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区角环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意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慢慢地弱化传统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幼儿玩自主游戏,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学前教育迈出的一大步。那为了更好的让幼儿游戏中发展,让幼儿玩“真游戏”,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巨人树幼儿园叶娟老师关于班级游戏环创的思考,看看她们为了更好的支持幼儿的游戏,都做了哪些转变。
游戏状况
我们幼儿园的活动现在一直是以区角游戏为主。但在调整之前,各个区角中所有的材料、位置、角色定位几乎都是固定化,幼儿的游戏状态也都是在教师设置好的区域里进行各种“表演”,特别是角色游戏区,如:小餐厅、小医院、娃娃家等。这样的游戏场面教师比较好控制,表面上看起来幼儿们好像玩得很好,但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就不感兴趣了,而且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的时间幼儿的游戏都是在低水平重复。
我们的三次转变
正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和问题之际,读懂儿童给我们进行了专项的学习培训。学习后,我们对自主游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本班幼儿游戏情况以及兴趣,我们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制定方案,对我们的区角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转变——“游戏区域的规划设计 ”
1. 问题解析
上学期,在经过读懂儿童的培训后,我们便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思考,将原有的固化主题区域统整为五大区域:积木区、家庭区、玩具区、阅读区、艺术区。在区域调整初期,我们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观察,记录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语言:
幼儿:“老师,这个地方太挤了,我们都不能做面包了。”
幼儿:“老师,我能不能去积木区去玩。”
幼儿:“你去其他地方搭吧 ,这儿都放不下了。”
幼儿:“老师,他的积木碰到我的积木了,把我的轮船都碰倒了。”
从幼儿的这些语言中,我们班级几位老师对区角的设置进行了反思,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大部分时间幼儿只会在一个区域里面玩,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联动性,互通性。
? 区域设置教师的预设过多,游戏材料、区域人数等较固定,幼儿们自主性参与较少,导致幼儿的游戏水平不高。
? 积木区场地过窄,幼儿操作不方便。
2. 解决方法
结合读懂儿童的培训,后来我们年级组成员自主进入班级互相观摩交流,并不断进行商讨和思维碰撞:哪些区域应该挨在一起?怎样调整区域与区域之间才有互通性?柜子如何摆放才更加合理?
我们进行反复的尝试与调整,并和年级组成员一起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把环境还给幼儿,要将老师规定游戏环境变成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所以我们根据区域游戏“六字经”:“开放、合理、明显”对班级区角进行了第一次改造:积木区调整到教室,图书区调整到寝室。调整后,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状况有所改变(以理发店游戏为例):
(1)幼儿有意识会去家庭区拿想用的材料,如:吹风机、毛巾等。
(2)自由选择比较宽敞的场地,他们选的是离洗手间比较近的寝室。
(3)出现了新的游戏主题,几个幼儿能商量角色,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教师没有任何干预,而是记录幼儿游戏过程。
第二次转变——“制作标识标记”
1. 问题解析
在调整了积木区位置后,我们继续深入观察幼儿,观察中也记录了个别案例。案例一:三个幼儿用家庭区的材料玩了理发店的游戏,可结束时这三个幼儿一直在收玩具,还发生了争吵,一个说:“就是放在这个有蓝色三角形的盒子里的”,一个说:“不是”,结果玩具还是没放好。案例二:今天嘟嘟跑过来问我吹风机在哪里,一会儿琪琪又说找不到擦水的毛巾了。
刚才的两个案例,都聚焦了环境创设中材料存放的问题,为什么会找不到材料在哪儿?为什么不能将玩具还回原来的位置?于是,结合这两个案例,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原因分析
(1)区域调整后幼儿不熟悉;
(2)标识标记不清晰。
2. 解决方法
根据材料存放三原则“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改造:(1)制作幼儿看得懂的标记。我们班的标记并没有固定为一种,而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设置了三种标记,图加文、幼儿简笔画、拓图,双面柜四张标记,单面柜三张标记。在制作的时候幼儿也能参与其中,有成就感。贴上标记之后幼儿基本能按照标记取放材料,个别小朋友找不到的,其他小朋友还会帮助他;(2)使用透明盒子分装。
第三次转变——“优化区域材料”
1. 问题解析
在经过两次调整后,幼儿们基本能自主进行游戏,按标记取放材料,在游戏中也会结合生活经验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幼儿能很快乐的进行游戏。
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中,我们请幼儿来说一说在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幼儿就说到“我想拿玩具区的汽车去积木区玩,六六一直在和我抢汽车。”“我扮演的是妈妈,妈妈平时都会穿高跟鞋,可是我们班上没有高跟鞋。”“老师,我也想玩万花筒,可是他们都拿完了”……
从幼儿反馈的语言中我们反思班级区域的问题,为什么幼儿会抢玩具?提供的材料不满足幼儿游戏意图?
原因分析:
(1)材料少,不满足幼儿的需求,出现争抢。
(2)材料不适宜,不满足幼儿的游戏意图。
2. 解决方法
根据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一次餐前活动中就和小朋友一起进行讨论:“你想在班级增加什么材料?”幼儿有的说公主的裙子,电脑、帽子、眼镜、飞机等。我们结合材料投放三原则“意图、低结构、经验”梳理出了材料清单,并及时增添材料:
1. 增加各类低结构材料;
2. 提供真实性的材料;
3. 玩具区同一类材料数量多。
调整后游戏状况
幼儿们基本能自主选择材料、场地,同伴,游戏的主题开始有所变化,同样的材料也出现了不同的玩法。专注于自己的游戏,当自己完成一件事会获得成就感。如:积木区中的幼儿能用更多的材料进行搭建,有的幼儿还能一物多玩,产生不同的主题。磁铁和积木搭建的“巡逻车”,空心积木、纸板、异形积木、单元积木搭建的“轮船”等。
感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教师对游戏和幼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1)相信幼儿,放手于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主游戏。
(2)从游戏的主导者转变为真正的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
(3)以玩伴的身份陪伴和引导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
(4)自主游戏让幼儿们更自由、更轻松愉悦的进行游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更能看到幼儿的游戏水平,并给予适时支持。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理解支持儿童。同时也正是自主游戏让教师学着慢慢放手,还给幼儿自由自主。但是,“管住手、管住嘴”并不是说说那么容易,它代表的是教师对幼儿足够的信任,而我们也将不断学习,把游戏还给童年,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并在“真游戏”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