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幼儿园日常工作,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方小小天地,却与各种人、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舍设备、安全管理、课程建设、卫生保健、环境创设、团队打造、家园沟通……总结起来,是繁杂、琐碎。
一所幼儿园的发展,时间越久,内涵越丰富。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就像人的一生,年龄越大,身子越沉,身上背负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何让幼儿园这个有限的“容器”保持高基准的新陈代谢能力,保证它步履不停呢?
2010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出版《断舍离》一书,由此掀起“断舍离”热潮。什么是“断舍离”?即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断舍离”的哲学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收纳与整理,也渗透到各行各业,为很多人带来反思。
轻盈的人生,需要断舍离,繁杂的幼儿园工作,也需要做减法。本期深度观察,我们一起用“断舍离”思想,走进幼儿园日常!
01/
材料中的断舍离
不仅是简单地扔东西
和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不同,幼儿园的班级里,往往会投放各种各样的材料,孩子们正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着。
但走进幼儿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室被塞得满满当当,从天花板到地面,无孔不入;几乎没有一面空白的墙面;到处都被贴得花花绿绿……当置身这些老师们辛苦布置的教室,你会感到安静舒适还是烦躁无序呢?孩子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取舍时,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
如果要在班级材料上践行“断舍离”理念,只是简单将其中一些冷门材料丢弃吗?也不尽然,丢弃哪些,保留哪些,每一项背后都应该有基于儿童的专业依据。在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的某个班上,年轻活力的张玲老师从儿童视角出发,了解儿童对班级区角环境的态度与看法,基于儿童需要,采用“倾听→观察→发现→调整”循环往复的思路,对本班区角环境进行调整,促进儿童区角游戏的高水平发展。
首先是倾听幼儿,了解幼儿的真实喜好与想法。在幼儿游戏前、游戏后请全班幼儿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区域并说出为什么。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幼儿对班级区域环境的看法和态度,总结梳理幼儿喜欢的区角环境的共性特点:
然后,与幼儿对话发现他们在区角游戏中的问题。
开开:建筑区材料太简单了,没有难度
泡泡:建筑区每次要收很久
姗姗:没有设计图,我们可以像爸爸一样画个设计图
年糕:彩泥不够,而且人太多了,没有位置就走了
石头:没有展示的架子,作品没有地方放
大哥:彩泥太黏了,手上、衣服上全是丝丝
秣秣:娃娃家太无聊了
糖糖:我很喜欢麻将,但是不知道怎么玩
可儿:装扮区纱巾太乱了
糖糖:有一个区没有人,很少有人进去玩
通过倾听幼儿对区角环境的看法,了解幼儿区角游戏时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班级区角环境存在的真实问题。最后,基于幼儿提出的需要和问题,张玲老师结合班级幼儿区角游戏的实际,让他们对班级的区角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调整计划。
在《断舍离》一书中,山本英子提到“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对于投放到幼儿园中的材料,通常来说,多总比少好,但对于其中一些已经不适宜幼儿发展的材料,则需及时调整。而将断舍离思想运用到幼儿园的材料更替时,并不是简单舍弃那些幼儿已经不感兴趣的。有“出”的同时也需要有“入”,即适当增加儿童需要、符合儿童当下发展规律的材料。
舍弃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
舍弃功能单一的材料
舍弃具有安全隐患的材料
舍弃难度过低的材料
舍弃不能给幼儿带来新挑战的材料
舍弃没有尊重幼儿经验的材料
舍弃冷门区角里的材料
舍弃太难收纳,总是被乱放的材料
舍弃那些已经被孩子们遗忘的材料
舍弃不方便定期清洗和更换的材料
02/
环境中的断舍离
好看、好贵,都不如好用
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对幼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的影响。那什么样的环境是儿童心目中理想的环境呢?玩具齐全的游乐场式,还是五彩斑斓的精装式?
曾经去过一所幼儿园,户外走廊上,装饰得很美丽,但因为孩子们不常来,于是成为存放一些大型玩具材料的区域;墙边上,是一些攀爬设施,但高度比较矮,难度不大,平时来玩的小朋友也比较少。和园长聊,园长也很困扰于这个问题,因为是之前花了钱专门制作的,拆了觉得可惜,不拆又感觉那个区域很浪费。
在幼儿园环境改造时,首先要断掉的就是这种不再被使用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好看、好贵,都不如好用。幼儿园环境,只有孩子们真正用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只有站在儿童视角,每个细节都考量到孩子,一所幼儿园才会有灵魂。
其次,是牢牢把握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一定不是过多地堆砌,或各种纷繁的元素,而是用精巧的设计与孩子们产生共鸣,在简约朴实的环境中,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自然:不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昂贵的设备,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一片草地、一堆泥沙……大自然一直在那里,循环反复,就是天然的学习环境。
互动:和孩子们充分讨论,了解他们的需要与爱好。具有互动式因素的环境更容易吸引幼儿去操作、探索,让其成为一名主动的学习者。
变化:关注到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和环境材料之间的对话,考虑孩子在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幼儿园环境做出适宜的变动。
差异:每所幼儿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因自己的建筑风格、教育理念、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挑战: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当富有挑战性、冒险性、野趣性。因为挑战最能激发幼儿原始生命本能。
留白:还给儿童更多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创设包含问题情境的环境,支持儿童的发展。
断舍离是“出”与“入”的平衡哲学,是一场“舍”与“得”的较量。幼儿园环境创设不是给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给幼儿创设的;环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可以和孩子互动;环境中是有表达的,应该带着老师的表达、教育的表达、也有儿童生活游戏及成长的表达。这样的环境既干净简约,又丰富多彩。
舍弃环境中过多堆砌的元素
舍弃环境中过多的花花绿绿
舍弃环境中充斥着的各种卡通形象
舍弃环境中成人一厢情愿的审美
舍弃环境中不合理的设计
舍弃幼儿常年不光顾的环境
舍弃具有安全隐患的环境
舍弃也许很贵但不实用的环境
舍弃不科学、不合理、不方便的布局
舍弃过多太过死板、一成不变的环境
03/
校园文化中的断舍离
警惕既要又要,找准方向慢慢生长
幼儿园文化的形成是一所幼儿园办园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并不清楚自己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与幼儿园相关的各种元素,都想囊括其中;以为文化就只是上墙的那些形象设计;看到别人的校园文化,觉得不错,直接照搬;什么看起来高大上、听起来押韵就想放在自家幼儿园中。管理者在架构幼儿园文化时,“既要又要还要”的情况经常出现。
在幼儿园进行文化理念的断舍离时,首先要认识现状,挖掘幼儿园自身资源。有的幼儿园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民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于是有了自己的文化气质,开展剪纸、踩高跷、象棋、京剧等活动。
其次是停止自我否定,并不是只有其他幼儿园的、国外的先进理念才是好的。有的幼儿园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和实践游戏,于是,让游戏点亮童年成为幼儿园园所文化,老师们也越来越富有游戏精神。还有的幼儿园地形资源丰富:场地大、有坡、有洞、有水,然后慢慢演变出“自主 快乐 健康”的园所运动文化。
最后是描述幼儿园的具体构想,幼儿园的文化一定是凝练“我要办什么样的幼儿园”“我的幼儿园是什么样子”“幼儿园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等核心问题后而成。它不是园长或少数人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教职工或绝大多数人基于园所地域、教师、家长、儿童等实际情况的共同愿景。也许我们一时半会儿没办法立马提炼出完整的文化,但我们可以心里一直想着它,慢慢建构它,那个模糊的方向会随之变得清晰起来。当确定核心和方向,持续不断去做,一点点去积淀,最后生长出属于幼儿园的文化。
断舍离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摈弃无用的、只是看起来动人的,从幼儿园自身的维度出发,从幼儿园自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出发,挖掘适宜于自己幼儿园的文化。
舍弃标新立异的口号
舍弃不适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标语
舍弃看似高大上但不适合本土的理念
舍弃少数人的“一厢情愿”
舍弃模糊不清、立场不坚定的方向
舍弃和园所整体风格不搭的表达
舍弃为了特色而特色的思想
舍弃“必须和别人不一样”的执念
舍弃两三年就能看见成效的想法
舍弃单纯的形象设计上墙
04/
课程建设中的断舍离
重点考量儿童当下及未来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建设呈现出越来越多元趋势。各种各样的理念和思潮让很多幼儿园难以抉择。在幼儿园课程发展开放性和多元性逐渐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各式各样的课程充斥幼儿的一日生活,潜藏着隐忧。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这在给予幼儿园极大自主度的同时,也让部分园长不知如何下手。对于一所新园来说,在搭建自己的课程实施框架时,常常陷入这样的迷茫:生活、游戏、运动、传统、民俗……五花八门的课程,各有各的好,到底选择哪一种呢?对于一些老园来说,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既做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又做过一段时间的食育,眼下又正在做民间游戏,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路径未来何去何从呢?
在“断舍离”的理念中,我们需要思考事物的“关系轴”和“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我们要关心的是当下,而不是过去。当下的幼儿需不需要才是重点。在“关系轴”上,要以儿童和幼儿园为中心,而不是课程。考虑适不适合,儿童需不需要,而不是这个课程本身。“断舍离”的理念指引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化、取舍,为有效的教学腾出更多空间。
因此,对于一所新园来说,要舍掉那些很好但不适合眼下幼儿园实际的课程,而是从最基础的生活和游戏做起。作为幼儿园的课程领导者,园长需要牢牢把握课程编制的方向,赋予教师决策的权利,让教师手里有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有幼儿园的课程资源、知道课程实施中的规范要求、懂得课程实施后如何评价……园长的课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将走向何方。当园所很新,教师也很新时,不妨从实实在在的一日生活做起。生活、游戏看似朴素,但正是一所幼儿园的基础与根本。基于园所实际,做好这些基础和根本,开展好一个又一个基于儿童的活动,就是好的课程。
而对于已有一段历史积淀的老园,则需要更多关于课程的顶层架构,去梳理过去的课程实践,排除掉已经不适合当下幼儿及幼儿园需要的课程,着重于未来更有生长力和生命力的课程。要梳理单个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用一根线将他们串联起来,生成属于幼儿园自身的园本课程体系。
事实上,所有的断绝、舍弃、梳理背后,就是幼儿园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孩子的过程。
舍弃不适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课程
舍弃不适合儿童发展与需要的课程
舍弃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
舍弃新园新教师就做不出好课程的想法
舍弃那些明显开展不下去的方向
舍弃老师做起来很恼火的课程
舍弃生成就一定比预设好的想法
舍弃没有生长力的课程
舍弃一步就能做到位的思想
舍弃教师和儿童不能共同建构的课程
有了成人的“舍”,才会有儿童的“得”。当放手那些不适合儿童、儿童不需要的东西,当清理出园所发展历程中过多的“杂物”,才能更好促进幼儿园的新陈代谢,实现良性循环,让幼儿园的发展更具动力。
参考资料:
断舍离|你需要扔掉的100件幼儿园班级环创
幼儿园设计装修的“断舍离”
《断舍离》山本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