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倾向,这影响着游戏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高控制,影响着游戏教育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幼儿园活动的随机观察,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作了一些探讨和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幼儿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中班幼儿集体活动时间,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大家会玩吗””“会!”全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好,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站在自己的小凳子旁边,我来当狐狸。现在我要开始捉小鸡了,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 “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全班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在这里。”老师边说着靠近一个幼儿的身边, 抓住了乐乐,并把乐乐带到指定的地方。然后,老师以此方法继续捉其他“小鸡”。
案例解析:《狡猾的狐狸在哪里》是幼儿园里常见的游戏活动之一,尤其是中班幼儿对该游戏的
规则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来担任“狡猾的狐狸”这一主要角色。但实际上,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幼儿只是“站在自己的
小凳子旁边”,唯一的游戏动作是“一边拍手一边
念儿歌”,被动地等着教师来“捉”,没有真正体验到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这使得本来能够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的游戏,变成了一个非常呆板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中。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 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他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 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游戏的教育功能被异化
老师:“小朋友还记不记得昨天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名字叫什么?”“小狐狸过关。”“嗯,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玩‘小狐狸过关’ 的游戏,好不好?” “好!”幼儿边说边在地上高兴得拍着手跳。
老师把无名指放到嘴边,示意小朋友安静,然后说:“那大家先想想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呀?” “小狐狸。” “小猴。” “还有熊妈妈。” …… 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 等小朋友把故事里的动物名称全部说出来以后,老师问:“那谁来演小狐狸呢?”看到有很多小朋友举手,老师又说:“这么多小狐狸呀!那谁能告诉我,小狐狸为什么要拜老狐狸为师?”“因为它想跟老狐狸学本领。”伟伟快速回答道。“你说说,小狐狸是怎么对老狐狸说的呢!”“小狐狸说,‘你收我做徒弟吧,我想跟你学本领’。” “说得真好,那今天就由伟伟来演小狐狸。” ……
老师不断地提一些关于故事内容的问题,请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并且表情上逼真、动作上到位的小朋友来扮演故事里的角色。
案例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目的极其单 一的活动中,教师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要求幼儿不断回答问题,重复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并以“能正确回答问题”作为角色分配的标准。幼儿只有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才有机会参与游戏。教师的目的是利用幼儿的游戏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巩固故事教学的效果。幼儿的游戏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模仿、重复和练习,最终只是部分幼儿获得了一些破碎的、静态的词汇、句子。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在教师高控制化的指导下,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
教师的教育理念局限于将游戏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儿童游戏自身的本体价值。教 强调每一种游戏都必须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积累中成长;强调让游戏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游戏中,而不管游戏自身内在的规律。因此,在这种异化的游戏活动中,幼 儿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一起被窒息了,游戏丧失了在幼儿园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自由活动时间,大多数小朋友在玩桌面游戏。妮妮看了看挂在活动室后墙上的布绒娃娃,慢慢地 走到老师跟前,说:“刘老师,我想玩布娃娃。” 老师回头看了一眼布娃娃,叹了口气,蹲下身来, 对妮妮说:“老师不是说了嘛下周家长开放日时,我们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元旦,所以墙上的布娃娃不能拿下来,要不然咱们班就不漂亮了,知道了吗?”“知道了。”妮妮边说边点了点头。“真乖”,
老师摸了摸妮妮的头说:“好了,去玩吧。”
案例解析:小班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 于像“布娃娃”这类形象逼真的角色玩具非常感兴 趣。但是,当妮妮主动向教师表达出“想玩布娃 娃”的愿望时,教师却因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过 元旦”而拒绝了妮妮的要求。妮妮的愿望没有得到 满足,只好听话地去玩别的游戏了。可见,“布娃娃”玩具在这个班里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只是被挂在墙上当作装饰性的材料了
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之一。现实中,成人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的世界。好心的教师、家长不辞辛劳花费精力与金钱为幼儿购买玩具,把属于幼儿的小小空间布置得精致有加,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中再加上成人赋予的一些规则,限制了幼儿对游材料的使用。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我们常常看 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 束缚的抗议。幼儿是凭借游戏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的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得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
游戏时间,老师要求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皮球到户外玩。牛牛一个人在拍皮球,明明看见了,把自己的皮球放在了墙角,悄悄地走过去,趁牛牛的 皮球弹起的时候,把皮球抢了过来。明明抱着皮球,得意地朝牛牛看了一眼,开始拍皮球。这时, 牛牛又用同样的方法把皮球抢了过来……就这样两人互相抢皮球,抢到皮球的一方,边拍皮球边似乎等着对方来抢。
这时,站在一边的老师看见了,走过来说:“我刚才怎么说的,自己玩自己的,你们没听见吗?再这样,以后不带你们出来玩了。”说完头转向明明,问道:“你的皮球呢?”明明指了指放在墙角 的皮球,说:“在那儿。”“去玩自己的去,不要老抢别人的。”
案例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小男孩之间虽然发生了互相抢夺的行为,但是并不能把它界定为幼儿之间的“冲突”,至少是在教师介入之前还没有演变为“冲突”。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他们之间现在正在非常默契地进行一种“合作”游戏,被抢 的一方不但没有因此感到不悦,反而双方很自然地将“我拍你抢,你拍我抢”默认为“游戏的规则”。可是,教师一方面因为对幼儿的活动没有进行仔细 观察,另一方面把游戏之前“自己玩自己”的规定,当作是在整个活动中避免冲突发生的良好策略而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否则,就“以后不带你们出来玩了”。可见,教师不必要的干预,转移了幼儿原来活动的意向,破坏了幼儿之间的正常游戏。
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的介入,但是教师介入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或者干预不适宜的行为。所以,教师的介入应建立在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观察,判断幼儿行为的
意义,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存
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准确地做出是否进行介入以及
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的决定。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是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现。当我们把游戏引入教育领域中来时,游戏能否发挥其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价值,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充分机会。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利,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进行游戏等,都应由幼儿自行决定。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成为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幼
儿按照教师设计的游戏思路进行,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就将成为一个模仿者,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幼儿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二)灵活定位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 行 )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
导者。”它向我们明确指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
师所应承担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除了承担这些角色以外,还应抓住时机,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
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因时、
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与之互动。有时我们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有时我们可以是组织者、引导
者、援助者;有时我们可以是支持者、鼓励者、幼
儿学习活动的共同探究者等等,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三)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这决定了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幼儿游戏体验的强弱就取决于活动中他所获得的自由的多少,
自由度越大,他的自主性发挥得越好。但是,由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过分控制,使得教育机构中的
大部分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丧失了游戏的
“灵魂”,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出现了游戏形式化、模式化、工具化等倾向。在这些游戏中,儿童的行为往往置于教师严密的控制之下,教师过度强调游戏的教育性,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的必要性。这样既削弱了游戏的 育功能,又不利于幼儿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
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愿望,
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预,为幼儿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快乐成长。
戳我试试
优师教研" data-alias="PreschoolTT" data-signature="优师教研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data-from="2" data-is_biz_ban="0" has-insert-preloading="1" data-index="0" data-origin_num="86" data-isban="0">
推荐阅读: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