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见幼儿园
“谁轻谁重”是我园大班主题活动“动植物王国”中的一次数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从引导幼儿猜测不同动物的轻重导入,再将班级内体积较小的玩具物品用天平进行称重对比,以此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能用目测估量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轻重关系,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重量关系。
由于受室内材料和场地的限制,仅通过一次集体活动难以帮助所有幼儿获得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受我园“户外课堂”理念的启发,教师观察并发现了户外环境中能帮助幼儿感知轻重的游戏契机,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重量关系,在室内、室外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我们认为,幼儿经验的获得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不仅可以在室内通过集体活动达成,也可以让幼儿在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感知、游戏、探索等多种活动得以实现。
跷跷板争霸
户外活动时,牛牛和阳阳玩起了跷跷板,孩子们突然喧哗吵闹起来,我走近一看,原来是“输了”的阳阳对自己被翘起来的结果不服气:“牛牛用脚蹬了一下地才赢的!他作弊了!”
看来部分幼儿已经意识到,跷跷板的翘起除了跟重量有关,还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我及时引发幼儿对刚才的游戏展开讨论:“你认为什么样的小朋友能赢过牛牛?”有的幼儿猜“比他高”,有的猜“比他重”,还有的认为是“力气大”……我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找到相应的选手再进行比试。
经过一番比较、验证,个子最高的小朋友输了,比牛牛胖的佳杰赢了;力气大的豆豆输了,使用了技巧策略脚蹬地的丁丁赢了。佳杰和丁丁又比了一次,只见跷跷板一下就倒向了佳杰这一边,不管丁丁使用何种技巧“挣扎”,佳杰都赢了。浩浩说:“我就知道重的人一定能赢!”回到教室后,幼儿对跷跷板争霸游戏的热情仍不减。
第二天,我改变了原定好的户外课堂活动计划,继续围绕跷跷板开展活动。这次,我鼓励所有的小朋友都和牛牛比一比,还引导幼儿用图画、符号、数字等方式记录下自己“挑战牛牛”的结果。我发现,幼儿在记录中用到的表征形式格外丰富,比如佳杰在画面中还会使用“>”表示记录结果。通过进一步比赛、记录和讨论,幼儿最终发现,与跷跷板游戏与输赢最密切相关的是体重。
因为有了跷跷板游戏的经验,幼儿又继续在户外找到了摇摇椅、平衡板再次进行轻重感知的游戏。他们发现这时的游戏结果与跷跷板大不相同,器材并不会受重量影响而趋于稳定,而是一直呈现高低摇晃的状态。茜茜猜测:“因为这些玩具下面是圆弧形的,跷跷板是平面的。”这其中暗含了“若杠杆支点是圆弧形,则不能科学比较重量”的科学原理,我惊讶于幼儿的细心观察与大胆猜测,同时在思考,是否可以在户外游戏中给予他们杠杆游戏体验的机会与支持。
#分析与思考
我们看到,在跷跷板游戏中幼儿表现出不服输的精神和对游戏结果的质疑,而争论与质疑既有利于幼儿持续不断地积累经验,本身也体现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品质。
在发现户外跷跷板游戏与活动“谁轻谁重”的目标可以建立联系后,我们通过有意识的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小朋友可能赢过牛牛”,引发了其他幼儿对跷跷板游戏产生共同思考:从身高、体重、力量、动作技巧等多个角度猜测原因,并在对比观察中总结比较测量结果的经验,继而在后续的游戏中进一步感知体重的轻重关系。
我们还发现,因为有了户外游戏的经验,幼儿的记录更加丰富、生动,讨论时也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与牛牛体重的关系。再加上各种游戏材料的充分投放、游戏后的及时回顾,才让幼儿有了发现更多问题、进行经验迁移和更多探究的可能。
究竟谁最重
幼儿对重量比拼的热情不减,考虑到大班幼儿应该了解比较重量的标准化测量工具,于是我号召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了解了杆秤、体重秤等其他称重工具,并了解到不同的秤有不同的作用,计重单位也各不相同。
周一,我们继续讨论幼儿园里哪些地方能找到称重的工具。在实地探访中,幼儿有了很多新的发现:食堂里的磅秤是用来称菜的,为的是保证公平交易;幼儿园的科学专用教室里有一架天平秤,是做实验时用来称重的;活动室里的科学区、自然角中都有弹簧秤,通常用来称较轻的物品;保健室的体重秤每学期都会被用到,是用来给小朋友们称体重的。幼儿进一步发现:原来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不同秤的作用和使用方式都不相同,其中体重秤是最适合比较体重的。为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称重,教师还在阅读区投放了跟体重相关的绘本《鼠小弟,鼠小弟》《动物量体重》《曹冲称象》等。
两天后,幼儿在保健医的指引下学习了正确使用体重秤,认读体重秤上的数字并记录。幼儿交流各自的记录时发现,有两个奇怪的数字——“212.8”“82”,分别是雯雯和豆豆的体重。我请雯雯和豆豆再称了一次体重,雯雯大声念出“二十二点八”。原来她的体重是22.8千克,但她把念出来的“十”也记了下来,就成了“212.8”。豆豆的体重显示是“28”千克,原来,他把数字写成了“82”。
第二天,教师从家里带来一个可以直接显示数字的体重秤,并提供了一张数字表以及日历,鼓励幼儿可以对照日期记录自己体重的变化,并和好朋友比一比体重。几天后,我们又发现,雯雯的体重记录变成了22.8,豆豆的体重数字变成了28。
“那谁是班里最重的小朋友呢?”牛牛提出问题。“最大的数字是最重的,最小的数字是最轻的。”炘怡认为把数字比大小就能找到答案。可总共有35个数字,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呢?对于怎样找出谁最重的办法,幼儿都有不同的思考。希希提议,可以每人先和体重26.2千克的牛牛比,每名幼儿用自己的体重数据与26.2进行两两比较,并用“>、<”符号进行记录,将大于26.2的体重数据26.8、27.8、28、29.4、33.1进行标注,再次比较找出最大值。
豆豆认为可以少比较几次,直接选出看起来比牛牛胖的孩子进行对比,在目测预估后选出四位小朋友与26.2进行比较,其中三位小朋友真的比牛牛重,最重的是33.1;而看着比牛牛胖的轩轩体重却小于26.2。牛牛作为跷跷板游戏的多次参与者,他认为可以和在上次游戏中赢过他的人比。班级内一共有四个孩子在前几天的“挑战牛牛”争霸赛中获得胜利,他们的体重分别为27.8、28、29.4、33.1。
孩子们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找出最大的数据33.1,在多种比较方法中总结了快速比较的方法,找出小数点前超过26的数字,共有5个,其中最大的数字是33.1。原来是佳杰,而且在跷跷板游戏中他真的赢过了很多小朋友,包括牛牛。
#分析与思考
数学经验的拓展需要融入真实的生活中。如果在传统的教师预设为主的主题活动中,一般不可能出现4个以上带小数数字的比较大小和排序活动。这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预期。但是,在实施户外自主游戏和游戏后回顾、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进行呼应的过程中,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居然自己找到了比较35个数字大小的不同方法,甚至知道先从小数点前的数字开始比较,再比较小数点后的数字,而且还能通过比较选出最佳的方案。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幼儿学习的巨大潜力,并且反思根据年龄特点预设教学目标的集体活动的不足。
另外,幼儿在记录数字时常常会把数字写反和写不准确、数位颠倒等,这属于学前阶段的正常现象。教师须尊重、接纳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氛围,并有意识地调整活动区前书写材料的投放,在后续的各种活动中持续观察并加以引导。
重就一定好吗
由于佳杰体重最重,一时间佩服他的幼儿越来越多,而个别体重较轻、在游戏中难以获得胜利体验的幼儿情绪不太高。于是,到了第三周,我问了幼儿这样一个问题:“越重的小朋友越容易赢得比赛。可是,重就一定好吗?”幼儿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谁都不能说服谁,于是我们决定开展一场辩论赛。
大班幼儿没有参加辩论赛的经验,对于分工合作、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梳理论据、表达观点都不太了解。因此,教师请家长带孩子提前了解辩论赛的流程。
辩论赛当天场面热烈,正方认为“重了好”,理由是:重的人一定长得很高,重的人不挑食,重了不容易生病,重的人都是大力士,游戏都会赢;而认为“重不好”的反方也提出了反驳意见:重的人跑步慢,重了不能吃很多好吃的,重的人太胖,爸爸妈妈都抱不动……幼儿各抒己见,表达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
辩论赛后,作为评委的保健医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体重的相关知识,幼儿对体重产生了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体重,体重单位有斤、公斤、千克,体重会变化,还会受到身高影响,不同年龄的身高有对应的标准,适宜的身高体重最有利于健康。
此外,结合学期初和学期末的体检单,对照大班幼儿的身高体重建议表,幼儿发现班里有几位小朋友是偏肥胖幼儿或瘦弱幼儿。幼儿讨论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体重,怎样才能让体重既不太重,也不太轻。为保持健康体重,师幼合作制定了每月强身计划,从饮食习惯、身体锻炼、规律作息几方面制定了每月的强身计划,用每日打卡的方式督促自己均衡饮食、加强锻炼、管理体重,并取名“奥特曼强身计划单”。
自从有了这张计划单,幼儿每天都为满级打卡煞费苦心,真正调动起了健身热情,幼儿的一日生活也结合强身计划产生了新变化。餐前共同了解今日菜谱,餐中做到不挑食、自主分餐,餐后散步以促进更好地消化吸收。幼儿会对照食谱对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进行分类、记录。区域游戏中,幼儿自发在角色区为肥胖、瘦弱幼儿制定健康菜谱。教师加强了幼儿的户外体育锻炼,并对班级个别瘦弱、偏肥胖儿进行阶段性观察及体能评估,加强运动技能指导。
#分析与思考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我们不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仅仅让幼儿觉得体重只是秤上显示的数字,而是能对体重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从关注体重的数字大小,进而关注体重数字的意义,了解体重跟健康的关系,最终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也进行课程化改造,进而对幼儿的家庭生活、公共生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跷跷板争霸”引发的这一系列探究活动,让我们在活动中不断反思:不论在户外还是在室内,如何以开放接纳、欣赏理解的态度全力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如何呼应幼儿的发展来设计与组织教师预设的活动。我们也进一步意识到:尽管主题活动已经从目标到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预设,看似涉及各领域的核心经验,但是以成人为中心的主题活动依然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而落实“户外课堂”理念,围绕幼儿自主游戏展开观察与回顾、反思与调整,有助于帮助教师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更好地拓展、延伸预设的主题活动,呼应幼儿的自主游戏,实现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有效提升。
策 划| 学前教育编辑部
文字编辑| 张亚利
微信制作| 郭映雪
共建美好 立己立人——走进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云·看见幼儿园
户外课堂:支持幼儿在行动中学习的实践变革|云·看见幼儿园
往期系列文章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