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幼儿园欣赏活动表现出了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但同时也呈现出很多不足,本文对幼儿园欣赏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儿童”等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对实际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 欣赏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0-01
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目前幼儿园的欣赏活动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欣赏的内容选择、途径手段、组织形式都已不一样,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然而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参与中,幼儿园的欣赏活动也呈现出很多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欣赏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足加以思考。
一、对欣赏过程中“”的思考
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广泛应用,如录音、录像设备的采用,flash中制作的和相匹配的动画软件,配套的图片、图书等。也正是因为这些辅助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幼儿园的欣赏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欣赏。然而,在这样的欣赏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只关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似乎倒成了一个背景,大有喧宾夺主之感。我在幼儿园观看了“野蜂飞舞”和“赛马”活动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很兴奋,视觉和运动的参与淹没了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所引起的。
二、对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思考
教师在欣赏过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的问题。在幼儿园的欣赏活动过程中,认知、审美、情意目标如何运作、教师们如何合理地进退,何时走向中心处于“前台”,何时退向边缘,处于“后台”?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目标意识:关注认知,忽视审美
教师在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关注认知,忽视审美即便在目标的制定上关注了两者,而在实施中却不由自主地向“唯至”倾斜,始终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本身,是否能对进行描述和动作展现,而孩子们在中是否获得情绪的宣泄、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在中沉迷留恋,这些都是教师相对忽略的部分。注重审美的欣赏过程至少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审美要求:
首先是生理动作优美而不僵硬。匈牙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没有此,是不完善的,教师要帮助幼儿用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涨落来领悟的轻快缓急、张弛有序,在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或是悲伤沉重的,但绝对不是僵硬的,动作只有和相融相合才能更好地表达。
其次是语言优美而不平白。是诗性化的,而诗性化的只有配以诗性化的语言才能使得到升华。平白的语言只能降低的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变得麻木、呆板。目前,幼儿园的欣赏似乎过于迫求理性,孩子被迫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主观的感受,用僵硬的理性代替鲜活、灵动的感性体验。在这样的“祛魅”中,艺术原本的、“附魅”了的神人、想像、朦胧被压制一隅,诗性化的语言变成了客观在内的简单描述。
再次是想像丰富而不贫乏。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像引导到千人一面上来,过多地在意儿童想像的合理性。成人要“以儿童为师”。当然,以儿童为师,不是要抹杀儿童的不成熟性,从而把儿童当成“神话”,当成“宗教”,这样必然会物极必反。
(二)行动方式:坚守中心,拒退边缘
这方面的问题不是欣赏过程中的独有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指导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充当的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使用者制度所赋予他们的“话语权”,然而教师在行使自己的话语权的时候,是否也用了“符号暴力”消蚀了儿童的自我表达权?在教师频频发问、频频抛出思考线索的情况下,儿童主宰自己头脑、主宰自己思想的权利也被老师们所殖民。这不是我们在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创新精神的世道所应出现的情境。我们的老师必须深入地反思,还给儿童思想权、发问权、话语权。
要想把儿童的权利还给儿童,教师必须从中心退向边缘,从控制者的“前台”走向引导者的“后台”,并不时根据情况需要在前台、后台、中心、边缘之间游走。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三、对欣赏过程中“儿童”的思考
儿童作为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提供的多种欣赏辅助手段的包装下被一些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因为在欣赏活动中游离于之外,并没有触入到中去。此时的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种背景而不是主体。要让儿童成为欣赏中的儿童,让和儿童融合在一起,处于交融的状态,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儿童回归本身,不再在的边缘徘徊。
首先教师要认真选择合适的辅助欣赏手段。所谓辅助其用意也就在帮助,如果帮助者倒成了主人,那自然很难达成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其次,教师要让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进入,融入,成为的一部分。孩子是喜欢扮演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角色“替代”教程,会让孩子成为欣赏中的真正主人。再次是借助想象、动作的参与,让儿童“深入”,化入化出。
四、对欣赏中“师幼关系”的思考
传统的师幼关系是以“控制�D�D服从型”为主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作为成人、作为制度规范的代表对未成年人、对需要社会化的儿童的一种“教化”和“征服”。而其实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社会化是延续人一生的活动。教师也是一个需要继续社会化的人,而儿童作为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起着文化塑造的作用。由此说来,我们用从传统的师幼关系“控制�D�D服从型”向“相互建构型”发展。
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应该是相互建构、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通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达到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师幼双方都能达到一个质的生成、飞跃。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