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考点 1:婴幼儿的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生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影响婴幼儿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婴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即婴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婴幼儿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婴幼儿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婴幼儿认识外界是婴幼儿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婴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客观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遗传为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影响婴幼儿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婴幼儿的发展是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进行的。通俗地说,婴幼儿的发展有一张“时间表”,他们的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对于婴幼儿来说,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 4.家庭环境 家庭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5.教育 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总之,婴幼儿的发展绝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教育起主导作用,而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教育相结合,促使其身心发展的遗传潜能转化为现实,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 考点 2:认知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通过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 该阶段幼儿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验证了此观点,认为儿童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2)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周围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3)缺乏守恒。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 (4)思维的不可逆性。即儿童不会倒着去想问题。 (5)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大多数给出错误的答案。 3.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 在本阶段内,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可以独立进行逻辑计算,但还需要借助具体形象事物的帮助。 4.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上) 考点 3:婴幼儿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特征 考点 4: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内涵: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趋势: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仍具有一定得直观行动性,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拟人性和经验性等特点。 (三)幼儿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理解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第一阶段(2~3 岁):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表现为: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能唱数,但一般不超过 10;逐步学会手口协调地做小范围的点数(不超过 5),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幼儿能伸出手指比画。 第二阶段(3~5 岁):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表现为:点数后能说出物体总数,即有了数群的概念;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能按数取物;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第三阶段(5~7 岁):数运算的初期阶段。表现为:对 10 以内的数能保持守恒;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人从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通过教学,一般到幼儿晚期,儿童可以学会计数到 100 或 100 以 上,学会 20 以内的加减运算。 (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 2.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 考点 5: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易冲动性(激动、强烈、不能自制) (2)情绪的不稳定性(对立情绪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3)情绪的外露性(情绪完全表露,丝毫不控制和掩饰) (4)情绪易受感染(一哭,全班哭) 二、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1.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哭: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幼儿的哭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 笑:自发性的笑、诱发性的笑(发射性的诱发笑;社会性的诱发笑) 恐惧:本能、经验相联系、怕生、预测性恐惧 2.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体验。(幼儿的“告状”行为) 理智感: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幼儿理智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 三、情绪与情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2.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3.情绪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4.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四、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趋势 (1)社会化 ①交往成分增加;②社会性动因增加;③表情社会化。 (2)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五、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示范 3.积极鼓励和引导(正面肯定和鼓励;耐心倾听幼儿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转移注意法、冷处理法、消退法) 考点 6:幼儿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教育措施: 胆汁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多血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岁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粘液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抑郁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3.幼儿性格的发展 (1)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①活泼好动;②喜欢交往;③好奇好问;④模仿性强;⑤好冲动。 (2)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 ③幼儿园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幼儿个人的作用。 考点 7:依恋的发展过程 (1)鲍尔贝把依恋分为四个阶段: ①无分化(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 个月)。 ②低分化(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 ③依恋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2.5 岁)。 ④修正目标的合作(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5 岁以后) (2)婴幼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实验 ①安全型依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母亲回来时,主动寻求安慰。 ②回避型依恋:母亲是否在场对幼儿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不表现出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 ③反抗型依恋: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 考点 8: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会交往类型进行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2.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3.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指导策略 (1)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指导并进行积极评价;(2)创造宽松的交往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 (3)正面引导、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4)教授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考点 9: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1)工具性攻击行为:为获得某个物品做出的争夺动作。 (2)敌意性攻击行为:以人为指向目的,如嘲笑、殴打。 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养环境;(2)社会环境;(3)社会认知;(4)知识的积累与强化;(5)挫折(直接原因)。 3.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策略 (1)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2)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考点 10:针对个体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一)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 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模式;3.治疗模式;4.个别化教育方案;5.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教学相适) (二)学前教育阶段应如何实施适宜性教学 1.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幼儿; 2.家长和教师良好互动; 3.尊重幼儿的特点,适当引导发挥优势; 4.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对幼儿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考点 11: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并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2.谈话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的看法和态度。 3.作品分析法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经验,对研究对象的作品(如作业、日记、绘画、试卷等)进行分析研究。 4.实验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利用设备、仪器,对研究对象进场观察。 考点 12:教育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对象和权利(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政治制度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反作用:(1)教育是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是一种通过传播思想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二)教育与经济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则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4)生产力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功能:(1)通过提高劳动者熟知,促进生产、经济的发展;(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通过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考点 13: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论化时期及其发展 (一)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837 年在勃兰根堡开办学前教育机构,1840 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1.1840 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2.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3.创制了“恩物”;4.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5.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二)杜威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 1.提倡以儿童为中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提出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 (三)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招收 3~6岁的幼儿。 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2.提出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3.注重感官教育; 4.通过“工作”(即自发的活动),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6.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四)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2.重视幼儿教育;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6.提出培养幼儿师资的“艺友制”教育。 (四)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幼教之父”。他于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2.幼儿园课程理论; 3.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考点 14: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内容 1.生活管理;2.教育管理;3.物品管理;4.其他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 三、班级管理的方法 1.规则引导法;2.情感沟通法;3.互动指导法;4.榜样激励法;5.目标指引法 四、班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协调幼儿园的人、财、物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有利于提高班级保教质量,保障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有序、安全。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保教水平和管理组织能力。 4.有利于形成幼儿园自己的特色,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五、班级管理的功能 1.生活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服务功能 考点 15: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意义 1.生活常规教育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集体生活; 2.生活常规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律能力。 3.生活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 4.生活常规教育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感,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考点 16: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要求 1.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不同;2.具体而规范;3.保教和教育相结合;4.注意照顾个体差异 考点 17: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常用方法 1.示范讲解法;2.操作法;3.集中训练与个别指导法;4.随机教育法。 考点 18:卫生保健 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之一。幼儿缺钙会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容易发生佝偻病。 铁是体内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是组成血红蛋白的原料。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锌的缺乏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智能发育迟缓、贫血,还会出现异嗜癖。 碘是人体内甲状腺合成的原料,甲状腺激素能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碘缺乏易导致呆小症。 维生素 A 是维持正常视力以及上皮细胞的健全、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维生素 B1 对维持神经系统正常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进食欲。 维生素 C 是水溶性维生素,又名抗坏血酸。维生素 C 缺乏会造成毛细血管透性增加,导致坏血病。 维生素 D 与机体的钙、磷代谢密切相关,它能够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对骨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维生素 D 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 考点 19: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1.提供发展保障;2.促进身心发展;3.激发创造潜能;4.提供教育途径。 考点 20:室内环境布置存在问题“四少一多”即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环境互动少,纪律约束多。室内布置容易出现的问题:室内环境布置的目标偏离、内容缺乏系统、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等。 考点 21:心理环境创设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2.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适应社会生活; 4.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5.有利于幼儿园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考点 22: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考点 23:常见活动区分类 美工区、语言区、科学区、生活劳动区、图书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益智区、大运动区。 考点 24:活动区域材料选择及投放 1.丰富多样,具有灵活性,把握比例适度; 2.材料应具有操作性、启发性; 3.材料应有目标性、针对性、层次性; 4.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5.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发挥幼儿主体性。 考点 25: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1.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2.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考点 26:家园合作的方式 1.直接合作、间接合作 2.口语交流法: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交谈 3.文字法:问卷调查、家园联系本(册)、宣传栏 4.活动法:观摩、亲子活动、服务、管理(家长委员会) 考点 27: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 1.家园合作有利于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 2.家园合作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家庭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3.家园合作有利于双方达成教育共识,为儿童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考点 28: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 1.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2.是儿童入学适应不良现状的实践要求;3.符合世界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潮流;4.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 29:幼儿进入小学后面临的困难 1.社会要求提高(关注成绩)2.教学内容的加深(分科学习)3.教学方法的改变(讲授多,动手操作减少)4.生活作息制度的变化(时间调整)5.师生关系不同(亲密行为)6.生活环境的不同(布局) 考点 30: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幼儿园全面的入学准备工作 1.增强体质;2.培养独立性与自理能力;3.培养主动性和求知欲;4.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5.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二)幼儿园专门的幼小衔接工作 1.入学情感的激发;2.学习能力的提高;3.安全意识的培养 考点 31:游戏类:01 以幼儿认知发展为依据分类 (一)感觉机能游戏 又叫练习性游戏、机械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快乐,表现为简单重复的运动。如:奔跑、跳跃、攀登、拨浪鼓、骑木马、敲打和摆弄物体等。 (二)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游戏中出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作另外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如:娃娃家、医院、商店、美食屋等。 (三)结构性游戏 又叫建构游戏、造型游戏。是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来构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如:积木游戏、积竹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等。 功能:促进动作协调;积累知识经验;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培养细心坚持等个性品质。 (四)规则性游戏 至少 2 个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体育游戏、运动竞赛、智力竞赛等。 功能:促进社会性发展;培养规则意识;规则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考点 32:游戏类:02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分类 (一)独自游戏 儿童独自玩耍、尚没有玩伴意识时期的一种游戏情形。 (二)平行游戏 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儿童玩着与周围儿童相似的玩具,相互之间有眼光接触,也会看别人怎么操作,甚至模仿别人,但彼此都无意影响到或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之中。 (三)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又称为分享游戏。它是由多个儿童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没有分工,也没有按照任何具体目标或结果组织活动。儿童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 合作关系。 (四)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幼儿后期出现的较高级的游戏形式,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游戏者之间有分工、协作,有领头者,也有随从者。 考点 3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流程 一、活动名称 1.结构上包括年龄段、领域、名称 2.表述做到幼儿化、简洁化 3.名称尽量符合幼儿化的特点 二、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与书写遵循原则: 1.一致性原则(以幼儿口吻描述);2.针对性原则(针对活动,具体清晰可操作);3.系统性原则(情感、认知、技能) 三、活动准备 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为了更有效地教学而做相应的情景铺垫、物质材料准备、幼儿经验梳理的工作。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准备这个环节的书写时,要求以物质准备、经验准备两个维度进行整理。 物质准备是指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所需要的教具、材料、场地安排等。经验准备是指幼儿在学习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前必备的前期经验。 四、活动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撰写需要清晰地显示出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逻辑而编织的教育思路。 (一)开始部分 导入要求引出主题、激发兴趣,导入的方式有设置悬念、提问、谈话、讲故事、情景表演、猜谜语、游戏、歌曲、出示直观教具等。 (二)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活动展开、教与学的过程。主体部分可以分几个环节进行:呈现环节、练习环节、 巩固环节:。 (三)结束部分 结束要求点明主题、结构完整、详略适当,结束的方式有自然结束法、总结归纳法、画龙点睛法、后续延伸法、游戏结束、操作联系等。 五、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指本次活动内容基本结束后,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并结合教师的需要、活动时间的安排灵活设计的环节,主要对本次活动起鼓励探索以及衔接下次活动的作用。 活动延伸要注意两个方面:注意活动的延伸具有内在逻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六、活动评价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对自己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活动做一完整全面的思考、评价及总结。包括对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幼儿行为表现的反思,也包括教师对自身行为、教学特点等方面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出对活动调整、修正或改变的方案。 考点 34:教育活动中师幼关系 一、师幼关系的类型 幼儿园的师幼关系可以分为亲密型、一般型、疏远型。 二、良好师幼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关爱; 2.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安全感; 3.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之间建立同伴关系; 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 1.正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 2.建立平等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3.营造和谐宽松的师幼互动氛围; 4.爱并尊重每一位幼儿,考虑幼儿的需求,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考点 35: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按照评价的功能与评价进行的时间的不同进行划分 1.诊断性评价:活动前对幼儿所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了解活动对象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 2.形成性评价:活动进行中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指导策略。 3.总结性评价(活动结束后) (二)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进行划分 1.定量评价: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的评价结论。 2.定性评价:在对评价对象谈话、观察的基础上直接得出定性的评价结论。 (三)按照评价参照标准的不同进行划分 1.相对评价: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将被评价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 2.绝对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外,预先确定一些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该客观标准进行比较。 3.个体间差异评价:将被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将有关内容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的评价方式。 (四)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 1.自我评价;2.他人评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知识手册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