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
精彩课程回顾
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圆满落幕之后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与讨论,为方便大家学习回顾,也为了分享给抱憾没去成现场的老师,我们将陆续放出部分讲座内容,欢迎您持续关注。
另外,为了保护讲者的知识产权并方便大家高效阅读,本稿与原讲座相比有所删减。
本期讲者
朱继文
VOL. 001
>>>讲座第一期<<<
《张雪门行为课程指引下的课程建设》
一、张雪门
的儿童观
作为幼教工作者,若要想把握好课程观,必先正确认识儿童观。因为课程的认识是建立在儿童观之上的,且两者经常是相互交融、相互印证的。那么张雪门先生的儿童观是什么样的呢?
1.儿童是生长着的有机体,有自己独特性和可能性 ,要珍惜儿童现在所能做的和乐意做的事。
2.儿童是会主动学习的,儿童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与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3.儿童是好动的。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
-张雪门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是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一定的不完备性的,但毋庸置疑,不完备正有其更大的价值——张雪门先生指出“完备不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张雪门讨论了人生早期的生长期和可塑性问题。他认为,只看到不完备或认为用知识教育去解决完备问题的论点有以下几个错误:
错误1
# 准备将来而忽视现在
看儿童的现在,感觉什么都不完备,想要达到完备的理想,只有将来,所以教育的目标专顾到将来的一点。不知道儿童生长的历程各时期的生理心理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不给,所不需要的反勉强给他是什么道理呢?
错误2
# 抹杀儿童的特质
人生的生长,不但是求进步,同时还需要维持与保存。儿童时期烂漫的天真、创造心、好奇心、求知欲等美德,到了成人时反而会逐渐缺乏了。教育者不但不应该把儿童的现在看做“不完备”,而且要想法使之继续维持。
错误3
# 成人视角——我们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张雪门认为幼儿教育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注意成人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儿童现在的身心。
? 幼儿教育的对象固然是儿童,但要实现幼儿教育的却是成人,成人的知识多半是偏于功利的,而且是抽象的、孤立的,这与儿童的游戏本来就差得很远。
? 无论是来硬的软的,即使凑效,也是出于勉强,而不是自发的,且其后果更有莫大的损害。
? 因为我们说的凑效是成人眼中的效果,是达到成人心里的效果,很少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很多时候孩子成为成人任意摆布的小丑。
其他
# 现在依然存在的顽疾现象:
为参加公共场合的表演,企图得到观众一时的好评,事前一个星期一个月挑出的选手,不惜停止全部的事情专门为一两种所谓的游戏,从早到晚的反复练习,道具服装,动值千金,力竭声嘶,呼来喝去,甚至妨碍了儿童的健康,以幼儿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实际上,儿童在生活中事物性的知识有限,在这一时期,他们唯一求知的工具不是文字而是要根据感官。
忽视儿童的现在、抹杀儿童的特质、以成人视角教育儿童、为了成人视角的“才艺展示”而忽略儿童的需求……多么一针见血!张雪门先生的观点在百年之后仍不过时,提出的许多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存在,依然能给我们诸多教育启示,我想这也是我们深入研究张雪门教育思想的必要之处。
二、张雪门
的课程观
课程观包含对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经验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课程的价值、课程的年龄适宜性、课程的决定权、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的实施途径等一些具体层面的看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观的改变,只有观念的改变才能真正引发深层次的实践变革。
# 经验与教育
张雪门将儿童经验的历程描述为儿童从搜索经验开始,然后构成经验,最后走向改造经验,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因而逐步获得发展。
# 生活与教育
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然而这完全根据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发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 课程组织方式
活动、行动、实践、操作、做中学等等,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张雪门认为:儿童亲自动手是课程最重要的方式,也就是“儿童做什么就学什么、儿童学什么就做什么。”
/// 教学过程五步骤
第一,要有真实的情景,产生疑难问题;
第二,思考解决方案;
第三,儿童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行观察。
第四,产生解决问题的设想。
第五,实践验证,检查问题解决方法的可靠性。
即通过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经验。
-张雪门
三、行为课
程给我们的
启示和思考
张雪门先生在其一生中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局势变化,课程观也经过了几次变化。同样,我的成长也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从最初的教材中心;到后来的照搬照抄他人的东西;再后来看到了孩子的需要,考虑到孩子发展的主动性;到现在回归国家意志、传承中国文化教育的自信。只有理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基本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并且我们要更加注重孩子核心素养的养成,对照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便更加清晰教育方向。
我心中的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是什么样子的?
?儿童观:儿童是自然的个体、儿童是主动的个体、儿童是合群的个体、儿童是创造的个体。
?教师观:教师是爱的实践者、教师是孩子的追随者、教师是潜心的研究者、教师是实践的创新者。
?课程观:课程是儿童获取经验的过程、课程具有整体性、课程具有行动力、课程是不断生发的过程。
教育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敬畏儿童、信任儿童、发展儿童。
高质量的园长就是要把每个人智慧、善良、真诚、热情、勇气等优秀的品质都激发出来,达到向内涵发展的教育,将其体现在观念上、在思想中、在课程里、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在孩子的游戏过程里;
高质量的教师就是要有乐于虚心向孩子学习的心、有乐于研究儿童的心、有乐于服务儿童的心、感受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自然中成长,通过行动内化成孩子的思维品质和行为规范。
高质量的教育往往需要一个长时间积累经验的过程,帮助每个孩子完成通过挑战和努力达成目标,建立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受益终身。
// 优师教研
第二届张雪门思想研讨会
精彩讲座回顾,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