角色有效协作,我们确立了“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儿童观,并树立“以支持为导向”的评价观。
怎么评——形成欣赏发展的儿童观
解读先行,走进评价。评价不仅仅是通过观察的方式就能完整记录儿童,也需要在过程中专注对方法的研究和对课程推进的整体思考,我们探索了支持教师评价的系列方法与工具,比如:幼儿游戏故事作品、幼儿自我评价操作手册、幼儿成长档案、学习故事评价等。
幼儿游戏故事作品 幼儿自我评价操作手册
幼儿成长档案
学习故事评价
“游戏故事”评价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主要经历以下六个过程,分别是:游戏前设计图纸——确定主题;游戏中自主探索——自由游戏;游戏中教师拍照/拍视频——教师观察;游戏后表征+文字记录——幼儿记录;游戏后游戏故事作品分享——师幼交流;游戏后解读游戏行为及故事作品——后续解析。
对于就读我园的每一个幼儿而言,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厚厚的“游戏故事本”,从而累积了非常多的游戏故事绘画作品。“游戏故事”标题上我们采用了“游戏主题+释义”的形式;记录方式上选取师幼对话式;在观察、解读幼儿游戏及其“游戏故事”过程中,深入探析、找寻每个幼儿的特点及其闪光点。
游戏主题+释义
我们聚焦建构游戏,以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阶段来展开。游戏前,幼儿会像建筑师一样预先设计画出自己小组的建构图纸;游戏中,可以依据原先的设计搭建和实际游戏进展情况进行修改与创造;游戏后,有序整理材料并绘画、分享游戏故事。我们通过分析、解读幼儿的游戏故事作品,来破解其作品背后的课程意义和价值。
“聚焦”建构游戏,游戏三阶段
对照指标,建立体系。我园从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条目到依据幼儿发展表现性评价内容进行评价,教师有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们罗列了《大班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评价内容》(见下表1)。
同时依托相关游戏研究文献,根据建构游戏的游戏能力、领域经验、游戏品质三个维度划分关键经验,由此建立了适用于我园的建构游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见下表2)。
其次,根据关键经验指标,下设三个水平,形成大班建构游戏关键经验分项水平标准(见下表3)。
游戏解读,有效评价。
“七彩大舞台”:绽放童真的多彩舞台
游戏后搭建作品
分享一:师幼对话式
蒋鑫雨:这是我们走模特的地方。
杨老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T台。
蒋鑫雨:这是我们的游泳池,如果太阳太大,我们热了可以游泳的温泉。
这个是化妆的地方,有化妆台。这个是换衣服的地方,还有这是换裤子的。
杨老师:不一样哦,想的很周到,还有专门换裤子的地方。你们看,他们的T台是什么形状的?(不知道的形状)很特别的形状是不是?
蒋鑫雨:有一点像人。这是客人坐的地方,我叫了两个客人坐上了。
杨老师:当然了,表演的时候要有观众,我们这里有观众席,有观众坐的地方。
蒋鑫雨:当时我们是一个一个排队的,一个手叉着腰,一个手放下面。
杨老师:哦,是一个一个排队的,有秩序的,而且她们是有造型的,手叉着腰。有音乐吗?
蒋鑫雨:她们一个一个在前面走的时候,我们在后面的就打着拍子。
杨老师:哦,没有音乐没关系,我们的小手和嘴巴就是我们的乐器。那你们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呢?你们又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
蒋鑫雨:我们刚开始在搭后面背景的时候搭到第三层的时候就全倒了。后来石英杰告诉我们下面的积木太小了上面的积木太大了,我们就找来长条积木放在下面,用方块积木一块块放上去,但是我们人太矮了够不到,搭好的一下子又倒了,我们就想到用安吉梯,石英杰在上面,我在下面把积木递给他。
游戏评价:对照大班建构游戏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见下表4-1),这一组的建构主题明确,伙伴之间基本能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搭建,遇到问题,同伴之间能够协商解决,搭建好之后还继续进行角色游戏——嘴巴自带伴奏,利用积木作为乐器,多种造型地走模特步。从建构成果中该组搭建主要采用了围合、平铺、延长、垒高等基本的建构技能,水平稍低。
分享二:幼儿自述式
刘一泽:我和蒋鑫雨、周雨涵还有其他小朋友,我们一起走T台。现在,我在练习,蒋鑫雨在化妆,周雨涵在换衣服。我们走着走着,我们发现,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走模特,走了几遍后我们又觉得应该拉手走,我们就拉手走。然后又觉得应该一个一个地走,因为电视上的模特就是一个一个地走。
游戏评价:对照指标体系(见下表4-2)从刚才刘一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走模特游戏的喜爱以及在游戏过程中的愉快体验,在作品中也体现出他对同伴的关注和自己对走模特的重视与喜爱,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分工合作、目的明确,友好协商,表现了孩子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在作品分享时的表述,体现了他较为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对其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巩固与提升,也为其他小朋友的表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良好榜样。
分享三:符号文字式
符号文字释义(周雨涵):我跟蒋鑫雨、刘一泽还有其他小朋友一起搭了走模特,我们一个个排队走,老师在下面给我们拍照。
游戏评价:对照指标体系(见表4-3),我们可以看出周雨涵介绍的内容也是模特游戏,但表达方式及侧重点却截然不同。在分享中她强调了一个一个走模特以及教师拍照,那是因为老师与走模特都是她提议的。这有力的说明了幼儿呈现的游戏故事是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从侧面也显示出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生动表达。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该组幼儿总体能够搭建出预先计划的建筑物,并且能主题明确地画出自己的游戏内容,并能进行相应涂色。绘画中出现的和用符号记录下来的事物,都是在幼儿心中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在游戏中他们有独特的作用,更反映了绘画幼儿与被画事物之间的日常关系。并且对人物绘画细节(如体态、造型、服饰等)和事物绘画细节(颜色、形状)越详细,表明了绘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越珍视。这次建构游戏中他们表现出了建构与表演的完美融合,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建构、表演、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
此外,教师与幼儿的有效双边互动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重要保障。在游戏活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地调动口头表达、肢体语言、游戏经验、生活经验、艺术表现等能力分享游戏,教师能接住“孩子的球”——复述、补充、深化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游戏经验。
在“游戏故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支持其自主想象与思维,尊重前语言表达;让游戏生成教学内容,让教学指导游戏学习。教师和幼儿以“游戏故事”为媒介,聚焦共同话题与目标,分享共性问题与发现,“游戏故事”成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自然纽带。
“游戏故事”内部关系架构
评价可以做什么——形成聚焦幼儿发展的课程观
评价结果,支持幼儿成长。“游戏故事”记录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体现出自信、勇敢、积极、自主等优良的学习品质。通过跟踪式的观察与评价,让幼儿的学习行为体现出连续性,让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和指导。
在本次的“七彩大舞台”建构游戏中,教师利用“游戏故事”作为游戏评价的证据链,对照“大班建构游戏故事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该组幼儿在“建构技能”这一指标中尚处于一级水平,技能较低。
下一步需要引导幼儿拓展空间,熟练使用平铺、垒高、围合等技巧,增强作品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恰当的使用辅助材料深入主题,帮助幼儿由二维结构向三维立体发展,呈现三维空心立体造型,对其之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评价结果,优化课程需要。通过“游戏故事”评价工具对建构游戏作品的解析,游戏故事为我们提供真实、可靠、充分的研究幼儿游戏活动相关问题的证据,作为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出发点和依据。
作为一种基于证据链的游戏评价,游戏故事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游戏故事”作为评价工具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作为教师更要细致地观察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活动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适宜,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并易于接受,活动过程是否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课程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幼儿与材料能否产生有效的互动……
评价,让课程影响力不断延展……
质性评价,助推师幼发展。“游戏故事”评价,让教师和幼儿成为互动互助的评价共同体,共同体验幼儿的成长。它不仅仅是一种用于幼儿活动评价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教师适时、灵活地转换自身角色以追随幼儿的心声,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
幼儿不仅是游戏故事课程开发的源头和归宿,他们凭借自身的游戏经历与社会体验还是游戏故事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游戏故事在分享中更倾向于幼儿外放生动的表达,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传递着学习与发展。评价的过程体现了幼儿个性的发展轨迹,评价的结果助推了师幼共同发展。
多元参与,体验幼儿成长。“游戏故事”是倾听每一种声音的过程,在每一次“游戏故事”的观察和记录中,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是创造和欣赏的过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助于教师、家长发现幼儿,从多个角度达成对幼儿的共识,共同建立起对幼儿发展差异的理解。
评价所带来的课程影响力,将持续引领我们站在理解幼儿视角,设计满足幼儿需求的课程。我们将继续秉承尊重差异,支持发展的评价理念,用专业的教育行为,支持每一个幼儿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温剑青,曹云.支持个性化教育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9(07).
[3]赵红霞.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反思[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07).
[4]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03:4-7.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尚田实验幼儿园)
责编|赵彩侠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长按上方二维码或指纹识别关注我们哟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