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发生联结法
如某班级在开展“水”的主题活动时,上午的活动是“水墨画”,因为教师考虑不周,没有给孩子穿上罩衣,一些孩子在制作水墨画时不小心把墨汁弄到了衣服上。下午,教师引导幼儿开展小实验,探究怎么去掉衣服上的墨汁,然后带领幼儿一起洗衣服。下午的活动是基于上午的活动生成的。如果在洗衣服的过程中,有孩子发现了泡泡,并对泡泡感兴趣,教师便可以带领幼儿在第二天探究如何制作泡泡、在户外玩吹泡泡等与泡泡相关的游戏活动。
上述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后一个活动由前一个活动引发,体现了活动之间的“事件发生联结”。与此同时,洗衣服活动又体现了鲜明的探究性,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幼儿去掉衣服上墨汁的方法,而是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实验,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果。此外,吹泡泡活动源于幼儿的兴趣,尝试制作泡泡是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在户外开展吹泡泡游戏进一步丰富了主题课程的内容、形式与场域,充分体现了生成课程的兴趣性、操作性、丰富性的特点。
二、围点打援联结法
如在大班“测量身高”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需要用数字记录自己的身高,但是教师发现很多孩子不会书写数字。于是,教师开展了如下活动:
-
步骤一,教师带领幼儿在班级里寻找数字,幼儿把寻找到的数字在记录单上临摹下来。
-
步骤二,将部分幼儿记录单上的数字展现在一体机上,师幼一起帮忙,纠正错误的书写方式。幼儿乐此不疲地参与“找碴”游戏,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了解了常见的书写错误以及正确的数字写法。
-
步骤三,幼儿按照正确的写法在纸上练习书写数字。
-
步骤四,教师带领幼儿去班级之外的地方寻找数字,然后重复步骤二与步骤三。在书写数字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的坐姿不端正、握笔方式不对,于是在坐姿与握笔上给予了纠正与示范。
上述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数字识别与书写能力,在幼儿具备这些能力之后,教师带领幼儿重新开展测量活动,这样幼儿就可以很好地把尺子上的数字誊写到记录单上。
此外,测量幼儿的身高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教师可带领幼儿寻找各种工具,认识不同的尺子,然后共同探究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测量的时候,有的孩子穿鞋,有的孩子不穿鞋,大家又一起研究了鞋子的高度,最后统一用不穿鞋的方式测量身高。以传统的方式开展此次课程,“测量身高”可能只是一次小活动,但是在生成课程里教师围绕此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测量身高”活动,帮助幼儿做好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准备。此案例属于围点打援联结法,“测量身高”活动属于“围点”,其他活动属于“打援”。
三、物理空间联结法
如幼儿园附近有一片大的种植区,主要种植红薯,而且有好几个品种。在外出玩耍时,幼儿对这片红薯地产生兴趣,教师便带领幼儿开展关于红薯的主题活动。幼儿园附近还有一个孔子雕像,按照原先的幼儿园活动安排,孔子诞辰那天幼儿园会设计一个关于纪念孔子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幼儿园预设好的,教师在积极地准备着。纪念孔子与红薯目前看起来关联性不大,然而孔子的雕像在红薯地附近,幼儿去红薯地时会路过孔子雕像。由于教师以前缺乏课程生成意识,没有特别留意过幼儿是否对孔子雕像感兴趣。如果有幼儿对孔子雕像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生成一些有关孔子的活动。有关孔子的活动来源于幼儿去红薯地的路途中,如此就扩展了课程生成的内容。
这片红薯地里除了有红薯,还有昆虫、山楂树等,如果幼儿对它们感兴趣,也可以进一步生成相关活动,甚至生成一些新的主题。活动开展中,若幼儿对教师预设的活动不感兴趣,就可以跳过,不是必须开展昆虫、山楂树等活动。幼儿有可能对红薯地附近的韭菜、盛开的菊花感兴趣,就可以顺势生成韭菜、菊花的相关活动。教师不能强求,不能为了生成昆虫、山楂树相关活动,就“生拉硬拽”地生成课程,以免教师对课程的预设性太强,违背了生成课程“尊重幼儿主体性”的本质精神。
四、内容相似联结法
如某班级先后开展了瓢虫、蚂蚁、蚯蚓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归类为昆虫主题,进而扩展到其他昆虫主题。
又如,班级先后围绕幼儿园里种植的银杏树、山楂树、海棠树等开展了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归类为植物主题。动物、植物是比较常见的主题活动,也是容易归类的。
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多加斟酌与思考。
如“臭臭的”主题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银杏树下腐烂的银杏果。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到了这些腐烂的银杏果,并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榴梿也是臭的、臭豆腐也是臭的、袜子也是臭的……教师围绕主题“臭臭的”,开展了“银杏果为什么是臭的”“榴梿是什么味道的”“臭豆腐如何制作”“勤洗臭袜子”等一系列活动,后续有孩子还提出“大便也是臭臭的”,进一步生成了“我们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围绕“臭”展开的,体现了内容相似联结法,而且这些“臭”也是幼儿提出的。
又如,9月份小班新生面临着入园适应的问题。尤其是9月上旬至中旬,很多孩子哭哭啼啼地要回家找妈妈,“回家”是一些小班新生的强烈诉求。教师基于幼儿对家的思念,生成了有关“家”的主题活动。这个家既包括幼儿与父母(父母的职业、与妈妈在一起的故事、家庭住址、家里成员等),也包括幼儿园的班级适应(在班级这个小家庭里要学会排队、喝水、上厕所、洗手、叠衣服、摆放小凳子等),还包括参观整个幼儿园(认识园长妈妈、保健医生等)。到了国庆节时,幼儿园通常会围绕国庆节开展一些活动。在原来的课程思路里,国庆节的相关活动是单独的,与9月份的“家”主题活动没有关系,教师也认为原先的“家”主题活动似乎“山穷水尽”了。其实,国庆节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中国是我们的大家庭,也是可以融入“家”主题活动。
五、问题探究联结法
如幼儿园操场旁边的水泥矮柱子有棱角,伤到小朋友怎么办?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其他问题:用什么东西既可以把棱角包裹住,又比较美观?怎么才能稳稳地包裹住棱角?手上不小心滴到一些强力胶,怎么把皮肤上的强力胶去掉而不伤害皮肤?有多少个棱角呢?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共同构成了“棱角保卫战”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