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借“自然生态”而衍生的生态课程,则可以让我们在“春赏花叶、夏品清凉、秋日收获、冬日防护”的过程中“玩转”四季生态,“乐享”和谐生命。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焦点:源自生活的“生态课程”,幼教工作“创新征程”
找准焦点,走在教育前沿。生态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源于生活,是幼教工作的创新方向。它的萌生与发展,是把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幼教的创新切入,为幼教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1
生活即教育,生态课程呼之欲出
陶行知先生推崇的生活化教育注重在生活中挖掘教育“母题”,而幼教中的“亲生活、亲自然、亲社会”的渗透则是其重要体现。在实践中教师会结合生活进行课程主题设计,生态课程就此呼之欲出。如“自然万物的生成规律及现象,自然界中各种缤纷的颜色,和自然万物有关的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区域活动中的主题。这些都是生态教育的重要资源与拓展点,它可以把生活化教育中“繁琐、零散”的问题,变成“简约、自然”的教育体系,形成“多元、融合”的生态教育课程。
2
生态要平衡,形成多元视角的方向
自然生态需要平衡,而生态课程也要形成教师、幼儿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教学生态平衡”,这就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整个生态课程建设,最终达到生态课程的平衡式创建。例如“园本种植”中的各种事物,我们可以拓展出“品、赏、画、做”等多种生态课程实施方向,从“品尝、观看、模仿、创作”等不同的视角,去关注课程推进的不同方面,进而调整优化,以使得“环境迎合幼儿需求、材料促进幼儿能力提升”,最终达到“自然生态资源”充分利用、“教师业务能力”全面展示、“幼儿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课程生态平衡。
设想:打破固有的“课程束缚”,全力规划“创新蓝图”
生态课程是幼教创新焦点,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付诸实际行动。具体就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束缚,以更加贴近自然、迎合需求、促进发展的方式,把多种生态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进而规划出创新开展的课程蓝图。
1
“生态自然日”的启发:
改预设过多为灵活设置
生态自然日,在国内外许多幼儿教育机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开展,是在创新式生态主题下,带领幼儿走向大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受到有益启发。
1.“丰富灵活”的生态自然日
依据生态资源开展生态自然日活动,可以借多个主题使生态教育更具实效。在以往的自然生态日活动中,我们受到如下“改预设过多为灵活设置”的启发:一是从生态自然日即时可见的自然环境、生态材料入手,灵活设计即时性生态教育活动;二是融入生态资源的人文元素,借随机出现的自然人文创设良好的生态氛围;三是从生态教育的多个环节,灵活设计多种随机游戏,以此提高幼儿的生态享受。例如我园”生态文化自然日”实践中,我们在发现了“不同颜色的叶片”后,马上从形状和颜色展开探究;又为大家讲述“叶片变化”的生态故事,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还开展了“我与叶子交朋友”的游戏,让他们“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描述自然”,在多感官体验中受到多种教育,提升了多方面的能力。
2. “生态更新”的课程设计图
生态更新,是在生态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季节变化、生态变化进行课程的及时更新,以改变原本固定的课程预设,成为迎合时间、节气之类的灵活安排。例如在“欣赏生态园”主题活动中,我们引领孩子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去观察叶子、花以及一些小昆虫的变化,进而发现不同事物的特点,体验生态并积累相关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借观察记录等形式丰富完善课程活动素材,以体现出课程的生态更新,强化幼儿的生态理念。借“生态资源更新”开展的多类型课程活动设计,迎合了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也符合他们“求新求变”的兴趣特点,据此生成“生态更新”的课程设计图更加具有实效。
2
“多生态材料”的融合:
变课程阶梯为年龄兴趣
生态材料是生态课程必不可少,能让幼儿直观可见、亲身体验到的材料。迎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成长规律与需求,我们要把这些材料进行有机融合,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梯与幼儿兴趣相联系。
1. “趣味横生”的生态材料
生态材料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未经加工或不需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要使其有效应用,就要努力挖掘其趣味元素。从“石材、土壤、植物、动物、海洋”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来源来看,它们的趣味点也有所不同,在教育实践中则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进而开展生态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生态课程中,我们尝试了从石材中发现趣味造型、在土壤的奇怪颜色中寻找快乐、在动植物的形态与习性探究中加深了解等活动,达到就地取材、迎合幼儿个性化需求的较好成效,不仅丰富了生态课程内容,还让材料更加丰富直观,具有生活的野趣。
2. “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
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是教师在生态课程的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基于幼儿兴趣或课程主题需求,设计生态材料的融合与配置方式。具体有“植物材料、动物材料、乡土材料、混合搭配”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如植物材料的配置,把自然中司空见惯的小树枝、树叶、花朵等生态材料,作为艺术生态课程中的材料配置方案。在生态园欣赏之后,为幼儿提供“小树枝”,让孩子们做出森林的造型,再辅以树叶、花朵拼贴出多种森林之外的场景,不仅实现了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也让幼儿从欣赏、创作的体验中,把生态与自然的理念有机融合,丰富幼儿的美术感悟,强化了他们的创作意识。动物材料、乡土材料及混合材料也可以从不同的生态课程就题,进行合理的安排,使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得到激发,更让生态材料达到由简入繁的最优化应用。
3
“二十四节气”的活动:
从书面限制到生态理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以精粹的语言收纳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四时的总结,在记录气候、农事、人事中传达了丰富的中国智慧。将其应用于生态课程,则可以使得传统文化释放出独特的光辉,打破课程的书面限制,形成生态理念下的特色活动。
1.“内蕴独具”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拓展出各种生态课程活动,实现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协同并进,激发幼儿的审美知觉、审美创造力,例如围绕“立春”展开生态课程的创建与实施,把立春时的自然观与多种人文元素融入其中,开展“迎立春、画春天、识天气”等不同的课程主题活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走进自然观察、体验、记录,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让他们发现自然界的事物与节气的密切关系,更打破了书面上的理论性讲述,变为生态理念下的直观体验。
2.“多元主题”的课程大框架
生态课程设计中,教师要打破原来课程的“书面化限制”,借“二十四节气”的拓展践行生态教育理念。具体可以从“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内涵入手,进行“特色多主题”的设计,形成依靠自然体验、生活观察、自主创作为一体的“多元主题”课程大框架。同时将其渗透入幼教五大领域,采用不同形式生态资源积累、作品展示、成果分享的方法进行实践。例如围绕“芒种”这一节气,让幼儿分别从美术知识、情感表达、语言积累、语感生成等多个开展主题活动,他们在家长或教师的带领下,走进生活去发现麦收、播种,去体验“芒种”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此多节气融入生态课程,则实现多元化主题下更健全完善的课程框架,挖掘形成“既传承文化,又丰富课堂,也提升素养”的生态教育体系。
实施:搭建创新式“落地方案”,悄然形成“多种策略”
有了前述生态课程的焦点与设想,我们就可以尝试创新式“落实方案”的搭建,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多种策略的应用,以达到生态课程的科学合理、有效推进。
1
主题:建构课程核心,
人与自然园区平衡
以“生态”为核心,寻找园区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建构生态教育核心。具体可以从本地域特色出发,把特色的“生态环境、生态材料、生态文化”融入,以达到人与自然园区和谐平衡。例如从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出发,建构以“能力分层”为课程核心的课程主题。大班在生态课程中开展多种锻炼主题活动,以促进大班幼儿在生态环境下的快乐与健康发展;中班则可以探索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幼儿的生态探索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小班则从“语言发展的视角”,让幼儿去体验生态、表达生态。如此使得自然园区与“大、中、小多年龄段幼儿成长需求”达到了生态平衡。在不同年龄段分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不同的课程核心拓展多领域主题活动。例如《木头上的蘑菇和木耳》,就可以借“蘑菇”这一核心拓展下图所示的多领域主题活动,将生态课程融入到多个领域,使特色课程促进多领域的生态平衡式发展。
2
环境:提供课程支架,
环境材料生态互动
3
流程:开展课程行动,
生态评价有机相融
课程核心与框架的支持,可以保障生态课程的顺利实施,但还要从生态评价方面做好优化。具体是从幼儿个性成长的视角,对幼儿进行生态化分组、并尝试生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把“生态资源”和“园区特色”涵盖其中,促进全体幼儿从动作、思维、情感全面参与,实现生态课程高效实施。例如《木头上的蘑菇和木耳》,可以进行如下的生态评价设计:一是让能力较强的幼儿自主评价“自然景观”,这一过程除了渗透个人经验之外,更要有眼前所见;其次,引导经验较少的幼儿对“前期幼儿的语言”进行生态补充式评价,把不同的看法来补充进来;最后,以记录星级表、雷达表统计,对幼儿做出全面的评估,实现生态评价有机融入,幼儿能力多项提升。
优化:借自主活动“优势互补”,核心经验“拓展提升”
要使生态课程成效更佳,借生态视角激发幼儿自主体验、自主创作,能使幼儿能力得到优势互补;强化幼儿核心经验积累,可促进幼儿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1
生态视角促自主活动
生态视角,是迎合幼儿个性化兴趣需求,激发幼儿开展自主活动。如逛生态园区时,借幼儿自主“采生态花、摘生态果”,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衍生出“生态之艺”激发幼儿自主创作,以提升活动乐趣促进艺术表达。而据此拓展到不同班级的“妙手生花”自主活动中,还融入“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分层设计。让小班幼儿撕纸训练,把彩纸撕成一块块,贴在生态纸上;让中班幼儿“折纸”、大班幼儿“拼贴”,以形成生态提升的阶梯。
2
生态理念强经验积累
生态课程是现象到本质、参与到体验的过程,可激发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态感悟力,进而在和谐共生的理念下,拓展多种课程活动,达到幼儿核心经验的积累。为强化经验积累,还可以借“分层阶梯”评价,发现幼儿的经验水平;借“不同领域生态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达到“和谐、自然、人文”生态理念的渗透,更让幼儿核心经验不断积累。
生态课程以完善教育理念、资源体系,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重视孩子发现自然的过程,改变当前零散式教育的乱象,弥补生活融入教育体系的不足,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具生态发展观、更有生活气息、更具综合技能的幼儿。只要我们从焦点到框架,直至实施的多个流程,把握好生态教育的多元素整合与拓展,定能实现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
END
来源:今日童心乐
往期文章推荐阅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