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学会理解与尊重孩子。也只有这样的充满人文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孩子们才会绽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热情与生命智慧,我们一定会为此而感到惊叹的。
数学课堂教学,当是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这里所说的全面,当指知识与技能、方法的辩证统一。和谐当指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应多体现在学生的精神发展上。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认识”,属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出课标的精神,还是值得探索的。于是,我在昨天专门备了详案,改变了五环节的教学结构,以师生互动的流程图进行了一次改革的尝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又一次完全打破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使我遭遇了一连串的奇境,也许,这该是新课程发展的风景吧。
一、遭遇到了与教学设计不符的困境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其实,孩子们还没有学习圆的认识。但我是不能否认孩子的。
我本想出示一长方体让孩子来比较一下,这是不是长方形,使孩子在比较中对立体图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没想到,一位同学说:“还有球,也是平面图形。这时,是直接否认孩子还是听听孩子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
“请告诉同学们,你的理由是什么?”
没想到他的理由是那么的简单:“球也是圆”
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那么球也是平面图形了,问题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
如何处理这没有意想到的问题,我唯有让孩子们自已来作出判断。
“球是圆形吗?”我问孩子们。更没想到的是,赞同的与反对的竟是各占一半。
“那请你们讨论讨论,圆与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我便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
孩子们纷纷争论起来,争论得很激烈,很精彩。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终于对“平面”与“立体”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在小组交流时,孩子们亮出了自已的观点,从孩子的发言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在比较中与辩认中,对平面与立体图形有了新的建构。也顺势揭出了“立体图形”这个概念。通过“圆”与“球”这两个原本与本节课不相干的知识点的学习,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被激活了,思维活动的力度比起我原先设计的用“长方形”与“长方体”来比较更为激烈与刺激。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不符时,老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建构模型。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才是活的。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服务,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想到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儿童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这当是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职责。
二、遭遇到孩子不同意教师观点的尴尬。
当孩子们在把玩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时,我们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已进入关于“棱”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孩子们通过把玩,发现两个面相交,就会有一条边。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这叫“棱”。没想到,王晶晶说:“老师,您说错了,应读着ling”
&
nbsp;我知道是孩子按以前学过的“陵”来读了。但孩子敢于否定教师的观点,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应为此感到自豪。
这又是一个我在备课中根本就没有考虑的问题。
“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呢?老师我也拿不定主意了。怎办?”
“查字典。”一个学生建议道。其实我正等着这句话,便应声说道:“那就请你们拿出字典来,看一看。”
孩子们拿出字典,一看是多音字,再细看内容,终于明白“棱”的读音与意思。
我于是借机让孩子们看了字典上的解释:“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接连的部分”并结合长方体模型,对这个解释有了新的理解。
“字典真是个好老师,当然,你们也应谢谢王晶晶同学,是她的疑问,才让我们打开了字典。”
说这话,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鼓励,鼓励她对教师否定的一种勇敢,一种自信,尽管她的否定是错的,但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反思:课堂教学活动,本是师生共同交流进步的双边活动,教师不应有什么话语霸权,应力求使学生敢于挑战教师与教材的权威,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反思型思维习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在讨论中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比传授所谓的知识点更重要。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三、遭遇到孩子们的异想天开
当孩子们认识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叫长方体的长、宽、高”后,我便让孩子们量一量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
为加强信息刺激的力度,又让孩子们分组量一量身边的一些长方体的“长、宽、高”。
于是,孩子们量文具盒、量橡皮、量课本,在量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知识的内化,体验了知识的建构。
没想到,在组际交流时,竟然出现了异想天开的情况。
“我们组打算量教室的长宽高”。赵昌森代表小组在发言。
听了孩子的话,我心中不由笑了起来。我没带卷尺,看你们怎样量。
“那就请你量出我们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长吧。”
赵晶森他似有准备的离开座位,迈开步子沿着教室的墙过走了起来。他居然用起了步测。
接着,小组的另一个孩子也走出来,沿着黑板这面墙边走,也量出了步数。
这时,课堂里的气氛已热闹起来了。“还要量教室的高,看他们怎样量。”“对,看他们怎样爬上去。”
“是啊,看他们怎样量“。我也真想看看他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还没有飞檐走壁这样的本领。
真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朱超凡同学走了上来。他拿起教室墙角的长鸡毛掸,举起来顶到屋顶,又在鸡毛掸的下面做了记号说:“我们只要量出鸡毛掸的长度,再量出到鸡毛掸的下端到地面的距离,就量出了教室的高。”
孩子的话音刚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
nbsp;
反思:孩子就是孩子,但不能拿孩子当小孩子。想起陶行知那首“小孩不小”歌,我心中不由真的感叹道:“你若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还要小”
在制定时,我们只能从一些常规的思路去思考,去设计,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思考。因为他们的思考中,有许多成年人所无法想像出的东西,是课前所设计的无法准备的。但,我们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首先应最为充分地保护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以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会欣赏孩子。不断地根据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动态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的。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学会理解与尊重孩子。也只有这样的充满人文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孩子们才会绽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热情与生命智慧,我们一定会为此而感到惊叹的。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