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表明,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呈现出直观性、感官性特点,使得教师在引导幼儿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生活现状投放相关的材料,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也要求了幼儿教育应注重“回归生活本质”,“以幼儿为本”,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施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课程策略。如何对幼儿课程进行生活化改革,丰富社会经验,提升综合素质也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
幼儿课程生活化的价值
1.幼儿课程生活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6周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育策略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如:很多幼儿对车感兴趣,教师可策划有关《大马路》的探究课程。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子,包括颜色、形状、轮子的数量等来进行探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车。
2.幼儿课程生活化有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课程的生活化改革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在大自然或是设置班级生活区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如:教师在生活区投放削苹果器、锅、榨汁机等一些生活化的材料,使幼儿在活动区能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模拟生活化的角色,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体验,发展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二、幼儿课程生活化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远离幼儿生活
当下,幼儿园所实施的课程大多是已经预设好的各种主题课程,有些课程的内容并没有与幼儿的生活现状紧密结合,也没有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取材,导致了一些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联系不紧密。有的教师还认为,在幼儿园生活过程中,只有午睡、盥洗、喝水才是生活化教育的内容。部分幼儿园甚至提前渗透小学知识,从而使得课程内容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
2.课程实施忽视幼儿生活
虽然“一日活动皆课程”这一教学理念已实施多年,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旧没有实施生活化教育理念。如在活动区投放材料时,教师只注重材料种类是否丰富,是否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而没有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性活动区域,如超市、娃娃家等的布局都能够与生活中的常见情况一致,但在表演区、科学区、益智区的布局和环境的设计却远离了幼儿的生活,使得幼儿不能够在该区域内感受生活中的影子。导致幼儿在该活动区域内积极性不高,活动有效性不大。
3.课程评价没有关注幼儿
在课程评价中,大多关注的是幼儿学会了几首歌?唱得好不好?动手能力怎么样?而没有从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是否满足幼儿的生长需求?是否能提升幼儿的兴趣?课程的探索是否生活化等方面着手……课程评价没有关注幼儿,从而导致了幼儿课程生活化实施不足。
三、幼儿课程生活化改革实施的策略
1.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幼儿生活实际
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只有充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合理取材,才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生活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合理制定教育内容,及时观察、捕捉、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融入到生活化课程中。如在盥洗室,一名幼儿在用纸巾擦手时发现了一个“秘密”,即纸可以吸收水分,于是他和其他的小朋友说:“你看这个纸可以吸水,以前干干的,吸了水之后就变湿了,还能团成一个球”。说完吸引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并纷纷效仿。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生活小插曲设计一系列以“水”为内容的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的知识。这种基于幼儿实际、源于幼儿生活的探究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全情投入。
2.课程实施应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得幼儿能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学习相应的生活经验,丰富自身的认知。如幼儿都喜欢玩水玩沙,喜欢小动物,因此教师可在班级中创设玩水区、玩沙区、饲养角,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得幼儿在探索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相应的生活知识。在幼儿园综合探究活动《各行各业的人们》中,教师将班级环境创设成不同的区域,如医院、警察局、邮局等。在医院里,“医生”正在为“患者”听诊看病,在邮局里,“工作人员”正在为小朋友们办理邮寄业务;而在警察局中,“警察”正在为小朋友协调矛盾。这些环境的创设结合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通过模拟生活中的一些职业和角色,感受职业的不同以及工作内容的差异,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于社会的认知。
不仅如此,在“三人行”课程的影响下,教师结合社区资源创设各种教育平台。带领孩子参观超市、博物馆、图书馆、菜市场等,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如,带领幼儿逛超市,引导他们观察蔬菜,了解蔬菜的名字、特点和作用;认识钱币,学习人民币换算等。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生活小能手。
3.完善课程生活化评价体系
在对幼儿课程生活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多个指标、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评价。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包括教师、家长、幼儿三方面。这与幼儿园的“三人行课程”不谋而合,提倡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互为合作关系,应相互尊重,共生共长。教师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家园共育,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同时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幸福成长档案”,用幸福故事记录幼儿在生活课程中探索的过程,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哇时刻,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新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别强调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生活化改革。广大幼教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新思想,转变新理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依据幼儿的生活现状对课程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生活化评价体系,最大程度地提升幼儿课程生活化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丽君.挖掘幼儿生活教育资源,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J].才智,2019(35):95.
[2]费春清.幼儿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组织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99.
[3]王艳.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4-5.
敬请关注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