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王老师18610206462

自然·灵性·趣味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花草园十八年的教育探索,

经历了从认知主义到文化主义的转向,

并最终将教育的核心落在文化和心灵上。


教育的文化实践,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现在的世界

而且还能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

建构起意义的关联。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花草园教育已由原先对“教育过程”的探索

扩展至了心灵栖息的社会文化领域。



 全文字数:6447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今天是花草园开学的第二天

鲜活的儿童扑面而来。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我们需要再次思考

与儿童相关的几个问题

……


我们热爱儿童,总是愿意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但这一想法不是基于某种想象,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无法实现,而是要基于对儿童、对文化的深度思考与创造。


在花草园教育的探索中,我们是如何看待儿童的?是如何看待幼儿园课程的?2022年8月28日,围绕这些问题,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廿校庆暨学前教育专业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公益论坛”上进行了一次分享。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


非常高兴能够在母校的教育论坛上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教育实践。前边听到了三位师姐的分享……冯晓霞老师是我们读书时候《儿童心理学》的老师,霍力岩师姐年轻时候娇俏的样子一直在眼前晃动。

 

几位师姐在前边的分享,给了我们很多理论上的思考和提升。印象特别深的是,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陈杰琦老师、李季湄老师在国外读书、工作,我们也聆听过她们的讲座。

 

听着师姐们的分享,让我回忆起了在北师大读书时的那段美好时光。1982年,从18岁到今天,已经整整40年过去了。但那一段青葱而美好的记忆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常常为自己曾经在北师大读过书而骄傲。

 

我想,自己的专业思考和专业基础,都是在北师大学习期间奠定的。那个时代,群星璀璨,黄济教授、王策三教授、孙喜亭教授、卢乐山教授、陈帼眉教授、彭聃龄教授等大家都给我们授课,这些大家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心灵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令人永生难忘。

 

今天,我是作为北师大的毕业生,分享我们的教育探索与实践的。

 

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点成就,首先要特别感恩母校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滋养和学术上的训练。在此,再次祝贺母校120年诞辰,希望在我们这些学子的薪火相传,能够让母校教育的火焰一直燃烧。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花草园的教育变革之路》。这一认识深受布鲁纳思想的影响,我试着讲一讲自己理解。如果有讲的不周到、不完整、不周延的地方,请师姐、师弟师妹们批评指正。



我们是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

 

我们是中华女子学院的附属实验幼儿园,但幼儿园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花花草草幼儿园。这个名字是中国化的,很有意境。我们用了一个中国人取类比象的方法,花花、草草代表着大地上生长的万物,Kindergarten本身就是“花园”的意思。


我们幼儿园在一进门的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这些年,我们有自己的《儿童宣言》,有自己的园歌《大大的梦想》,也有自己的《教师宣言》,我们还有自己的课程体系“生活化课程”。我想,我们是带着梦想与追求的,不仅满足着儿童成长的需要,也让教师获得了专业成长,我们想做诗性与专业兼备的教育。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我今天的分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生活化课程的价值取向探索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二部分,介绍我们是如何在课程探索的过程中,从教育过程走向教育文化的。希望我们的课程探索,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我们是从对教育现象的探寻,一步步到对课程的探索;从对教育现场的关注,再走向教育文化的。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Part 01

  “生活化课程”强调 

 “三个联结”与“四个回归” 

– – –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是一套以“儿童发展”为核心以儿童自身发展需求为根基以自然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为线索,将回归民族文化、生活、儿童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形成的一套具有深厚文化脉络的课程体系。


01 /  “三个联结”

 与自然联结·与家庭联结·与自我联结 

 

构建课程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儿童一起完成“三个联结”的过程。

 

一是帮助他们与自然联结让他们学会在自然中学习、思考,同时能够倾听自然的声音,欣赏与感谢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

 

二是不断加强他们与家庭的联结从家庭中获得价值感与满足感,由此奠定对周围人与事物的积极判断的依据。

 

三是指导他们与自己建立联结保留童年时与真我联结的真实感受,并学会认同自己的身体、外貌、情绪、思想,产生满足感,建立起内在基本的真我感觉。


因为所有的教育最终都会指向自我,“我怎么看待自己”“我拥有了什么样的信念”才是宝贵的……儿童在与自我联结中获得了信念,获得了认知,获得了技能,他们能够用一种元认知的能力与自然互动、与家庭互动。当然,这样的教育,孩子们在家庭中也是有很大的参与权的,因为他们在和自我联结的时候,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认为,这三件事不仅关系着孩子当下对生活的体验,也表达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态度取向,这也是决定他们未来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02/ “四个回归”

 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是“回归传统”的,立足于传统文化。“接地气”,接的是文化的大地。课程主题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现。儿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与领略不同的文化习俗,体会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传统的认同,不再是效仿西方,我们的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回归到传统里去。我们在做实践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仅仅是嫁接西方的教育观念与课程体系,是很难成功的。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是“回归自然”的。这个自然不仅仅是把自然作为材料和工具来使用,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生命的早期在自然中如何生活、如何发展。儿童本身就带着鲜明的自然特征。


对于儿童来说,自然是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也是构成教育的关键元素,更是他们未来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今天,人们的活动空间看似不断拓展,但精神生活的空间却并没有同步拓展,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陪伴的意义在不断削弱。回归自然是回归的重要开始。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是“回归生活”的。对于儿童来说,生活原本就是流畅的、自然的,生活本身就应该是教育的构成。教育应该满足人们在形象中感受生活以及自然地生活的内在需求。

 

我们不再用知识化的、工具化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儿童,而是让儿童感觉到,他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就是在学习。我常常讲一句话,要用生活完成学习,而不是用学习来替代生活。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最终回归到儿童身上的,就是一种信念,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东西。现在我们的教育变革也是如此,如果不谈一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信念,仅仅停留在知识或认知上,那么孩子们长大后非常容易成为“空心人”。教育的信念是什么?就是你站在这里,眼里有光,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就这样,我们用儿童的生活构建出一个平台,让儿童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课程真正回归儿童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Part 02

  “生活化课程”探索的 

 几个阶段 

– – –


生活化课程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2007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探索已有15年,探索可以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到2012年

 关键词:儿童 

 倾听儿童、记录儿童 

 发现儿童、理解儿童 

 

我们用了5年的时间,回到儿童身上。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是和儿童一起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游戏,记录他们的生活。我们发现,儿童是伟大的当他们拥有自由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是非常开阔的。

 

慢慢的,我们发现仅仅倾听是不够的,我们尝试在倾听与还原的基础上,回应与记录,并将它结构化提取主题与生成课程。这个过程是非常“建构主义”的。之后,我们试着将这一探索形式扩大至每天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每天的学习主题都是由他们和教师一起建构生成的。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这个阶段的课程是比较零散的。


第二阶段:2013年到2018年

 关键词:文化 

 用文化形塑儿童的生活 

 

我们希望儿童学习用文化的脉络串起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试着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将儿童学习与生活的轨迹,按照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序地铺陈开来。

 

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影响力,无论是中华文化的脉络,还是儿童的个人文化。我们将探索的重点放在课程的细微之处,力求从个体经验中最朴素的一些好奇开始,用文化作为解读生活与生命的钥匙,用文化来形塑儿童的学习。

 

这个阶段,我们强调具身认知,开始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开展学习。


拓展阅读:“具身认知”,也许会成为学前教育领域最前沿的观点与认识


第三阶段:2019年到2020年

 关键词:对话 

 在教育的意义河流里对话 

 

我们觉得课程要有张力,要有活力,这个张力和活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话。


“生活化课程”作为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由对话的空间教师和儿童可以平等展开对话。课程不再仅仅是物化的材料,它包括了我们之间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关系的理解,还有对历史的理解、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非常蓬勃。


至此,我们的教育投入到了一条意义的河流之中。


第四阶段:2021年至今

 关键词:叙事 

 讲好自己的故事 

 

从2021年到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的叙事阶段。


“生活化课程”就是一个绵延不绝、不断丰富和充实着的故事。其中,不仅有每一个孩子的故事,也承载着教师的成长经历与生命故事。我们的故事中饱含着情感,所以,课程也是充满情感的、温暖的、动人的。

 

这一阶段的思想深受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想用教育叙事来再一次阐述幼儿园的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阶段,每一个人都能在课程中讲述自己的故事。所以,你会看到儿童的鲜活、教师的丰富以及园长的投入、家长的参与,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我们在充实地生活着,也充实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今天教育中最稀缺的是什么?人类学家认为,是个人讲故事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一定意义上也是唤起个人讲好个人故事的能力。


在这样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抵御理性化的影响,也抵御着内卷。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Part 03

  在课程探索中 

 寻找儿童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适切性 

– – –


我们在思考,这四个阶段的背后,追求的是什么?过于强调儿童是不行的,过于强调社会文化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到适切性

 

我们认为,课程的经线是社会文化,课程用社会文化来建构学习主题;纬线是儿童文化,用儿童文化建构学习过程。


01 /  “经线”

 用社会文化构建主题 

 

文化既是教育的氛围、土壤和环境,也是教育活动的精神、依据和内容。而教育是文化的存在和传承形式,即教育是文化传递、继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外在方式。


02 /  “纬线”

 用儿童文化构建学习过程 

 

课程改革,必须从倡导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游戏开始,因为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保持其童年的真正力量。“无论儿童是游戏着、工作着,还是进行着其他活动,往往都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和心境来行事,以游戏的精神来观照外物和自己的活动。”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

 

这一过程体现了教育者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也正是这一过程,帮助我们认识了儿童是如何开启自主学习大门的。我们意识到,远离儿童生活的知识很难引发他们的学习,也难以帮助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有回归儿童的生活,才能让课程真正回归儿童。

 

03 /  经纬交错

 编织一张课程的意义之网 

 

经线与纬线,纵横交错,编织成了一张课程的意义之网。无论是课题的主题还是内容,都体现出了儿童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一种编织性和适切性,体现出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看到游戏,看到文化。文化不再是幼儿园的一个符号,而是入到了教育的内里之中;文化不再是显性的,而是体现在了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Part 04

  重新审视  

 两个关键概念 

– – –


有两个观点,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 幼儿园课程变革

  要将视角全方位地转向儿童  


传统的儿童研究,儿童总是被当作消极的研究对象,成人也是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解释儿童的思想与行为。今天,需要我们将视角全方位地转向儿童,不仅要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发展,也要以更加深邃的眼光审视儿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在知识取向的课程中,儿童是’不在场’的,他们的需要、兴趣与意愿,他们的生活、文化与世界,在科学、客观的知识面前显得如此卑微和低下。”“在这样的课程里,儿童与知识,儿童与课程是割裂的,知识与课程是外在于儿童,外在于儿童的生活,外在于儿童的世界的”。如何建构以儿童为目的课程观,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当我们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转向儿童的时候,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儿童在人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被重新重视,儿童和文化并不矛盾,儿童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02 / 重新审视

  教师“专业性”的概念  


过去,我们一讲教师专业性,讲到的是教师应该去到一种状态里去。今天教师的专业性应当置于一个文化情境之中。因为,对教师而言,学习和思考是置身在文化情境里的,并且需要依赖文化资源的使用。

 

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教师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生存情态”。教师的“生存情态”是教师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生活风格、行为准则及其策略的总根源,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种种稳定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教师专业性的稳定。

 

在今天,儿童文化和教师文化都应该被高度重视,因为这两种文化才能带来课程真正的变革和重生。

 

当儿童与教师都置于文化的情境之中时,他们利用文化工具和资源,实现了个人的生命成长。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才是蓬勃的,我们才能看到幼儿园教育最真实、最美好的课程未来。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Part 05

 文化,

 引领幼儿园课程的未来 

– – –


“文化”是人类学领域最基本概念。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更是突破了对文化的理论研究的局限,将文化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教育及课堂实践之中。


?? 链接:谁是“布鲁纳”?


布鲁纳(Jerome Seymorr,Bruner,1915-201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在布鲁纳的所有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是早年的《教育过程》(1960 年),一是晚年的《教育文化》(1996)。它们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


布鲁纳建立了一种广义的认知概念,它不仅包括感知觉,还包括直觉、情感、信仰、意志等高级心理行为。布鲁纳晚期的教育文化理论,以三个最重要的概念为基础,它们是:文化、心灵、教育因此,布鲁纳的理论,既是一种文化观,又是一种教育观,还是一种心灵观。它们既是理解《教育文化》的关键,也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布鲁纳所说的文化,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以符号形态呈现的活动体系,它由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组成。从宏观上看,文化呈现为庞大复杂的符号体系。从微观上看,作为在文化体系之中活动的个人,每天都必须与文化体系打交道,他们将这个庞大体系看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库,通过符号性的交换活动,从中获取文化工具,组建自己的工具包,用以对付这个体系,并建构起一系列的实体、自我、能力,借此实现自己个人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性。

 

这一转折出现在人类心灵特有的运用叙事手法建构实体、塑造自我的能力。纯粹依赖科学方法,无法解决个人与文化整体的矛盾文学叙事的引入,才为个人找到了合理解决的希望。

 

在课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布鲁纳对文化的理解,不断将文化的理解具体化到花草园生活化课程中的各个元素之中,环境、课程、教师与儿童都是文化的具体表征形式。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写在最后


花草园18年的教育探索,经历了从认知主义到文化主义的转向,并最终将教育的核心落在了文化和心灵上。因为心灵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凝练,当我们的心灵丰富的时候,才敢说文化集结到了内心,将它转化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个人特征。

 

我们花草园人非常喜欢“心灵”这个词。我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一书里专门论述了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和改变。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可左右滑动,查看书中详细内容)

 

今天,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探索如火如荼,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给同行一些借鉴。


我们走过了几个阶段:儿童主义阶段 ? 建构主义阶段 ? 走到对话领域 ? 最终我们还要走向一种叙事。我们不确定叙事是不是代表着一种终结,但目前,它代表了一种有质感、有文化的方向。

 

我们从教育过程的探索走向了教育文化的探索。花草园的教育呈现出了一种非常蓬勃、自然的状态。我们不再讲什么课程引领,不再讲什么课程结构,它就会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蓬勃茂盛的样子 ……

 

幼儿园课程的起点是儿童

终点在哪里?

我们认为,

终点依然要回归儿童

 

但是从起点到终点,

中间却有了很多

对文化的理解与创造

 

终点处的儿童,

并不等同于起点处的儿童,

他们在文化的河流中徜徉

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录音转录与文字整理 / 王海霞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洞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胡华:如果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那么终点在哪里?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