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相对于理论阐述幼儿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环境条件,我想补充一点有关于幼儿学习独特方式更需要合作的年龄特点。
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与同伴、老师、环境互动的过程,学习结果是获得有关于周围环境诸多经验,而非系统化的知识。由此,同伴交往、合作学习有了更为重要的价值。
一、幼儿合作学习的
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如果说认知建构主义从学习者个体内部的角度关注认知,那么社会建构主义则从外部角度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者的内化起到的关键作用。
前者适用于具体、明显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后者则适用于需要相互指导和支持而认知冲突不明显的学习情境。而且,在一次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
第一个过程是计划和尝试阶段:
同伴通常相互指导和相互鼓励,充当互为补充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第二个过程是得出结论阶段:
同伴间互相论证和争辩,在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认知冲突难以避免。
(二) 社会凝聚力理论
科恩、施洛莫·沙兰(S.Sharan)、埃利奥特·阿伦森(E.Aroson)等人的研究就是主要以社会凝聚力理论为依据的。
阿伦森的吉格索法(Jigsaw Method)将四个或五个课题分配给小组成员,每个小组分别学习其中一个课题的材料,他们在“专家组”中与其他小组学习同一课题的成员相互交流信息,然后再回到各自的小组轮流讲解所学的课题。
在沙兰的团体调查法(GI)中,各小组承担着全班学习的某一单元内的各个课题,然后在小组内部再进一步将课题分解为各项任务。各个小组共同探讨某一课题,最后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介绍。
约翰逊兄弟的共同学习法(LT)则是通过让小组成员担任“检察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角色来实现这种相互依赖性的。
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如果组员重视小组同伴并彼此依赖,他们就可能相互帮助并取得成功。
但是,约翰逊兄弟的研究并不是仅仅建立在社会凝聚力理论上,他们也十分重视动机主义的观念,他们的合作学习模式还运用了小组目标和小组激励,不过他们更强调小组的建设、小组自评和其他更能体现社会凝聚力理论特色的方式来发展小组的内部凝聚力。
(三) 群体动力理论
(四) 认知精制理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斯莱文认为学习中的精制是使人们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的有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
诺恩里·韦伯(N.Webb)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小组成员,从中受益最大,比接受解释的小组成员学得更多。
二、幼儿合作学习的
指导策略
(一) 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1.创设以合作为主题的物质环境
2.创设和谐、友爱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角色,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爱每一个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对教师有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有礼貌地对待同伴。
(二) 设计适宜的合作学习问题
1.问题应具有探究性
在中班幼儿合作学习活动“好玩的降落伞”中,教师选择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大小不同的降落伞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
这一问题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新问题,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亲自实践过或观看过降落伞降落的情景。
因此,在预测结果时,幼儿的意见产生分歧,有的幼儿认为两个降落伞会同时落下来,因为他们在同一高度上;有的幼儿认为他们不会同时落下来,因为一个体积大、一个体积小。
这个问题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组有2个降落伞和2个娃娃以及一个记录纸,小组成员通过配合来完成任务。
2.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一方面:
在面对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时,幼儿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了其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
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不但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本身有了深入的认识,还学会了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3.问题的难度应适当
比如,在大班幼儿合作学习活动“小灯泡亮了”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选取了灯泡变亮的实验。由于实验材料数量较多,需要多处同时按顺序连接才能使实验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幼儿不能独立完成实验。于是,教师请幼儿分成4个人的小组,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动作不协调、意见发生了分歧等,但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实验,幼儿从中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以及合作所带来的乐趣。
4.问题应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如在大班幼儿合作学习活动“服装设计师”中,教师抓住幼儿喜欢创造,喜欢颜色鲜艳物品的特点,提供很多关于模特造型的物品,包括头饰、丝巾、披肩、手镯等。
由于大班幼儿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这个活动吸引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初步有意识地与小组成员协商、共同设计出一个漂亮的时装模特。
(三) 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1.小组规模
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可以组织多人合作,但人数最好控制在6人以内,不宜过多。
小组成员的沟通、交往在合作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合作技能能促进幼儿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分组原则
(1) 固定分组与自由分组相结合
?
一是将座位相邻的幼儿组成一组
?
二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规则指定某几个幼儿一组
如在大班幼儿合作学习活动“开火车”中,教师原计划把幼儿分成两组,但是在实际活动中,有一个小组的人数比另一个小组的人数多两个。这时,教师启发幼儿怎样才能使两个小组的人数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人数较多的小组的一个小朋友主动去了另外一个小组。
(2) 组内异质与组内同质分组相结合
(四) 适时监督与介入指导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组内冲突主要是小组成员意见发生分歧,包括由于对角色的偏好而出现的多人选择同一角色的现象。
组间的冲突主要由于小组之间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包括选择小组的任务、争抢玩具等情况。
(五) 合理评价合作学习
1.小组自评
如:你们认为自己做得怎么样?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会失败?以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也可以引导幼儿关注自己以及同伴的贡献,例如,你为小组做了些什么?你的小伙伴都做了些什么?你们小组合作做了些什么?
2.教师评价
只有常读和星标订阅号
想要继续收到我们最新分享的内容
请按照以下步骤
收获最新“朋友圈”信息
1??打开公众号页面
2??点击右上角 ··· 按钮
3??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