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见幼儿园
去年6月,大班幼儿毕业前期,幼儿园收到了一封来自大一班家长——沐峣姥爷的感谢信。沐峣姥爷在信中说起一些孩子和家长在幼儿园的亲身经历,表达对幼儿园的感谢。的确,在我们眼里,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沐峣从一个不善言辞的小不点成长为一名愿意和老师袒露心扉的大男孩,从一个不知道玩什么的“小可爱”到痴迷于三国的“小专家”。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他在信中还反复提到了能力、尊重、关系等等字眼。而这些词正是我们幼儿园近几年来所倡导的“在基于幼儿与关系的课程中建立起互动互惠关系”的核心理念。
这封感谢信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表扬,更是一种鼓舞、一份激励。正因在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将关系、互动互惠这样的理念根植于心,才会在每个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形式。而这些学习、成长真正落实在孩子的身上,才会让我们的付出能被家长看见。同时,我们也在这些小事儿中和家长、幼儿建立更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恰恰又能支持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支持家长更好地与幼儿园合作,实现真正的家园共育。家长的“看见”让“家长、教师、儿童”三者之间建立了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基于互动互惠关系的稳固的生态圈。
而这一切在5年多前还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2013年9月,我们刚刚接触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当时只是简单地期待能够通过借鉴,深刻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的精神,引导我园教师树立积极正向的儿童观——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转变教育观念与行为。五年来,与《纲要》《指南》精神所倡导相一致的儿童观在三义里一幼的教师心里慢慢扎下了根,儿童观的逐渐改变带给了教师教育实践行为的种种变革。而这些变革又牵动着幼儿园课程的变化。一次次的观察和记录不断强化着教师们关于“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样一种信念,教师们也开始尝试放手、退后,把更多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人。幼儿园的课程也在这样的一次次放手、等待、感受、强化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清了办园理念、课程愿景,对为什么建构课程以及建构怎样的课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诚如儿童的学习呈现出复杂的路径一样,我们在建构园本课程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对传统的反思、对新知的困惑,经历了来来回回、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一开始,在发现儿童的力量之后,我们认为儿童是课程的核心,在建构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时,必须重视和研究儿童这一关键要素。我们鼓励教师退后,学会放手与等待,陪伴在儿童身边观察与记录,不可否认的是形成这样一种课程观之后,确实有效地帮助了教师将视角转向儿童,在生活和游戏中欣赏和发现儿童的力量。但是,当教师面对孩子们游戏兴趣的中断抑或是个性需求无法被顾及等状况,我们突然意识到,发现儿童的力量,不能止于发现,教师自己也应具有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儿童内在的力量。
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以及教师所拥有的智慧决定着课程向何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基于对幼儿园课程中教师与儿童的双主体地位和价值的新认识,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激发教师获得自身成长的力量。我们不仅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读书交流活动,还鼓励教师假期出游开阔视野。在幼儿园中,我们鼓励教师承担任务、发挥潜能,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地为教职工搭建展示特长与个人爱好的平台,以成为孩子们的智慧大玩伴为目标,激励每个人向着见多识广、爱玩会玩、可爱有趣的方向发展。
教师因为爱而接纳,儿童因为信服而依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有可能发生对儿童来说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建构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以儿童为中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儿童兴趣与需要的关注上,还应该关注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推动和促进。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一日生活中发生的,过去我们认为“一日生活皆课程”中的课程就是指在幼儿园里的一切人、事、物。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一日生活本身并不是课程,只有把各种资源、环境、活动和儿童的兴趣、需要、意图进行连接,让这些人、事、物和儿童发生真真切切的关系,真正地促进儿童获得发展。这样的过程才是儿童学习成长的过程,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才能称之为具有一定的发展适宜性的课程。
为了建构基于儿童和关系的幼儿园课程,我们逐渐理清了工作的脉络与方向。“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是我们建构课程的总体方向,在其指引下,课程建构需要不断地联结与儿童相关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等各种资源,通过联结让课程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强大、灵活而有弹性、富有生命力,将“儿童需要的”与“我们想要的”二者密切联结在一起。
基于儿童和关系的幼儿园课程不仅支持着儿童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关于幼儿园的一切。最终,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变革不仅要转变教师看待优师教研,还需转变与儿童相关的一切制度、文化、管理,甚至包括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相处方式。
今天,当你走进三义里一幼,会发现它依然还是那个仅有1500平方米的小小院落。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和了解,那么会发现园长眼中的老师、老师眼中的孩子、孩子眼中的幼儿园、老师眼中的课程,甚至家长眼中的幼儿园都发生了改变。
策 划| 学前教育编辑部
文字编辑| 程 洁
微信制作| 郭映雪
本期系列文章
重构幼儿园的那些“时刻”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云·看见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应该尊重每一个儿童|云·看见幼儿园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