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心理需求,促进儿童多种感官发展,给予儿童参与各种游戏的机会。
班级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面积、活动区的布局、墙面、各类活动材料等。
“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
(一) 产生班级归属感
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参与创设,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尊重,这样能够促进儿童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归属感是指:
儿童在群体中所处的恰当位置,渴望得到社会与团体的认可、接受,希望与教师、小朋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是儿童生活、游戏、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幼儿园和班级的归属感强烈如否,直接影响儿童身心的发展。
在布朗分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模型中,将幼儿园纳入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可见,幼儿园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生活环境之一。
儿童作为未成熟的人,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需要,归属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感包含着存在感,建立在爱的体验及安全感的基础之上。
“儿童能够把幼儿园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体验,其前提是他在同伴群体中具有存在感”,通过环境创设等方式让儿童能感受到来自班级环境的温馨。
(二) 符合儿童审美情趣
符合儿童审美需要的环境创设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感,激发儿童在园生活的兴趣。
审美需要是每个儿童最基本的精神渴求,儿童在审美活动中超越功利性、实用性和目的性,更能体验着自由和快乐。
儿童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可以体现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在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与追求,即审美需求,这体现了环境对儿童的内在价值。
环境包含着儿童生活的场域,它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生活。
瑞吉欧幼儿园的班级墙面环境使用镜子、泥土等幼儿喜爱的“玩具”,构建了自然、和谐、有趣的儿童乐园。
例如,将盥洗室的镜子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吸引儿童用有趣的方式观察自己的形象;或者用透明的玻璃做成墙壁,让自然的光线照入室内,让幼儿们有机会与光线、影子一起舞蹈。
因此,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
在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上,可采用儿童熟知喜爱的形象和物体;
-
在色彩的搭配上,可多使用暖色和对比强烈并且亮度、饱和度高的颜色,给儿童以愉快的感觉;
-
在绘画表现上,物体应该生动形象,能让儿童轻易地识别出来,并且线条简单凝练,不过于繁琐复杂。
(三) 给予儿童多感官刺激
儿童有机会在班级环境中探究和互动,儿童可以看、闻、摸、拍打、有的可以品尝。
儿童能从多感官、多角度认识事物,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特征。
多感官参与是儿童感知事物的重要形式,一种感官的感觉往往会引起另一种感官感觉的兴奋,进而帮助其加强对事物的感知。
此外,儿童具有骨骼和肌肉群,不能长时间保持相同动作,天性好动。因此,具有操作性、可互动的环境更能够满足儿童动手体验的需要。
班级环境能发展幼儿各种感官的功能。感官体验的丰富性能促进儿童用整个身心去观察和感受环境,让感官成为认知和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导航系统”。
幼儿园整个环境温馨自然,为儿童提供与墙面环境充分互动的机会,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倾听、触摸等方式感受墙面的乐趣与魅力。
(四) 提供儿童游戏的机会
班级物质环境是儿童开展游戏的重要场所,充足的空间是保证儿童游戏的基本条件。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获得积极情绪收获快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
儿童游戏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因此,班级物质环境要为儿童提供适量的材料。
材料贫乏,限制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能更好地发掘儿童游戏的潜力;材料过多,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影响儿童游戏的专注度。
因此,班级环境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投放适量的材料。另外,材料的投放还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开展。
研究者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吉林省某市七所幼儿园14个班级展开调查。对其中两所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共12人进行了关于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理念、主体、内容、利用方式等方面的访谈。
对七所幼儿园整体环境尤其是室内环境的廊厅、公共活动区、功能区,以及其中14个班级的活动区、寝室、卫生间、衣帽间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
研究者发现:
在幼儿物质环境创设过程中采取了有效措施:教师重视营造温馨的氛围,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提升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选择儿童喜好的内容,增加儿童的关注度。
(一) 站在成人的立场
教育应当面向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而不是面向一个抽象的整体,将抽象的儿童整体作为教育对象必将导致教育走向刻板化,使儿童的认识存在偏颇。
针对七所幼儿园的观察发现,多数幼儿园将一些图画和剪纸作品粘贴在墙面上,形式上以美观装饰为主的环境布置占到总体环境面积的60%左右。
例如,E幼儿园活动区设有“美容美体SPA馆”并配备了两张床。这个区域的创设带有很强烈的成人色彩,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
调查发现,只有一所幼儿园创设了儿童私密空间。为儿童创设私密空间,其目的是满足儿童独处的需要,让儿童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二) 忽视生活区布置
重视学习活动区而忽视生活区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活动室和生活区作为一个整体,是儿童一日在园游戏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二者环境创设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观念和生活行为习惯。
研究发现,A园、C园生活区几乎没有标志标识和材料。其中,C园是一所新建幼儿园,其活动室创设美观大方、色彩适宜,而生活区没有相关的材料。
以F园为代表的历史较长的幼儿园,由于校舍建造的年限较长,环境创设的风格随着观念的不断改进也几经变化,再加上新旧创设物品的叠加没有体现生活区环境的重要性。
(三) 装饰性材料多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价值往往通过儿童对材料的利用来实现,同样,材料的可利用程度也是评价环境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班级环境的创设主要由教师完成。
在访谈中,A园某教师提到“环境创设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有些是由教师与儿童共同生成”。
即便儿童能参与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也是“被参与”的“配角”,发挥的也只是提供材料或者画几朵花、贴几张纸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缺乏主体性,也没有真正地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环境只是装饰和背景”的看法在教师观念中依然存在,利用墙面展示和存放儿童作品是创设环境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但教师常常是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存放而存放。
许多教师组织儿童参与墙面环境创设,只是单纯地让儿童提供材料和作品,而不是真正的让儿童动手探究、与材料互动,因此其中的趣味性以及教育价值难以体现。
墙面与活动区环境是班级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墙面环境与活动区环境的相互呼应可以使环境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调查发现,有三所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墙面环境与活动区环境往往只是生硬的“嫁接”,缺乏一致性,环境布置的内容和主题完全不同。
例如,B幼儿园的活动区墙面创设只是在墙面上简单画一个小动物,并贴上活动区的名字。
这样的墙面创设对儿童而言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并不能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而且该墙面环境也不能配合教育活动内容,延伸活动并维持和深化儿童的兴趣。
针对儿童与墙面环境互动情况,研究者对F园的自由游戏活动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观察,每天观察一小时,观察发现,每次活动区均有十名左右儿童进行游戏,没有一名儿童主动与墙面进行互动。
研究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墙面上只有一些陈旧损坏、颜色单一的贴纸,墙面环境并不能激发儿童主动操作和探索的愿望。
(一)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物质环境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主要是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儿童个体的需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创设适宜性的环境。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应该选择符合该年龄阶段也受儿童喜欢的材料进行创设。
瑞吉欧教育体系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重视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创设不同的环境。
瑞吉欧的婴幼儿中心有一岁以下的婴儿,针对这些婴儿的身心特点,婴幼儿中心在班级里铺上地毯、放着枕头,让婴儿可以安全地爬行和依偎在教师身边看图书听故事;
在入口处会放置舒服的藤椅让家长歇下来可以陪伴婴儿,帮助婴儿摆脱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在个体的适应性上,儿童身心发展有其普遍规律,但不能因此忽视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
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应该呈现一种开放性,能包容班级中每个儿童的发展程度,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和操作材料。
这种开放性可以通过投放的材料体现出来,这些材料是可以用多种方式使用,并且没有唯一正确使用方式的,不会专断地结束儿童的探索。开放性的材料包括积木、拼贴画、绘画材料和拼插材料等。
(二) 遵循儿童的生活经验
环境的质量决定着人的质量,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幼儿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空间。儿童的生活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儿童体验的发生。
幼儿园教师合理利用各个活动区环境,有助于丰富儿童的认知经验,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兼顾活动室与生活区的环境创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相互支持,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育活动与保育活动不能截然分开,而将活动室和生活区完全割裂的区别对待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因此,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应该统一创设理念,给予生活区充分的重视,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设,使整个班级的环境渲染同一种氛围,宣扬同一种文化,更好地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在各个区域、角落的创设中都尽可能地发挥环境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是儿童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
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B园在盥洗室贴着卡通的“洗手步骤图”,便于儿童在每次洗手时模仿、学习进而养成正确的洗手方式和习惯。
整体是由各个细节组成的,正视幼儿园环境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重视部分,关注整体,才能为儿童构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环境。
(三) 儿童参与创设过程
儿童参与环境创设过程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
陈鹤琴先生指出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这就要求教师与儿童共同创设环境,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不同于成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主要是有机会获取信息,参与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行为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喜好,鼓励儿童去搜集各种材料,选择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兴趣的内容。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每一名儿童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材料、工具等,并且让儿童延伸和反思这些想法,然后再将这些想法组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尊重,而且让儿童感受到创设环境的成就感以及产生对班级和幼儿园的爱,形成归属感。
儿童在观看、触摸各种材料中,发展认知,丰富审美体验。因此,具有操作性的饰品比普通只能观看的图片、模型更具有趣味性,更能长时间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动手的欲望。
儿童生活中的真实材料能激发探索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培养探究精神。
(四) 探求墙面与活动区环境的有机结合
墙面环境与活动区创设的有机结合,对于环境的整合性和儿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墙面的主题内容也要与整体环境目标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儿童生活环境中的所有信息指向一个核心内容,儿童参与活动时才会更加投入,对环境中传达的知识的印象才更深刻”。
墙面和环境的有机结合是指:
建立在相同的教育目标指向的基础上,兼顾实用性与美感体验,选择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内容,营造统一的教育氛围,各自的功能都尽可能得到发挥,这不仅有利于班级环境整体观赏性的提升,也有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有助于巩固儿童从环境中学习到的知识和养成的行为习惯。
活动区的墙面不应该仅仅起到背景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活动区主题的需要,在墙面上创设一些可操作的墙饰,延伸活动区的游戏,促进儿童动手能力、感知觉等方面的发展。
在非活动区的地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要呼应教育目标,配合整体环境的需要,根据各班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设。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美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