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角的创设 (一)创设的原则 1.目标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1)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2)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3)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操作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幼儿期基本处于最初级运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化为内部智力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如:小班“一一对应”活动,教师提供多种材料,通过幼儿操作“每一只小兔只穿一件花裙子”“每一只果奶瓶里只能放进一粒豆子”“每一个妈妈只能抱一个娃娃”等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来充分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又如“7的组成”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给花儿涂色”“给两只小兔喂食”“樱桃对对碰”等活动感知7的分、合、组成。
3.多样性
较早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而提供实物操作材料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棒冰棍、各种豆豆等。多样性的材料,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教师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再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卡片喂给圆形娃娃吃,真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4.持续性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设数学角,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材要求和近期兴趣及时更换、增添、调整数学角的操作材料,使数学角保持旺盛的吸引力,吸引着孩子乐意走进它,在操作中体验快乐,在操作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增长相关的知识。如果数学角的材料过于陈旧,或脱离孩子们的兴趣点,孩子们就会索然无味,注意力会很快转移。如学习数字概念,小班可以让孩子们进行“按数摆物”的活动,了解数的实际意义;中班可以进行“抛骰子,大大吃小小“的游戏,比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大班可以开展“超市购物”的活动,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进行数的加减运算。
持续性还体现在教师用同一操作材料在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以增加幼儿的活动兴趣,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如玩扑克牌的游戏,小班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看牌点数”“找对子”;到了中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比大小”“接龙”“按花色分类”;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算二十一”等活动。
(二)数学角材料投放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材料
把集体教学中教师讲解、演示的实物或材料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投放到数学角。在区角活动时间里,幼儿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反复操作,对已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在“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归纳了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在区角里可投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正方形实物或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正方形有首尾相连、边长相等的四条边,有四个角”特征的理解。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教师可把课堂中演示的教具放到数学角里,让孩子们反复操作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数字的排列规律,学习怎样看时间。向孩子们收集闹钟,让孩子们学习排除外形的干扰学会看时间。
2.探索性操作材料
围绕某一数学问题,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现象。
3.创造性操作材料
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的结果,目的在于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让幼儿根据图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排序。小朋友们想出了多种排法: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进行排序;按颜色和形状交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序,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让中班孩子想办法让“8只小鸡和数字7”成为好朋友时,教师不作示范,鼓励幼儿想的办法越多越好,但要说出一定的道理。孩子们的操作结果真是令人惊叹,他们的表现方式可多了,有的把数字7改成8,有的给一只小鸡打个又、画条线、圈起来、涂颜色等,还有的干脆把一只小鸡撕掉了,孩子们是多么有创意。
二、教师的指导
1.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
“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将与数学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优效益。在区角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验证、内化,用更多的时间去摆弄材料,思索相互间的联系,发现新的知识。与此同时,孩子可以自由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可以单独跟老师交换彼此的观点。
2.教师的知识准备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在创设数学区域角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加强了对数学理论的学习,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数学活动中去。
3.规范教师的指导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避免在指导过程中出现话语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提出来的问题让幼儿无所适从等现象,杜绝在数学活动指导中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要求语言简洁,儿童化,直触主题。
4.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努力接近教学目标。例如:在梯形的教学中,首先,利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中:(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利用各种材料拼割成梯形;(4)利用梯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种材料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哪一种操作材料。在操作中可以采取“帮扶”形式,让能干的孩子帮助相对较弱的孩子,或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责任编辑 易 凡)
【幼儿园数学角的创设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