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秦旭芳:教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幼儿真实性评价观念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主导思想,但对如何在幼儿园中实施真实性评价却少有操作层面上的研究。真实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教师能够通过教室内真实的经验、活动来记录并评价儿童的技能、知识和行为。
观察幼儿,是加深教师对幼儿了解的关键一步,无论什么场合,教师的视线始终在幼儿身上,这种无意识的观察行为便是收集幼儿发展情况的最真实资料。
观察亦是一种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依据观察到的幼儿表现做出教学决策、选择教学内容,并及时地了解自己正在教什么、幼儿正在学什么等。一般的观察都需要准备一实施——总结三个阶段,且环环相扣。观察之前的准备工作越是充分,实施起来就越是顺利;在实施过程中越是能发现问题,在总结时就越能校正问题。
从“观察”到“评价”是一个由实践经验到理论观点的转变,缺失理论支撑的观察无济于事,缺失观察的理论观点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不仅能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正确的解读,还会有助于教师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的活动和课程。观察作为教师评价幼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相关理论和观点作为评价依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再以自己的认识进行判断即可。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发现某幼儿打旁边的孩子,在盥洗室撞到多名孩子,站排时推前面的孩子,在教师的多次制止下,他才不那么做了,但没过多久又开始“攻击”别人。若教师直接把看到的行为告知幼儿家长,或是采用说教的形式对其教育,未必成效显著。如果教师采用一定的理论观点来分析幼儿的行为,再进行教育或许会事半功倍。
如,根据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该幼儿可能将电视上看到的暴力场面、攻击行为用在了其他孩子身上;另外,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该幼儿每次攻击他人时都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他将教师的关注当成一种强化,因而不断重复这种行为。由此看来,同一种行为可采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忌将观察与评价割裂开来。
注: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作者:秦旭芳 王源滔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