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研,让思想火花在春日里碰撞!
2020年的寒假,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似乎显得有些漫长。被疫情按了“暂停键”的我们,停住了脚步,却未停下对专业的思考。
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理想的幼儿园教师,要让教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唯有研究的态度和行动才是重要的法宝。他创办鼓楼幼稚园之初所赋予我们的“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是”活教育”不断繁衍、生根开花的精神养料。
战疫时期,从开设“小兵丁”空中学堂、开启班级的特色“温情连线”,到“云教研”的闪亮登场,我们在后方践行着“活教育”!
相约空中,相聚云端。线上交流分享、线下自学提升,全新的教研模式,让自身更“优越”,让教研更“无限”!
健康教研组
健康教研组聚焦当前的热门话题“新型冠状病毒”,积极探索“疫情”背景下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实施途径。老师们在陈鹤琴先生关于儿童健康教育思想的启发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身心健康、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能力”三个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老师们依据“宅家健康小研究”的话题,探讨了当下适合家庭居家开展的活动,让儿童居家生活变得快乐充实的同时,不断萌发他们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同时,老师们也反思,在日常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大家不仅要关注儿童情绪的现象,更要去分析背后的原因,真正去实现儿童身心两方面健康的发展。
语言教研组
“新的生活背景”面对“新的教育问题”。当前全国疫情尚未结束,孩子们还只能“居家活动”,如何结合当下把握语言教育的契机和重点?为此,老师们进行思考并绘制了思维导图。大家关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从多角度诠释了自己的思考与独特见解:
王珊珊老师
我们可以从语言活动的分类出发,结合幼儿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网络平台、家长资源等方式,让孩子们想说、敢说,积极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的理解。
李文鑫老师
从时间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当下温情连线、开学后的晨谈活动等方式,与孩子们进行各种语言上的交流互动。还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关注幼儿生活近况,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近期生活的感受。
张倩老师
我觉得可以考虑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出发来开展疫情下的语言教育。如鼓励孩子们在家听故事与新闻、念念新冠儿歌与感受、阅读绘本与诗歌,到“写”绘本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总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董国花老师
我们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看看孩子了解疫情的情况,鼓励他们说说知道的在一线保护与照顾大家的英雄人物,让孩子有感而发。
李婕老师
我们可以从生命教育出发,让孩子们通过对社会现状的了解,说一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探讨中,老师们又引发了新思考:尝试创建资源包,这是基于将优质资源与更多的老师们共享的目的出发。资源包的建立犹如一个充实而又营养丰富的“米仓”,目标直击老师们“无米”与“糙米”难题,既能将资源整合,又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儿童的生活。
社会教研组
陈鹤琴在五指活动中,就儿童社会活动指出:“这项活动强调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要求儿童有能力和带着对公共服务的兴趣去参加社会活动,懂得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以此来激励儿童的爱国心与爱人类心。”
特殊的疫情,让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疫情的背后,隐含的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事件、人物、规则,和人们的思考。对于孩子而言,一场特殊的寒假“宅家生活”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围绕现时发生的事件、当下的生活,疫情背景下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与形式是社会组教研的核心议题。云教研正式开始前,成员们在王沁凌老师的提示下厉兵秣马、精益求精地着手准备。经过讨论,教研组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围绕疫情探讨社会活动的教育契机。
讨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社会领域活动内容和方式。
教研中,围绕新冠病毒疫情这个社会大事件,老师们开启了一场充满智慧的头脑风暴:
王玲玲老师
自从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我从网络上看到了许多相关信息。就社会领域来说,我觉得可以从人文情怀入手。比如小班幼儿,我们可以从关爱的角度出发。对于中班幼儿,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抗“疫”英雄角度出发。对于大班幼儿,我们可以从一线战“疫”英雄的事迹、事件出发。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很重要:一个是珍惜,一个是尊重。
王沁凌老师
社会领域包含了诸如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归属感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这次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中捕捉到许多关于社会领域的教育契机。比如关于归属感,什么是归属感呢?归属感就是使人感到有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可以通过“宅家不出门”的现象引发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平平安安地宅在家里呢?有谁战斗在一线替我们负重前行呢?结合当下的情况,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把爱国的情感联系起来?
宋大维老师
就情绪情感的问题,孩子们可以做一个心情小报,记录自己当天的心情。还可以把令自己高兴的事情画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后期社会活动的素材。
教研进行时
当下的疫情背景,对于儿童来说,是最好的社会教育契机,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无意窥见了社会变故之下衍生的一系列话题。“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课程起点回归儿童生活尤为重要,关注他们在特定社会生活背景下的问题、兴趣和需要是活动生发的关键所在。
科学教研组
音乐教研组
音乐组以“儿童视角下表演区的深度学习”切入教研的核心主题。老师们在学习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对表演区活动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表演区的优化策略。
交流中,大家反思以往表演区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由儿童主动发起的“剧目”、儿童主动布置的“剧场”、儿童主动制作的“道具”等要素,是表演区活动“生动活泼”的关键因素,在以后的区域活动时,需要大家更多的“放手”。
老师们就一日活动中音乐的运用展开交流,大家借助网络资源,拓展教师和儿童的实操经验。
让儿童成为主人
在表演区游戏中,音乐、服装、道具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曲敏老师在班级表演区中,用扫二维码的方式,把音乐的选择权交给了孩子。朱燕菲老师则是用短视频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串铃、拨浪鼓等简易乐器。让孩子利用生活中废弃的酒瓶盖、塑料小勺、牙签棒等变身为音乐游戏中的宝贝,这是不是更能调动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呢?
为了更加深入理解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学习特点,吴艳老师坚持不懈,对班级儿童在表演区中的活动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尝试依据儿童的实际需求调整跟进表演区。苏洁老师以绘本《逃跑镇》为媒介,和孩子们一起衍生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音乐活动。林鹭老师通过观察发现,班上一个女孩子想把自己学会的舞蹈《年画娃娃》教给同组的孩子,于是老师就成了孩子的“好搭档”,一起表演吸引大家的参与,在一段时间里,许多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了舞蹈。
讨论中,杨莉老师分享了本班孩子排练表演音乐剧《老鼠嫁女》案例的一个小情节:刚开始孩子们对穿着生动形象的服装表演很感兴趣。可到了第二幕,有几位小演员就不想再继续表演了,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交流,老师发现原来是台词难住了大家。老师了解到“症结”后,便和孩子一起进入游戏,帮助他们梳理台词,从开始的合作,到后期孩子熟练讲述台词,表演区就这样又慢慢恢复了“欢天喜地”的生机。
第一次开展“云教研”,老师们即兴编制了一段酷炫的音乐游戏“云中音乐会”,不仅挖掘平台使用的功能,而且把将此送给即将升级当妈妈的朱燕菲老师,让“云教研”充满了温度,充满了浓浓的爱!
(云中音乐会)
美术教研组
青年教师组
青年教师组延续了上学期“儿童深度学习”的研究方向,结合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反思以往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不足,力图为今后的生命教育活动做好班本规划。朱水莲副园长与大家一起回顾了《鼓楼幼稚园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情况》(1945年10月-1951年秋),了解鼓幼那时的生命教育是如何开展的。
研讨阶段,大家积极分享并反思了班级幼儿在种植饲养活动中的经验和不足:
朱时颖老师
在认识生命的时候,人类常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对人类有好处的是益虫,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是害虫。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和谐,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本身,这样的观点要传递给幼儿。
吴婷婷老师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引导幼儿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珍惜生活,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并不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之上。
徐建萌老师
在开展种植区域活动时,幼儿的前期经验准备要充足,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种植意愿,请他们多多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当然,教师也要学习种植和饲养的方法。正确的种植和饲养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
林鹭老师
在班级的小菜园中,随着冬天的到来,哪些植物畏惧严寒,该怎么帮助它们过冬等问题应该请幼儿继续观察、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对植物生长的持续关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分享后,大家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爱自己、爱自然、爱生活。从爱的角度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使生命得以舒展,得以质量提升。
2.生命教育的方法应该遵循儿童的学习特点,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教师与儿童一起回归真实的生活,通过参与、体验、亲历的方式去探索生命的神奇“密码”。
3.生命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宽度,又要关注“温度”。从动植物的生长特点、生命周期,到儿童的自我情绪管理、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和内容。
写在教研后
“战疫”时期,“云教研”的开启,让老师们将近两个月的所学所思、所做所得,在“云”中和大家分享碰撞。从“活教育”思想的研读、精密观察的案例分享,到针对教育行为和策略的自我的质疑,既有理念的学习与提升,也有实践的剖析与反思。
基于“互联网+”的云教研,突破时空界限使大家在“宅家”的情况下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立足“活教育”,立足《指南》分析、交流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幼儿园迅速跟进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班级与幼儿、家庭的沟通交流等各种积极实践中所获的感悟与体会。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老师们围绕“新冠疫情”这个“活教材”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育价值,结合3-6岁儿童发展特点,及儿童感兴趣的话题、社会高度关注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话题的展开、活动的生发、课程的生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悟。
“云教研”作为在特殊疫情时期产生的新事物,需要我们关注思考,基于“互联网+”的教研活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平台中最大化的发挥其效益、价值,是大家未来要研究并实践的。同时,与以往直击教研现场的最大的不同是,目前无法获得更多的现场素材时,“云”交流的形式如何激活、资源如何分享、教研策略如何优化,对儿童观察分析、个别支持如何实现等众多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探究。
陈鹤琴先生指出:活教育教学的教师,应当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研究的精神。让我们一起静心凝思,在“云端”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沉淀智慧,在专业成长的同时,为实现儿童“活泼泼”的成长而努力!
本期供稿:教科室
本期制作:宋 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鼓楼幼儿园